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第二帝國 龍城北擴(3 / 3)

王動離開後,鄭政、吳朝幹和呂則成開始策劃對彭亨和丁家奴的軍事方案,而另一方麵從夷洲過來輪崗的陳機開始製定外交方案。所有的方案,將在明年,鄭和回大明朝之後實施。

龍城的第一輪外交攻勢是針對半島上的三個馬來人國家展開的,從東麵,龍城開始主動與暹羅接觸,西麵則與榜葛拉接觸。這兩個國家正處在戰爭之中,他們需要龍城的武器,更需要龍城的經濟援助。

龍城本地的過過剩的工業品,蘇門達剌和渤泥國的過剩農產品大量輸入到這兩個國家,同時換來的是他們領海碼頭的開放和整個海岸線的不設防。

渤泥國在龍城和夷洲的大力支持下,已經完成了統一,爪哇的勢力也被給趕出了加裏曼丹島。爪哇國本身問題多多,自顧不暇。相對於渤泥國來說,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這個島太大了,渤泥國人根本管不過來。渤泥國本身自公主嫁給王動之後,就已經有了和龍城蘇門達剌聯為一體的打算,隻不過龍城暫時不想。若真的聯為一體了,會對周邊國家影響太大。盡管如此,很多實質性的工作,龍城已經開始展開了。大量的官員從夷洲和龍城調到了渤泥國,當然來的更多的是軍隊。

從加裏曼丹島到多拉克島海路早被龍城的西洋艦隊所控製,現在不同的是,在這航路上的小島也慢慢被渤泥國搶到了手上,隻要能有淡水的島都修上了基地,大的基地開始駐軍,小的基地定時派人去維護,以方便過往的船避險和補給。

永樂二十(1422)年五月,鄭和自非洲回,到達了滿剌加,王動等人已經在滿剌加等了兩天。鄭和還在為沒能去天方國而耿耿於懷,王動再次勸慰他,還有機會。而鄭和卻是擔心的很。

“靜之,去年京師那場風暴到底是如何收場的?”鄭和問到。

“不了了之。”王動回。

“怕是沒這麼簡單。”鄭和不大相信。

“此次隨船的外國使臣多不多。”王動問道。

“現在有九個國家,西洋一帶還會加入進來,到時可能也會有二十個左右。”烘保回答,他去了爪哇一帶,從那裏又帶回幾個國王,這幾個國王上次鄭和下西洋時還隻是部落的首領。

“嗬嗬,這些使臣總要回吧。”王動說道。

“嗬嗬。”鄭和笑了。

是的,沒有錯。這些番國的使臣還是要回國的,他們根本沒有自己的船。象古裏這些國家的使臣還能搭個順風船回國,非洲的那些小國家就難了,到時,可能還要再一次下西洋來送他們回國。

“舅父,下西洋一事,雖有朝貢的收入,但所費也是驚人。每次將著兩萬人的軍隊出洋,耗費太大。威懾西洋番國隻需大明軍隊五千便以足夠。”

這話說的鄭和眼著一亮,沒有錯,的確不需要那麼多人,想當初不也就是二三十條船就下西洋了。

“靜之有何算計?”鄭和問道。

“剪式帆船一出,船速快,而且也不需要那麼大的寶船。兩萬人出洋,以後十年一為,朝庭還是承擔的起的。每年有兩次下西洋,人數在兩千到五千,這樣朝庭也是能接受的了。商船和寶船混行,慢慢改為跟商人租船,租船給商人等,這樣也能省下不少開支。”

“港口的開放勢在必行,單單一個廣州,每天就有大量的船泊在珠江上等進港口。在長樂,大明朝自己的船隊都忙不過來,番國的船都排到了入海口外。寧波港口也是如此,僅琉球和日本的船,去年就增加了一倍多。”

“港口開放是小事,那個外番使臣商人到了大明朝,住怎麼辦。蘇祿國、渤泥國、南掌國等每每入朝,使臣多達三五百人,在京師一住就是經年,大多數人且不願歸國。港口開放之後,還需要有司劃地供番人居住。”

......

鄭和離了滿剌加後,一路上把其他幾位正使副使太監召集到一起,商議一下,這次回國後,如何來應對京師裏發生的一切。天妃的祭祀活動?大派禮物?組織大型的外使進見活動?還是進一步的獻祥瑞?

王動並沒有跟著他們一起會,而是在龍城,靜靜的等待著丁家奴和彭亨的反應。鄭和離了龍城後,陳機就已經開始對滿剌加、丁加奴和彭亨發動的外交攻勢,在這三國的內部,分化出的不得勢的貴族和某些別有用心的王族也開始跳了出來,龍城的機會到了。

“柔佛已經有三個師待命,另外還有兩個師的海軍陸戰隊隨時待命發往三地,南洋和西洋艦隊已經全都回來,其中有四分之一的軍艦在暹羅港口待命,另有四分之一在溜山港口,別的船全都在龍城,一日之內可開往所有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