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危重病人的急救技術(一)(3 / 3)

抽出物按病情需要送實驗室作相應檢查,如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等。

(四)注意事項

1.在穿刺術全過程中,咳嗽或深呼吸,以免針尖刺傷肺髒。

2.在穿刺及放液(或氣體)過程中,應嚴密觀察病人病情變化,若有氣急、心慌,出冷汗、麵色蒼白等虛脫表現,應立即停止抽吸,並給予適當處理,如改平臥,減慢抽出速度或抽出量等抽出速度以診斷為目的者,以治療為目的者,每次抽出量不宜超過1500毫升,或以病人的耐受程度為限,以免胸腔減壓過劇造成縱隔移位過快而致休克。

若病情需要持續引流者,則可接上閉式引流瓶,以使,肺部複張。

十、閉式胸膜腔引流術

(一)目的

1.借助負壓持續減壓,幫助肺複張。

2.逐步去除胸膜腔空間的多餘的氣體或液體。

(二)適應證

1.血胸、氣胸或膿胸患者,需持續胸腔減壓者。

2.開胸手術後患者。

(三)方法

1.引流部位選擇①引流液體的患者,可選擇腋中與腋後線之間的第6~8肋肋間隙;②引流氣體的患者,多選擇鎖骨中線第二肋間隙。

2.體位多采用半臥位或側臥位。

3.手術步驟全過程均應無菌操作,常規皮膚消毒及鋪巾後,在引流部位作局部浸潤麻醉,深至胸膜。在肋骨上緣,與肋骨走向平行,作皮膚切口,用血管鉗鈍性分離肋間機,直達胸膜腔,避免損傷肋間血管並注意止血,經切口插入引流管,深其外端連接於水封的無菌弓I流瓶。引流管應有側孔,其管徑大小應適應患者年齡及肋間距離。檢查創口,仔細止血,然後逐層縫合切口,並與引流管固定好,以防引流管滑脫。^當胸膜腔內膿液較稠,經肋間引流不能達到通暢引時,則需作經肋床閉式引流術,其手術步驟是:在選定的引流區,沿肋骨走向作切口,長5~6001,切開至肋骨膜,用肋骨骨膜剝離器將肋骨膜剝離開6~8厘米,用肋骨鉗咬斷肋骨一小段約仔細結紮肋間血管,並切斷該處的肋間神經,以防止術後疼痛及出血。然後經肋骨床切開胸膜腔,插入直徑適當的附有側孔的引流管,外接無菌的水封引流瓶。逐層縫合胸壁,並固定好引流管以防滑脫。

(四)注意事項

1.引流部位應位於膿腔的最低位置以便於利用體位引流。引流部位的確定,可借助X線或超聲檢查等,定位後應在皮膚上作標記。

2.在切開胸膜腔後放入引流管前,宜用手指伸入膿腔探查如有疏鬆粘連,可用手指適當地予以分離,以利引流;如粘連較牢,不宜勉強分離;在術前疑有支氣管胸膜瘺者,在胸膜腔切開後,宜盡快將膿液排出,以免膿液經瘺口進入肺內,造成窒息和肺內的廣泛感染擴散(窒息的急救處理,見第十六章

3.縫合切口時,宜逐層縫合嚴密,以免形成皮下氣腫或感染擴散。

十一、心包穿刺術

(一)目的

1.解除心包腔內容物對心髒的壓塞,恢複心髒正常的舒縮功能。

2.診斷性穿刺,以確定診斷及病因。

(二)適應證

1.心包炎伴積液需抽液確定病因者。

2.心包有大量血液或膿液伴有心髒壓塞症狀者。

(三)禁忌證

1.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2.尚未判明有無心包積液、積血或積膿者。

3.風濕性心包炎伴有心包積液時,即使滲出液較多,亦不需抽吸(用激素治療後多能自行吸收)。

(四)方法

1.病人體位半臥位。

穿刺部位①胸骨下穿刺:於劍突左下20厘米肋弓下方;②心前區穿刺:左側第五或第六肋間隙,心濁音界內緣,一般位於左側鎖骨中線稍內側。

1穿刺方法采用I8~I9號10厘米長的短斜麵穿刺針,如采角胸骨下穿刺點,則與腹壁呈45。針尖向上、向後斜行刺入,邊進針邊抽吸,至吸出液體即停止進針;如采用心前區穿刺點,則向後向上方向進針,抽出液體時停止進針。

(五)注意事項

1.術前應先作X線拍片,超聲或核素顯像檢查,以確定積液的有無及程度的多少,其中以核素檢查效果較好。

2.在手術過程中,病人不要咳嗽和深呼吸,避免針尖損傷,心肌;精神過於緊張或咳嗽劇烈的患者,在術前應給予鎮靜劑或鎮咳劑。

3.邊進針邊抽吸,避免傷及心肌及冠狀動脈,引起嚴重並發症。

4.化膿性心包炎患者,宜采用胸骨下穿刺點,以免造成胸腔感染。

5.油液速度宜慢,抽液量宜控製在1000毫升以內,以免造成心髒急性擴張;如需重複穿刺,以後可酌情增加抽出量。

6.穿刺及抽液過程中,應齊切注意病情變化,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7.如係創傷性心包出血,並已凝固,此時抽吸無效,宜緊急手術以解除心髒壓塞。

8.手術後,病人應臥床休息並觀察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