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滅絕帶來的影響
從生物學角度嚴格來講,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裏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那麼,我們按照此定義推想一下,50年後,100年後,會有多少動植物消失?我們現在有幸能夠看到的珍貴動植物,我們的後代是否還能夠看得見?可怕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人類麵前上演。
別以為這裏的“可怕”是危言聳聽。
一隻蝴蝶在南美洲扇動翅膀,兩周後有可能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其寓意是,一個係統中,哪怕是一丁點微小的變化,將來也可能引起巨大的災難。同樣的,一個生態係統中,某個物種滅絕了,其所在食物鏈必然斷裂,食物鏈所在食物網也必然因此斷開,生態係統因此遭到破壞,生態平衡遭受威脅。而生態環境惡化必然反過來影響各物種的生存。
那麼,放眼全球,我們不難想象,如此迅速而大規模的物種滅絕,所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生物基因庫的巨大損失和物種的急劇減少,這不僅僅讓我們在這個星球上更為孤獨,而且會直接影響人類生產、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其最終可能導致的結果將會無比可怕。事實上,我們已經在領教生態平衡遭破壞所帶來的惡果。近年來,沙塵暴肆虐、洪澇災害頻繁、熱帶雨林麵積銳減等現象都是大自然的報複。
防止物種滅絕、保護動植物多樣性已然成為全球性的緊迫任務。
保護動植物多樣性
令人欣慰的是,生物多樣性問題已經引起各國政府的廣泛關注。1994年,聯合國大會49/119號決議案宣布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從2001年起,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原來的每年12月29日改為5月22日。
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振聲先生曾說過:“一個基因關係到一個國家經濟的興衰;一個物種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許多野生動植物是人類珍貴的藥材,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負責人巴爾博就曾指出,全球70%的藥物直接或間接來自植物。還有很多植物為工業提供膠、油脂、芳香油、纖維等工業原料。
可見,動植物與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聯係如此緊密。保護動植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希望通過人類的共同努力,還原一個和諧共生的自然環境,還原一個美好的地球家園。
(執筆劉明慧)
結束語
大自然給予了我們美麗的世界,讓地球上到處是多姿多彩的動物與植物。人類在享有豐富物產的同時,還對其加以改造,成為我們身邊的朋友。我們吃的小麥和水稻,都來自於野生植物,而我們身邊的家畜和寵物,也都馴化自野生動物。除此之外,我們還利用生物的遺傳規律,用雜交、轉基因等方式,培育出自然界中不會有的動物和植物。
在這裏留一個問題給大家,這就是為什麼人類馴化動植物的曆史可能已有萬年,但被廣泛認可的牲畜與糧食作物仍然屈指可數。讓我們扳著手指算一算,常見的大型家畜有幾種?馬、牛、羊、豬、狗而已。廣泛被食用的穀物有幾種?水稻、小麥、玉米而已。是人們懶於馴化自然界中億萬種生物呢,還是出於別的什麼原因?期待你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