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同學們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心裏會產生這麼一個疑問,氣候變化和改朝換代基本上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詞,怎麼會寫到一塊去了呢?
其實,氣候同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海南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而東北大米隻能一年一熟,這就是氣候決定的。而生產生活是否平穩,則決定了一個王朝政權的穩定。經過統計得知全球溫度在波動式上升,這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全球變暖。但是,既然是波動式上升,就說明有冷有熱。
經過研究以後,我們得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曆史上氣候較為寒冷時,社會處於動蕩時期,而氣候較為溫暖時社會處於和平時期。
曆史上我國有過三次寒冷期,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三次寒冷期都引起了改朝換代。
三國到南北朝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漢朝時“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齊魯指的是現在的山東一帶,而渭川指的就是陝西的渭河平原。上麵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山東地區有千百畝的桑麻,渭河平原也有很多的竹子。可同學們知道嗎?現在的山東是無法種植桑麻的,隻有往南的湖北江蘇才可以種植。
同樣,現在的渭河平原也無法種植竹子,往南更溫暖的地區才適合竹子的生長。這說明了在漢朝及漢朝之前,氣候是相對溫暖的,在山東和陝西地區仍能滿足桑麻和竹子生長的熱量需求。
可是我們通過檢索曆史文獻不難發現,東漢末年至三國南北朝時期氣候卻逐漸變得寒冷。三國時,曹操的兒子曹丕去廣陵(今淮陰)視察兵士的演習,淮河突然凍結,演習不得不中止。由此可知,當時氣候已經變得寒冷。此後,氣候不但沒有變暖,反而更加嚴寒。
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侵入中原,在長江以北建立政權。而原先的北方貴族隻能逃到江南,在今天的南京建立政權。為了儲存食物,北方貴族有建立冰室的習慣,即將冬天凝結的冰塊儲存在地窖中,待夏天取出享用。到了南京,他們依舊修建了巨大的冰室。而在今天,南京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據研究,東晉到南北朝時期最為寒冷,而這一時期也是北方少數民族最活躍、南侵最遠的時期。而三國到南北朝時期,改朝換代的頻率也是十分高的。
兩宋與元朝
可以說隋唐時期是近兩千年來最暖和的時期,所以國家一度繁榮昌盛,也有了大唐盛世的出現。恰恰是因為唐朝時國力昌盛,對外影響巨大,所以現在海外的華人華僑還有“唐人”這麼一個稱號。唐滅亡以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這也是一個動蕩的時期,因為無相關曆史文獻可以考證,所以對這一時期的氣候無從了解。
但是到了北宋,氣候相對唐朝就明顯變冷了。王安石曾經寫“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就是嘲笑北方人把梅樹看作杏樹,因為當時華北的寒冷氣候已經不適宜梅樹的生長了。但北宋相對來講還是一個比較平和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