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適應證
1.非同步電複用於心室撲動和室顫患者。
同步預激綜合征伴快速性心律失常;陣發性上性心動功不全;低血壓、藥療無效者;各類室性心動過速,藥療無效者。
(二)操作方法
非同步電複律迅速將電極板從生理鹽水紗布或塗以導電膠,分別置於右鎖骨下和左腋前線第5~6肋間,按充電開關,選用功率,將電極板導線連接於電複律器輸出端,再複核一次心電圖,啟動非同步開關放電複律,術後立即觀察心電圖,如未轉複成功可再次複律。
同步電複律術前應先檢查電複律器同步性能。
七、緊急人工心髒起搏
(一)適應證
1.嚴重創傷有高度心髒停搏危險的病人。
2.各種原因引起的心搏驟停。
3.危重病人手術過程中“保護性”起搏裝置。
(二)操作方法全程應速快、有效、簡便和易行。
1.胸壁緊急起搏法
胸壁表皮圓盤電極起搏法:在患者胸壁表麵放置兩個直徑約80厘米的金屬圓盤狀電極,陰極靠近心尖處,陰極在胸骨右緣第四肋間,加用導電膠緊貼皮膚,以適當頻率起搏,通常需電壓。
胸壁皮下針刺電極起搏法:以兩個金屬針分別插入患者心尖區及右胸皮下進行起搏,此法效果較差。
經胸壁穿刺心肌或心腔內起搏:使用一根細長而不太硬的鋼絲,除尖端有3~5厘米可導電外,其餘部分與外界絕緣。從患者胸骨左緣第五肋間或劍突下方刺入心肌或心腔內膜,作為陰極;用另一普瘋粗針頭作為陽極刺入皮下。起搏電壓為4~效果較好,唯易損心肌、胸膜及肺組織。
2.經食管電極起搏法
經食管心房起搏:經鼻腔或口腔放入雙極導管(兩電極間距和瓜),置於心房後部食管內,食管導聯波雙向或振幅最大,然後以6~9次脈衝寬度起搏,用電壓。
經食管心室起搏:①探索法:迅速插入食管起搏導管進入後,啟動起搏器,然後逐漸下移導管,直至心電圖上出現起搏帶動心室搏動圖形為止,固定導管;②定位法:適用於仍有心搏而隨時可發生驟停患者,導管插入後,作食管導聯心電,待出現負性高幅心室波群時,予以心室起搏。
經靜脈心內膜電極起搏法:以雙極靜脈起搏導管自患者周圍靜脈切口或穿刺處插入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口或冠狀靜脈竇內,這需在X線監視下定位,或心腔心電圖為6型,51段抬高,確定位置後,連接起搏器起搏。先用6^左右電壓,測定電壓值,再選適當起搏電壓。此法應嚴格無菌操作;定位要準確,但操作不夠簡便,不快速。優點是起搏效果肯定,電壓閾值低溫治療。
低溫能降低腦代謝、降低顱內壓,減少組織耗氧量,減輕或製止腦缺氧引起的腦損傷。
(一)適應證嚴重創傷、休克及腦缺氧;心肺複蘇獲得初步成功者;心血管手術及顱腦手術需應用低溫麻醉者。
(二)方法凡有適應證者應盡早施行,先使用中樞抑製劑以消餘寒冷反應,可根據情況,采用冰水浴、冰袋或冰帽等方法降溫。對心肺複蘇後的病人,可將體溫控製在3210;降溫過程中應密切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肛溫和心電圖等的變化。嚴防低溫引起心室纖顫(見第十章)。
(三)複溫心肺複蘇的病人待聽覺和肢體協調活動恢複後,停止降溫,讓其自然恢複;若肛溫(321者,可行人工緩慢複溫。
九、胸膜腔穿刺術
(一)目的
1.抽出胸膜腔的積聚物,使受壓的肺擴張,以改善呼吸困難或中毒症狀。
2.抽出的內容,送實驗室檢查以明確診斷。
(二)適應證
1.胸腔積液、積膿有壓迫症狀或中毒症狀。
2.氣胸或血胸
3.手術後,胸腔有殘留積氣、積液者。
(三)方法
1.準備胸腔穿刺包和消毒用具。
2.體位病人一般座椅上,雙臂置椅背上,頭枕於前臂;不能坐位者,可半側臥於健側,病側手上舉於頭上,以張大肋間隙。
3.穿刺部位①抽氣者,在第二前肋間鎖骨中線處(或第四、五肋間腋前線處)穿刺;②抽夠者,選擇扣診為實響和呼吸音明顯降低處,一般在腋後線或肩胛下角延線第七、八肋間隙;③包寢性積液患者,則根據扣診(實音區)或借助X線透視或B超檢查定位。
4.全部過程均應按嚴格的無菌操作進行穿刺部位按常規進行皮膚消毒,沿穿刺點的肋骨上緣逐層進入局部浸潤麻醉,深及胸膜。
5.采用尾部有開關裝置的胸腔穿刺針視穿刺點的高低及位置,按垂直方向或稍偏向頭側,以免穿透膈肌進入腹腔髒器,估計針深已過胸壁並有落空感覺時,將針尾連於注射器並擰開開關裝置。若穿刺成功,則可抽出液體或氣體;否則,需適當調整深度、方向或者部位,直到成功。
固定好穿刺針位置及深度,抽吸量視病情治療需要確定。
抽吸完成後,先封閉針尾的開關裝置,然後卸脫連接於針尾的空針或容器,應嚴防拆卸容量時空氣進入胸腔。
術畢拔針處以無菌紗布覆蓋,病人臥床休息,並觀察病人的反應(包括脈搏、呼吸、血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