正文 第八章(3 / 3)

又有讀者寫信來說,某處學校竟有沒收課外讀物悉付銷毀的事情。被銷毀的書籍既不是穢褻讀物,也不是所謂反動的東西,隻因為那是課本以外的書籍,所以被沒收銷毀。這在我們似乎是難得聽到的奇聞,附帶寫在這裏,不知讀者諸君看了之後作怎樣的感想。

刊《中學生》雜誌66號(1936年6月1日),署名編者。

又開學了

暑假期滿,又開學了。讀者諸君離開了學校將近兩個月,現在重又踏進校門,準備著怎樣的一副努力奮發的精神呢?我們在這裏向諸君發問,諸君或許是不作答複,即使作答複,我們也聽不見。但是諸君不可不把這一句話自己詢問自己:“現在又踏進校門受課了,我準備著怎樣的一副努力奮發的精神呢?”

努力奮發的精神,任何時代作任何事業的人都不可缺少。而在現代的我國人尤屬必需,假如沒有這種精神,簡直是罪惡。因為我國人目前遭逢著空前重大的危難,路子隻有兩條,不是戰勝危難,便是給危難激蕩得不得翻身;而戰勝危難是一樁艱苦的繁重的事業,非全國的人大家來擔負不可,誰不肯努力奮發,誰就擔負不起他所應負的責任,這在實際上便加重了他人的擔負,甚至貽誤了他人的進行:不是罪惡是什麼?

一個隨時留心現實的青年,自會知道“空前重大的危難”的話並不是“危言聳聽”。隻要想想,自己已經被卷在這危難的浪潮裏頭了,而將來的浪潮更要洶湧,若不是毫無生氣的“弱蟲”,誰都要豎起脊梁挺起胸膛來,準備在這浪潮裏頭爭取大群的也就是自己的生路。懈怠和委靡本是人生的大敵,而現代我國的青年更要避免它們,不容沾染它們一絲一毫的毒害。

鍛煉身體,學習功課,認識時勢,決定行動,……這些集合起來,便是諸君整個的生活。請讓一個中軸貫穿著諸君整個的生活吧!那中軸是什麼?我們已經說了許多回了,隻有六個大字:“爭求民族解放”。

刊《中學生》雜誌67號(1936年9月1日),署名編者。

學習魯迅先生的真誠態度

魯迅先生逝世,激動了全中國以至世界上一切具有正義感的人們的心,大家於哀悼之餘,互相警惕著勉勵著說: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的精神,跟著他筆尖所指示的繼續向民族解放的光明的道途前進。魯迅先生所有的是戰鬥的精神,是對惡勢力不妥協的精神。這樣的精神絕無疑義是每一個青年都應該學習的,尤其是在目前中國充塞著惡勢力的社會裏。

魯迅先生的精神是目前每一個中國青年所應該學習的,學習從哪裏著手呢?要答複這一個問題,頂好追跡一下魯迅先生那種精神所以產生的根源。對於這,自然可以有多方麵的解釋,但我們覺得頂重要的一點,該是他所具有的對任何事物都十分真誠的態度。例如就他在文學上的造詣而言,在目前似乎還難有能和他比肩的人。這並非由於他的天才或者技術上的修煉有過人之處,而是由於他對整個中國民族的生活有過人的深刻的觀察和認識。他對於中國民族的觀察和認識所以能這樣深刻,就由於他對中國民族有真誠的態度。他鍥而不舍,愛憎分明,摯愛他所應該愛的,痛憎他所應該憎的。這些無一不是真誠態度的表現。這是從事於民族解放鬥爭的最高的態度。

目前中國民族所遭遇的危難已到了空前深重的境地,要把中國民族從這種危難中解救出來,需要有無數的鬥士同時在各方麵致力。這是艱苦的工作,不能立時見效的工作。中國現代的革命運動,較遠的不說,單就一九二五年以來短短的十一二年中而論,曾經參與鬥爭生活的人們,受不住威脅和利誘而中途變節的,以及從前線上退回來的已不在少數。何以至此?對於那些本來存著投機的卑劣心理的人,我們無須加以論列,而其中的大部分未始不由於缺乏真誠的態度,對任何方麵觀察和認識不深刻的緣故。

在目前,每一個中國青年都得擔負著一份解放中國危難的責任,同時大家應該學習魯迅先生所具有的對任何事情都十分真誠的態度。

刊《中學生》雜誌70號(1936年12月1日),署名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