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3 / 3)

某一個教育行政機關對視察人員作如下的指示。一個教師,如果對於待遇不大計較,教功課認真,得到學生的好感,他就有些可疑,應加注意。一個學生,如果埋頭用功,功課不錯,又喜歡看課外書籍,他就有些可疑,應加注意。指示並沒明說計較待遇,教功課馬虎,把學生認作對頭的是好教師,也沒明說不肯用功,功課門門不及格,終年不接觸書本的是好學生,但是仿佛有這樣的意思包含在裏頭,隻要想一想就可以看出。

前麵提起的一些雜事,都容易引起慨歎。在這個時候,無論教師學生,好人做不得,可歎。在這個時候,最好少看書,看書常常引起麻煩,可歎。怎麼會弄成這麼個情狀,至於好人做不得,書看不得呢!尤其可歎。

可歎當然可歎,但是不宜一歎了之。如果查究這個可歎情狀的根,還在於政治的腐敗影響到教育,學校以外疑神疑鬼,學校以內也就疑神疑鬼起來。為什麼要疑神疑鬼?由於一部分人自己太不爭氣了,他們不爭氣,卻有權力,要維護他們的權力,自然走上疑神疑鬼的路子。第一,隻怕人家說他們的壞話;第二,隻怕人家的能力勝過他們;第三,隻怕人家奪去了他們的權力。這樣一個隻怕,兩個隻怕,疑心就發榮滋長了。於是社會風氣——縮小範圍單說學校風氣——就讓他們攪壞了。學校是最需要相見以誠的所在,卻成了疑忌叢集的場合,還有什麼教育可言?單憑這一點,他們的罪惡就到了不可饒恕的程度。

可是我們忠厚存心,期望他們從今為始能夠贖免過往的罪惡。贖免的方法,說起來也簡單,隻要他們自己爭氣。自己不肯爭氣,毫無辦法,如果肯爭氣,誰都不能抹煞他們的好成就。爭氣了,就沒有人說壞話了,即使惡意造謠說壞話,又何傷於日月之明?爭氣了,就不怕人家能力勝過他們了,強的遇見強的,正好合夥做好朋友。爭氣了,自然得人信任,受人委托,這樣得來的權力最為堅強,也用不著苦心焦思加以維護了。總之一句話,隻要他們自己爭氣,他們的疑心就可以消釋淨盡,他們將自笑以往的疑神疑鬼實在無謂。那時候學校風氣自然會轉變過來,至少回複到相見以誠的正常情狀,那才有教育之可言。但是,如果他們老是不肯爭氣,寧願一輩子背負著不可恕的罪惡呢?……

就另一方麵說,好人做不得,當然不能就此不做好人,書看不得,當然不能就此不看書。對於背負著罪惡的人,我們尚且期望他們爭起氣來,勉為好人,我們既為好人,又怎肯改弦易轍?對於思想錮蔽的人,我們尚且期望他們逐漸解放,得到自由,我們既已解放,並且覺得吸收知能真同飲食一般需要,又怎肯棄書不讀?為了做好人與看書受些冤枉,在今日誠然難免,然而這決不能動搖我們的意誌。正唯如此,我們要多結朋友,擴大思感相通的範圍,彼此以各自的認識與實踐互相影響,造成風氣,大家永遠勉為好人,大家永遠多多看書。我們相信不肯爭氣的人終會淘汰,或由於自然淘汰,或由於人為淘汰。“人民的世紀”已經開始,淘汰作用必將以加速度進行。我們享有做好人的自由與看書的自由的日子即將到來了。

1945年12月15日作,刊《中學生》總172期,署名朱遜。

助學運動

最近上海發動了“助學運動”,各校同學聯合起來,捐募款項,資助無力繳納學費的清寒同學。本誌本期刊載王同君的一篇《關於上海學生的助學》,記敘這個運動的大概情形,讀者諸君可以參看,這兒不必再說。我們要說的是從這個運動想到的一些意思。

就意義上說,我們以為這個運動是值得稱讚的。第一,這個運動把同學們“人己一體”的認識具體化了。所謂“人己一體”,就是苦樂不限於一己,以大群的苦為苦,以大群的樂為樂。這種境界,先得把一己融合在大群裏頭,與大群共同呼吸,共同生活,才可以達到。達到了,有了這種認識了,還得在行為方麵實踐,才算把這種認識具體化了,並不是空有了這種認識。清寒同學在學校開學的時候,付不出巨額的學費,注不來冊,上不成課,許多的知能擺在眼前,可望而不可即,沒法接受,沒法鍛煉,是何等的痛苦!上海同學體會到這種痛苦,認為不僅是清寒同學的痛苦,也就是各人自身的痛苦,於是組織起來,發動“助學運動”,來解除這種痛苦。行為和認識一致,貫徹了“人己一體”的精神。這種精神推廣開來,不斷加強,在任何方麵都是一股了不起的力量。如今民主潮流高漲,這種精神的推廣與加強尤其可貴。所謂民主,必須人人貫徹“人已一體”的精神,才有真正實現的可能。

其次,這個運動在學習上極有價值。上海同學發動這個運動,可以說抓住了個極好的學習機會。所謂學習,不限於讀書。讀書無非從古人與今人的經驗中吸收一部分當前切用的經驗,這固然很關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在從實際的閱曆中得到親切的經驗。我們要從書本方麵學習,更要從實務方麵學習,兩方麵不可偏廢;如果要分個主次,寧可以實務方麵為主。“助學運動”顯然是一項實務,從開始發動到募集結束,其間頭緒紛繁,步驟種種,一毫攪亂不得。而上海同學都能處理得很好,事事有商有量,件件通力合作,遇到了阻難,能夠設法克服。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這中間,上海同學已經竭盡了學習的能事,已經收到了最可寶貴的若幹經驗。希望他們繼續這樣的學習,希望別的同學也努力這樣的學習。實務當然不限於“助學運動”,總之,任何實務擺在麵前,決不可錯過學習的機會。

“助學運動”有以上所說的意義,所以我們說它值得稱讚。最後,對於當局的阻難也要說幾句話。阻難的動機是很容易料想的,無非以為同學們別有作用,受人利用,或者以為在群眾力量發皇的今日,這個運動推動到上海全市,未免太那個了,不得不阻擋一下。無論動機屬於哪一項,總之不是民主時代的行政當局應有的想法。我們要誠懇的提出要求,以後切不可再作這種想法。行政當局和校長教師一樣,也應該站在學生一邊,深切體諒學生的苦心,發覺他們的運動的意義,加以指導和讚助,那才合乎“行政”的要旨。

1946年3月11日作,刊《中學生》總183期,署名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