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年們共勉
八月間日本宣布投降,二次大戰於是結束,當時人心振奮達到了最高點,不但欣喜,而且充滿了希望。但是隔不了多久,欣喜之情就消散了,希望被重重煙霧遮掩起來。直到我們寫這篇文字的時候(十一月十五日),真到了“憂心忡忡”的地步。我國的劫難還不夠嚴重嗎?老百姓的生活將永遠不得改善嗎?和平團結自由平等民主的新中國將永遠像海上三神山那樣渺茫嗎?凡是有心人,差不多都默默念著這些問句,“腸一日而九回”。何以致此?都由於三個月來種種的人事不臧。“臧”是“善”的意思,不臧就是不好,就是糟糕。人事不臧指的哪些事,這兒不必多敘,每天的報紙記載在那裏,大家都看見了。
有心人中間當然有不少青年朋友。依據我們的經驗,青年朋友顧慮個己和私家的習染尚淺,關念公義和大局的熱情特富,我們料知在這個時候,必然有許多青年朋友在那裏憤慨,在那裏煩悶,在那裏搔首捫心,想借用屈原的題目寫下《天問》的詩篇。
其實,天是不必去問它的,要問還是問人。事情無論好與不好,都是人做出來的。要來的事總之要來,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這就是說,有了因必然會有果。說某一件事要來,為的是它已經有了因,後來它果真來了,那就是果了。咱們要收到好的果,最緊要的在乎造成好的因,消除不好的因。造成與消除都得實際的幹,實際的幹之前還得有真切的認識。歸根結底還是意識方麵的問題,心的方麵的問題。不過說心,會使人聯想到宋明的理學玄學,似乎近於玄虛。其實不然,說心隻要切合社會,聯係實事,就一點也不玄虛。就社會的種種實事上改造意識,改造心,從而幹那些實事,這就是造成好的因,消除不好的因了。造成與消除既然掌握在咱們手裏,咱們就有了權柄,即使遇到似乎山窮水盡的境界,也不需徒然憤慨,過度煩悶,當然更不需“窮則呼天”了。有心的青年朋友,你們以為這個話怎麼樣?
目前種種的人事不臧,溯起因來,太深刻太悠久了。封建殘餘與官僚政治束縛著咱們曆代的精神與體魄,殖民地習尚影響著咱們祖輩父輩乃至自身的思維行動,自私自利,仗勢欺人,馬馬虎虎,敷敷衍衍,不當然而以為當然。咱們應該坦白承認,咱們或多或少都犯過這些共通的毛病。由於閉關主義的被迫打破,由於公眾生活的急需改善,咱們覺悟了,這些毛病必須根除。咱們明白了群己的關係與民主的道理,相信必須依據這些道理幹,大家才會有好日子過。這些意思都是簡單不過平凡不過的,一經說穿,小學生也能了解。無奈一班當事的人是毛病犯得最深的人,他們並不是聰明不如小學生,實在是自私心蒙蔽了他們的聰明,馬馬虎虎的習慣阻擋了他們的奮發。請他們講講話,寫寫文告,也會改善啊革新啊來這麼一套,可是他們身上的毛病一毫也沒有消除。抗戰不足以激動他們,勝利也不足以鼓舞他們,他們隻是個“吾行我素”。他們“吾行我素”,他們管著的事務又那麼繁複而廣泛,這就攪成了目前這樣普遍的人事不臧,致勞咱們痛心疾首。有心的青年朋友,所謂不好的因不是這麼個樣兒嗎?
既然如此,近功是無法圖謀的,徒然痛心疾首也無補於事。唯有從根本上著手消除那不好的因,造成那好的因,使以後來的,是咱們所期望的好的果,不再是目前這樣不好的果。一般人常常說,抗戰的事固然困難,建國的事尤其艱巨,也就是這個意思。造那好的因,消除那不好的因,比較打敗敵人確乎要艱難萬倍呢。咱們相信曆史決不會循環,決不會重複,如今方在曆史進展的關鍵階段。咱們既然把創造與消除的權柄掌握在手裏,不遇困厄,尚且要努力,遇了困厄,尤其該奮起。咱們不要搔首捫心想寫什麼《天問》吧,咱們要同聲齊唱追求新生的進行曲!
1945年11月15日作,刊《中學生》戰時月刊94期,署名朱遜。
對於收複區學生的措施
在前一期裏,我們說過對於收複區的學生加以甄試一類事類,須要審慎施行。近來又聽說要訓練學生,願意再說幾句話。
現在的收複區就是從前的淪陷區。淪陷區受偽政府管轄,偽政府是敵人的奴隸,實際上就是受敵人管轄。敵人對於那些地區的教育,主觀上當然希望他十足奴化,希望學生忘了自己是中國人,希望學生順從他們,感戴他們,甘願做他們的奴隸。但是就客觀上說,他們的希望決不會實現。也不須特別誇說我國人的德性高,意誌強,隻要是懂得什麼是好的生活的人,就不至於認賊作父,讓奴化教育奏功收效。受敵人教育最久的是台灣,為期五十年,台灣同胞精神上被奴化了嗎?其次是東北,為期十多年,東北同胞精神上被奴化了嗎?至於其他地區,至多不過八年,除去一些漢奸敗類,絕大多數的同胞沒有被奴化是無須調查統計的。當年學生們咬著牙在那些學校裏受課,懷著極端厭恨的心理聽那些荒謬的宣傳與惡劣的教訓,就從這中間披沙揀金似的檢取一些切實用的知識技能。他們的心是夠苦的,他們的舉措應該得到諒解。現在他們喊出“有偽學校,沒有偽學生”,絕不宜加以無端的懷疑。
甄試若著眼於各學科程度的方麵,訓練若注重在補授各學科欠缺的部分,似乎還有可說。偽學校在偽政權(實際上就是敵人)支配之下,也許由於反教育的教導較多,以致把學科耽誤了,程度降低了。於是來一次甄試,學生不夠格的,就給他們補充,使他們達到標準的程度。這是顧到學生的學業,可以取得一般人的同意。當然,沒有耽誤與降低的情形的,就無須甄試與補充。不過老實說起來,豈獨收複區的學生學科程度未必夠格,就是大後方的學生又何嚐個個夠格?所謂格,就是標準。且不談在此日此時的社會國家情況之下,學科應該怎樣安排,怎樣學習,才是標準;單就教育部頒布的各級學校課程標準來看,如今學生升級的,畢業的,真正合乎標準的是普遍的稀少。曆年來流動太多,設備簡陋,教學雙方都不得安定,又加上種種無理的管製與牽掣,標準已經成為具文了,要嚴格的依照標準,勢必至於不讓升級,不讓畢業。不讓升級,不讓畢業固然耽誤了學生的前途,但是程度不夠標準也未嚐不耽誤。於是想出有效的辦法,在不拖長受業年限的條件之下為他們補充,確是值得讚許的措施。這就是說,要真正顧到學生的學業,就得普遍的設法,不宜以收複區的學生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