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慰司這一機構最早見於金朝,到了元朝的時候全國範圍內普遍設立。元世祖忽必烈時將每個行中書省劃分為六十個宣慰司,每個宣慰司下轄大約180個路(州)。宣慰司介於行省與州縣之間,但主要偏重於軍事方麵。
到了大明朝時,宣慰司主要針對的是少數民族邊遠地區。與之相應的還有宣撫司,隻是宣撫司主要什對於西南的少數民族,在那裏,大明朝官方也會派官員過去參與管理,也承認當地的土司的管理體係。宣慰司用的就廣的多,最遠已經到了舊港。若不是王動壓下了多拉克島施濟孫的請封折子,可能施濟孫要請封澳洲宣慰使了。
宣撫司還說的過去,畢竟朝庭也派官員過去,可這宣慰司就麻煩了。人家隻是討一張紙,再過來朝貢一下,可年年賞賜下去的可真的不少。
朝庭裏要麵子的人有,象李時勉那樣角度看到問題的人也有,永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日本國內也在用的都是大明朝的銅錢,西洋諸國也是,占城、渤泥國等根本就不鑄錢,用的都是洪武的通寶。細算一下,也心疼呀。
七月,王動和洪保已經到了蘇州的劉家港,洪保的分船隊在南京結集,這些大明朝也造出自己的飛剪式帆船,尺寸比龍城造的更大,直追四千料的馬船。九月,船隊小心翼翼的到了長樂,十月到廣州。
北京,禮部收到了龍城宣慰司使丘彥誠的請封折子,請大明朝封其為龍城國王,同時還有改變朝貢貿易的請求,改一年兩貢為開放瓊州、廣州、長樂、寧波、劉家港、南京、天津七大港,同時也表示,龍城對大明朝開放,對大明朝子民官員免證件。此折一上,又引起了巨大的波瀾。
朝庭裏懂外事的官員也有,可真到過龍城的不多,有點級別的不是跟著鄭和下西洋了,就是這會和洪保一起正準備著下西洋。王動這位大員現在廣州,永樂還沒來得及傳召,王動的折子也上來了。表示知道了些事,想到龍城去看個究竟,正好洪大人也要使西洋,請皇上準其隨行。於是,永樂又下了道聖旨,封王動也下西洋的副使大臣,跟著洪保一起下西洋。
十一月王動到了占城,到占成城之後,馬上離了洪保坐上了夷洲過來的鐵甲船直奔龍城而去。丘彥誠可是沒這個膽子幹這個事的,當然是在王動授意下幹的。
朝庭是不會在意這麼遠的宣慰司使改稱國王的,日本國王都封了,還會在意龍城這裏嗎。特別是龍城在鄭和的地圖裏連大明朝的一個縣的大小都不到,朝庭裏的那些官員們更不加理會。可開放港口這事朝庭裏的看法就不同了,至於證件一事,大明朝的官員們還弄不清怎麼回事。龍城居民已經按著後世搞了身份證,出國有護照。而大明朝的官員隻有皇上的張詔書,由那一封大印,就可以領著數萬人到處行走。在大明朝人眼中,誰沒事會要出洋去呀,有嗎?有!商人!今年三月的風波又開始發芽,討論的問題變成了商人的地位問題,變成了社會結構的問題。
大明朝國內在爭什麼,王動不會在意了,龍城提了很多要求,不過有一點,他可以肯定。這個龍城國王的稱號一定是能拿到手,至於開放港口之類的,難。
王動有王動的考慮,有了這人國王之後,以後龍城,夷洲可以走聯邦製的道路,每個地方都有一個名義上的國王,然後會有自己的政府,同樣的,整個聯邦內又有聯邦的政府。王氏家族隻要在這個大聯邦政府內任名義首腦就行,他都不想去謀求當真正的國王。
十一月的龍城已經進入了雨季,王動離開龍城已經有一年多了。
龍城以外往北是柔佛國,再往北是彭亨國,再往上是丁加奴國,其中丁加奴與彭亨西與滿剌加接壤,而丁加奴則東接暹羅國。早在唐人還沒有關注這半島上的小國的時候,這裏是暹羅人的天下。不過現在不同了,柔佛國已經明確表示,想接受龍城的領導。
龍城的發達是明擺在那裏的,不隻是柔佛,附件所有的土著都往龍城去找事做,去龍城討生活,擋都擋不住,柔佛國過早的順降,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自從清邁王被暹羅國王請下來之後,丁加奴第一個感到了壓力。他馬上把這種壓力分解了一點給滿剌加和彭亨,彭亨離柔佛近,自然的就想著把自己的壓力分一點給柔佛。這時最弱小的柔佛居然勇挑重擔,直接派別出一支五千人的軍隊,北上支持丁加奴。這要在十年前,五千人的軍隊幾乎是柔佛的全部武裝力量了,可現在看來,柔佛的軍事實力好象比滿剌加、彭亨和丁加奴要強的多。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柔佛已經成為了龍城的一個二級聯邦,其國境內除了有自己的軍隊以外,還駐紮著至少一萬龍城的軍隊,所以柔佛一點都不用擔心國內的暴力機構是不是夠用。早先柔佛國其實也就是個部落,這會他們的部落首領認為,做龍城的省長要比做部落的首領更有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