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公眾的事
如今討論各種現實問題,往往推究到根本,發見症結在於政治,必須政治民主了,那些問題才能解決。這當然不錯。可是如果僅把這一套論式作為各種事情辦不好的解釋,而不在如何實現民主上多用些心思,多作些實際工作,那末解釋也徒然。政治是人幹的事情,弄好弄壞都在乎人。實現民主算是弄好,要達到那個境界,全仗人的努力。通常說民主須要爭取,這爭取有兩重意義。一是被人奪去了的種種權益要收回來,這方麵要收回,那方麵不肯奉還,自然要爭。二是隨時隨地幹合乎民主精神的事,使民主政治鞏固起來,這是不爭之爭,由前一義爭取得來的,靠著這個不爭之爭才能保持。爭取必須兼顧這兩重意義,才切實有效。
現在單就後一義的爭取來談談。我們青年朋友可以自己問一問自己,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動是不是都合乎民主精神?如果對於公眾的事表示冷淡,明知是好的,不去參加,不竭力推動;明知是壞的,不表反對,不設法撲滅,那就不合乎民主精神。民主精神的重要意義,就在乎擴大個己到大群,個己在大群之中,個己與大群融為一體而不可分,所以公眾的事非管不可,並且要放在個己的私事的前麵。人人如此,公眾的事真個由公眾來管,當然不會錯到哪兒去。即使有少數人懷著私心把他攪壞;也很容易檢舉出來,糾正過來。而這樣的應付公眾的事就叫做民主政治。
一般說來,我國人太不管公眾的事了。這是曆史加在我們身上的無形的束縛,到如今大吃其虧。我們必須明白,對於公眾的事表示冷淡,並非乖覺,並非取巧,隻有吃虧的份兒。這一點意思實在不怎麼艱深,誰要明白它,一想就明白。重要的是明白了之後不再吃那個虧,就此一反從前所為,隨時隨地管公眾的事。不但我們自己這樣做,還要“先覺覺人”(這兒沒有什麼客氣,盡不妨以這樣的老話自許),鼓勵我們的朋友也這樣做,也隨時隨地管公眾的事。若有人說青年隻要讀書就是不必問其他的事,那是毫無疑義的胡說。青年也在大群之中,也與大群融為一體而不可分,怎麼不要管公眾的事?到人人管公眾的事的時候,民主精神發皇起來了,被奪去的自然一一收回了,民主政治這才真個實現了。
1945年4月22日作,刊《中學生》戰時月刊87期,署名朱遜。
升學與就業
暑假將近,升學與就業的問題又將在一部分同學的心頭盤旋了。每年逢到這樣的時期,我們總要說些話,供給同學們作參考。現在談談關於原則上的認識,就是為什麼升學,為什麼就業。
我國一般人把學校教育看作為變相的科舉,其中一部分人意識上並不清清楚楚這麼想,骨子裏卻死死的抱住那個舊傳統,牢不可破。從前讀書人讀書準備應科舉,考上了一級再考一級,一步步往上爬,爬的目標是作官從政。他們認為現在受學校教育也無非如此。不過他們把作官從政的範圍擴展得更廣,不限於作官,凡是社會間最優越的地位,有利有勢的,都是他們所認為的目標。
要一般人改掉這種舊觀念,須待社會改變過來,須待他們自己明白過來,我們且不說。我們要說的是此刻預備升學的同學們決不能同樣的抱著這種舊觀念,必須在意識上把它徹底排斥才行。不然的話,出發點就錯了,出發點一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容易真有所得,即使學而有成,也沒有什麼可貴之處。
我國一般人把就業看作吃飯的手段。為要吃飯,才去就業。如果不就業也可以有飯吃,譬如有祖宗傳下來的遺產,有各種生產事業的利潤,那就樂得空閑,無須就業。解決吃飯問題當然以家庭為範圍。就個業,自己有飯吃了,是起碼的滿足,整個家庭有飯吃了,是進一步的滿足,整個家庭不但有飯吃,而且能吃頂好的飯,那才是達到了極點的滿足。
這也是一種舊觀念,要一般人改掉它,與前麵說過的一樣,我們且不說。我們要說的是此刻預備就業的同學們決不能同樣的抱著這種舊觀念,必須在意識上把它徹底排斥才行。飯當然要吃,可是就業不專為吃飯。這一層不弄清楚,出發點就錯了,出發點一錯,就業不會有好成績。
為什麼說“此刻”預備升學、“此刻”預備就業的同學們,決不能同樣的抱著舊觀念?我們希望改變什麼,總得找到端緒,開個頭兒。一般人習染太深了,雖不是不能改變,也該是不易改變。預備升學預備就業的同學們卻正站在出發點上,固然從家庭與社會間也不免有些習染,但究竟不怎麼深,從這批同學們改起,正是開個頭兒。
為什麼說抱著舊觀念,升學就學不好,就業就幹不好?舊觀念以學與業為取得私利的手段,其實學與業是同類的事項,既不純為著私利,也不純屬於手段。現代人的一大進步是認識個己與大群關係的密切。這種認識從實際生活體驗得來,要於大群有利,才於個已有利,欲求個已有利,就必須顧到大群。因此,為學與就業必須把眼光放遠,所學所業要有利於大群才行,如果純為著私利,必將走到岔路上去。這是一。所學所業都是即知即行的,說到行,就是當前個己受用,當前大群受用,這個受用便是目的,不是手段。要把為學與就業說成手段也未始不可,可是須認定一個最廣大最終極的目的,就是把大群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提高起來,對於這樣的目的,為學與就業那才是一種手段。這是二。
我們以為在升學與就業之前須有這麼一種簡要的認識。
1945年5月6日作,刊《中學生》戰時半月刊88期,署名朱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