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三十,大典之後,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剌撤、卜剌哇、木骨都束、古裏、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喃渤利、蘇門答剌、阿魯、滿剌加、甘巴裏等十六國使臣歸國,永樂賜鈔幣詔書,又命理藩院禮部設宴慰勞。同時鄭和第六次下西洋開始啟動,這次王景弘沒有去,鄭和領隊,由唐觀保、楊慶、洪保、李愷、楊敏、周滿等人送十六國使臣同行回國,並帶去的還有大量的永樂帝的敕書及賞賜諸國王的錦綺紗羅綾絹等物。
由於人數眾多,鄭和把隊伍分成了兩批,他本人先行,趕今年的季風。而另一批人則在半年後由十月擇日出行,由洪保帶隊等護送回還,但依例行賞之類的事由還是鄭和負責。
王動並沒有跟著鄭和一起走,他想到時和洪保一起西下,畢竟鄭和隻是帶走了一半的番國使臣,還有一半人留在了大明朝。讓王動頭大的是,這另一半人在大明朝的有的竟然提出了要四處去走走看看的要求,永樂當然是大筆一揮,同意,於是呼底下的臣工們累的要死,陪吃陪喝陪玩也是很累的,特別是與一幫野蠻人在一起。
王動沒有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知道今年三月北京三大殿會遭雷擊,這是個重大事件,後世種種研究都以為是這是鄭和下西洋事業的一個轉折點。今年萬國來朝朝庭花了不少錢,此次鄭和下西洋和行賞給番國的禮品幾乎把北京的國庫給搬空了。戶部已經與王動交了底,要不是有另一半人半年之後才走,可能國庫裏的那些東西真不夠賞賜的。
不行賞沒麵子,賞了又是囊中羞澀。永樂開出賞單子之後馬上接到監察禦史們的折子,指斥下西洋所費巨大,大明朝遷都、賑濟、用兵處處都在開口子,應該停了下西洋這個奢侈的行為。永樂還在回味萬國朝貢的喜悅看了這折子倒也沒生氣,隻是按下沒理。
永樂十九年(1421)四月初八,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同時發生火災,火從半夜燒起,照亮了大半個北京城,大火一直燒了三天三夜。整整建了十三年的北京皇宮,居然在落成啟用後不到四個月時就被燒,付之一炬,成為灰燼/
王動大吃一驚,原本他一直以為是雷擊而引發的火災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四月初八的北京春雷還沒來呢。當然,這場大火給朝庭帶來的震動還在後麵。
若讓王動來想,火災嘛那不就是防火措施有問題,而且當晚值夜色的人更要追究責任。可除了王動之外的所有人都不這麼想,他們以為這是天怒。為什麼會天怒,那一定是朝庭出了問題,可能是皇上在施政的時候出了問題。
初十,永樂詔文武群臣盡言無隱無誨,直陳其施政缺失。
翰林院侍讀李時勉丟出了重磅的炸蛋,他以為此次天即實為下西洋所致,而且大書特書這些番使在北京城裏的種種醜陋表現。永樂很生氣,但前麵已經說過,要直言。李時勉這人本來就是個性子鯁真的人,當初永樂在南京隱隱提出要遷都時,他就上過折子反對,當時他主要是反對大興土木修建北京城和皇宮。
十三日,又詔令停止一切不便於民及不是當務之急的工程,免除永樂十七年以前拖欠稅糧、課程、鹽課、馬革等項及永樂十八年受災地區的糧草。觀風之後,大量官員開始指責朝政。
十七日本為萬壽節,也因三殿發行火災而停止朝賀。這下子,眾人拾柴火焰高了,議政的不隻是官員,京城裏的百姓也開始巷議,各行省的折子雪片似的往北京飛。
王動真是氣的要罵娘,這邊京城裏的使臣們剛剛成群結隊的離了北京四處吃喝去了,李時勉就上占了這火頭。
“王大人寬心,鄭和大人已經出了海,怕是快到了長樂了。”楚王還在京城,諸位王爺中,就他老賴在京城不走,可永樂還偏偏就吃他那套。
“王爺,李大人也知鄭和大人還沒出使,尚在國內,折子裏已經提了,暫緩出使西洋。番國使臣可以商船,代為遣歸。”
“笑話,人家是使臣,再怎麼破爛也是一國之使,來的時候搭了漁船過來,回的時候,再讓人家坐民船回,那怎麼行,也不怕失了人家的心。”楚王其實在意的是跟著鄭和一起下西洋的那三十條船的貨物。
“王大人,別的本王不管,去年就定下了單子,那錫蘭的黑龍珠,渤泥國的沉香木,溜山的龍蜒香可都是內府指定要用的。鄭和大人不去弄,你那商會裏可有貨。”
“王爺,我哪個商會?”
“嗬嗬,王大人,不就是著了把大火嘛。”楚王一點都不以為意,反正那也不是他住的,反正天怒也不是怒他,但李時勉攻擊下西洋,他就不爽了。朝庭裏,他楚王可是下西洋的堅定支持走。而諸多臣工中,真正精通下西洋事務的也就是王動一人。姚廣孝倒也下過西洋,可去年已經死了。別的能說上話的,都是些中官,大太監,永樂用他們辦事可以,但絕對不會問計於中官,所以楚王隻能來找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