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危重病人的急救技術(一)(1 / 3)

急救技術是搶救病人的重要手段,及有效地搶救,能挽救病人的生命,防止病情惡化,減輕疼痛,預防並發症,從而提高救治率,並為後續治療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開放呼吸道(通氣術)

(一)呼吸道堵塞的常裏思因

1.嚴重麵部創傷,如上頜骨骨折,下頜弓骨折移位及咽後壁血腫等。

頸部氣管外傷或血腫壓迫(見第十因章)昏迷病人的嘔吐物、血塊、牙或泥沙等堵塞呼吸道及舌後墜等。

(二)處理方法

清除口咽部異物,用手指摳出或鉗夾;也可病人側臥,用手掌在其肩胛間猛擊4~5次。

調整呼吸道位置①頜上提法:用拇指插入病人口內將下頜上提;②托下頜角法;③頸後伸怯:使病人下頜尖與耳垂連線和地麵垂直。據測定以頜上提法效果最佳,托下頜角法次之。

插入通氣導管經口插入口咽通氣導管或經鼻插入鼻咽通氣導管以改善通氣功能。

插入口咽氣管此管係用無毒化工原料製成[形吹氣管,其用法:①將該管一端插入病人口腔,並將其舌頭壓在管下;②連續部的橢圓形隔板,正好壓緊病人的嘴唇,密封住病人的口部,然後觀察病人,如無呼吸運動時,可經吹氣營的一端將氣吹入。

環甲膜切開和插管術緊急時亦可行環甲膜切開術,環甲膜間隙位於頸前正中喉結下方處,其前中線高度,男性女性,後壁為環狀軟骨,此處切開較安全,置入國產4號氣管導管並不困難。

氣管裂口處插入氣管導管在外傷時傷口與喉或氣管相通時,可先在此裂口處插入氣管導管,周圍用油沙布填塞,並迅速吸去呼吸道內血液和分泌物等(見第十六章)。

二、氣管內插管術

氣管內插管是急救呼吸道阻塞和呼吸停止的最佳措施之一,其操作法如下:

病人保持正中位,術者右手梅、食、中指三指扒開口唇並提起下頌。

用左手持喉鏡沿口角右側置入口腔,將舌體推向左,使喉鏡片移至正中位,此時可見到懸雍垂,慢慢推進喉鏡使其頂端抵達舌根,稍上提喉鏡,可看到會厭的邊緣。

繼續推進喉鏡片,使其頂端抵達舌根會厭皺襞處,然後上提喉鏡片,以撬起會厭而顯露聲門。

右手持氣管導管,管斜口對準聲門裂;如病人自主呼吸未消失,可趁病人吸氣時將導管軟柔地插過聲門伸入氣管。導管插入氣管內長度,

導管插入氣管後,立即塞入牙墊,退出喉鏡,診斷肺呼吸一致後,將導管妥善固定插管後必須吸去管內分泌物,才可給氧或機械呼吸。

三、氣管切開術

(一)適應證

1.上呼吸道阻塞,或下呼吸道阻塞,如嚴重顱腦傷、頭頸及呼吸道燒傷、嚴重的胸腹外傷、腦溢血、脊髓灰質炎、破傷風與各種原因的昏迷等。

2.頸外傷伴有咽、喉、氣管或頸段食管傷。

(二)方法

常規氣管切開術

體位與麻醉:仰臥位,肩下墊薄枕,固定頭部,使頦、喉結和胸骨切跡保持直線,局麻,常規消毒鋪巾。

切口和暴露氣管:在正中線從環狀軟骨下緣至胸骨上窩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淺筋膜。某些胸科手術後即需氣管切開者,亦可作橫切口,在正中線上將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分開,向上推移甲狀腺峽部便可暴露氣管。

切開氣管與插入套管:用尖刀自正中線刺入氣管,不可傷及後壁和食管,挑開相鄰的兩個氣管環(防止傷及第六環)切口大小應與套管外徑相對應,用撐開鉗將氣管切口分開,插入適當的套管,吸除氣管內的分泌物。

創口處理:鬆緊適度,疏鬆縫合創口,套管周圍用騎跨式敷料。

緊急氣管切開術,不需消毒與麻醉,術者左手推開病人頸部血管並控製住環狀軟骨,沿中線環狀軟骨下緣至胸骨上窩一刀切至肌肉層,盡快到達氣管前壁,靠手指分離、暴露氣管,切開並撐開氣管。如無氣管套管,可暫時插入橡皮管或塑料管等,以緩解通氣阿題。

四、治療的方法

(一)一般性氧治療

漏鬥給氧法用於小兒、昏迷而又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方法是將漏鬥倒置於患者口、鼻前上方,距皮膚,本法的優點是對病人無任何刺激;缺點是吸氧濃度很低,且無法確切估計吸入量,當病人變換頭位時,必須隨時調節漏鬥位置。

鼻罩和口鼻麵罩吸氧法吸入時,氧濃度為30~50%,簡便可靠,而氧流量且可避免氣體的重複呼吸。

(二)控製性給瓤

射流式麵罩有調節空氣入口,控製吸入的氧和空氣比例,可調節吸氧濃度,如10:1時吸氧濃度為28%;5:1時為35%;因高速氣流可將呼出的氣體全部衝出,無二氧化碳瀦留,吸氧濃度恒定。

口罩吸氧法可用緊閉麻醉機上的口罩吸氧,或用半開放式活瓣的簡易呼吸器口罩吸氧。

五、呼吸器給氧法

間歇式正壓給氧一般正壓。

呼氣末正壓給氧在呼氣終了時,仍保持呼吸道內有―定程度的正壓。

給氧法和體內注射給氧法這兩種方法尚未普遍采用。

六、直流電心髒複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