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裏,山川形勢,足以控製四夷天下,乃為成地萬世之都”。永樂等這篇奏折很久了。永樂十八(1420)年,北京的宮殿完工,而就在這時,欽天監奏報明年正月初一大吉,就在這個時候,又有人在他的暗示之下遞上了這份折子
早在1403年,禮部尚書就曾經建議,把北平改為北京,遷都北京。明成祖認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禦輕,可以加強北部邊防,就采納了這個建議。事實上,後來元蒙多次侵擾、丘福的戰敗和他幾次征伐的勝利,更加深了他北遷老城的決心。不過他也知道,遷都是一件關乎國家興亡的頭等大事,必須小心審慎從事。
最早北平被正名,後改北平為北京,升為陪都,稱作行在,同時,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南京的名字是應天府,從此可窺豹一斑。
再接下來,永樂帝千方百計地提升北京的經濟地位。多年來一直大規模地移民屯田,5年之內減免賦稅。一些軍士,也被放歸北京鄉裏種田。戰亂之後的大量流民也被組織起來,到北京一帶去種田。最牛b的是,永樂帝還下令釋放囚徒,安置在北京周邊地區種田。
被遷實到北京的農民還得到了諸多優待政策,如向他們免費提供牛具、種子。除了農民外,還有大批工匠也被遷到了北京,給這些民戶以更多的優惠政策更多,如詔免稅糧,賑濟優厚等。
1407年6月,朱棣開始正式營建北京宮殿。特派大臣到各有關行省采集巨木。又命大臣陳珪,主持北京宮殿及北京城市的整個設計營建工程。此後,正式啟動的營建工程,就一直進行,從未中斷過。1420年二月北京的宮殿終於建成了,三月永樂得到了工部的奏報,監核完成,北京宮殿這時正式全部完工。
趙王雖然在北京,但他清楚的很,他老子修的宮殿不是給他住的。這些年來,即使不討伐元蒙,永樂還是時不時的要北巡一下。皇上的那點心思個個都清楚的很,好在目前永樂的班子裏文官們都小心的很,不小心的大多不是早早被殺,那就是在詔獄裏呆著。
趙王坐擁北京之利,早早就置下了大量的田產,行在的官員們能收買的也都被收買了不少,可問題是他是老三。嫡長子是太子,老二素有軍功,有一大幫武將與之相善。他這個老三隻能在夾縫裏找食。趙王早早就知道父王要遷都北京,早早就開始在北京籌劃,一直等著遷都的到來。
三湘商團這個怪物出現之後,給北京城帶來了很多的異數,早早用石頭輔好的路又重新開挖,改之以水泥路,石頭築好的城,外麵又抹上了水泥。宮裏很多地方都輔上了瓷磚,來自西洋的地毯,掛毯被大量的裝飾了起來。
另一件事,王動更是早早的就告訴了在工部任職的工匠,怎麼去避雷,按王動所知,遷都時,很多官員反對,遷都後更是回雷擊而發生火災,燒了三大殿,百官以此這借口而反對遷都,以至於朱棣庭杖官員,打死不少人。那些被打死打傷的自以為是得了清名,可王動也不想他們白白犧牲。
明年正月初一大吉,萬國來朝,這事今年就已經定下了調子,這萬國來朝的大事自然要早些準備,今年鄭和是不會下西洋的,跟著他回來的使臣大多還在,而附近國家的使臣過完年就回去了,那麼這樣一來,六月就要使人去接或去傳旨,給半年時間,他們就足夠從占城,從朝鮮,大西域來到北京了。
市舶司已經改為海關,不隻是在沿海幾處設點,這次在雲南,在甘陝,在遼東都設了點,海上陸上的貿易全都被統管了。關稅越定越細,三年一核,平時也有五分的浮動。關稅裏的兩成由理藩院支配,目前最大的開支就是修建地的四夷館。也就是在修建涉外賓館或是在原有驛館上重新裝修,達到接待外賓的標準。
王動已經回到了京師,專心的做他的理藩院尚書,楚王借機留在了南京,時不時的在永樂麵前露露臉,永樂也認為諸王兄中,楚王是個賢王,能替朝庭分憂。楚王更是喜歡在應是裏出風頭,什麼美食比賽,花賁展覽之類的活動也樂的去捧個場,一付與民同樂的樣子,底下更是收了不行儀程。
鄭和更是忙的不亦樂呼,一方麵他在龍江船廠督造新式的飛剪式大船,朝庭要麼不出手,一出手就是巨艦,大小比照寶船的規模,硬是要造出比夷洲龍城的大上三倍的帆船才罷手。他已經知道了西洋能造鐵甲無帆船,也知道技術要求太高,大明朝造不起來,不過這速度更快的帆船,大明朝還是有這個實力的。王動送來的小模型已經被打散,一大堆出色的艌匠正在解構,繪出模件,放大,打造更大的構件。另一方麵,他提出的建報恩寺琉璃塔的項目已經開始,這也是個大工程,必須有他這種有大項目管理控製經驗的人負責才行。鄭和大人城南城西兩頭跑,比下西洋時還要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