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的定義
不知道對環保充滿著一腔熱誠的你有沒有觀察到生活中的一些細節。
比如近幾年灰霾天氣頻頻發生,專家建議應戴口罩出門;由於空氣質量下降,天氣預報總是會在播報氣溫的基礎上加入更多的數據來反映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PM2.5”就是其中的一個很熱門的詞彙。
“PM2.5”這個一直在耳邊響起的概念,你對它到底了解多少?
要知道PM2.5是什麼,不妨讓我們先來說說“PM10”的含義:“PM”為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的縮寫,粒徑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顆粒物,即“PM10”,又稱“可吸入顆粒物”,主要來自道路揚塵等。而“PM2.5”則更小,它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可稱為“可入肺顆粒物”。2.5微米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所以它可以透過呼吸道的層層防護,輕而易舉地進入我們的肺,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影響。
PM2.5的顆粒來源及性狀危害
PM2.5來源廣泛、成因複雜。包括燃煤、燒秸稈、燒烤、機動車出行、餐飲油煙、建築施工揚塵、噴塗噴漆裝修等行為,都會為增加PM2.5做“貢獻”,另外,一些排放出的氣體發生化學反應也會轉化成PM2.5。PM2.5還有天然源,包括風揚塵土、火山灰、森林火災等,相對人為因素來說,影響要小得多。有調查表明,北京市PM2.5約60%來源於燃煤、機動車燃油、工業使用燃料等燃燒過程,23%來源於揚塵,17%來源於溶劑使用及其他。
氣象專家和醫學專家認為,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粒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麵;粒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另外也會被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而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則不易被阻擋。被吸入人體後的顆粒物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麵的疾病。
每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約1萬升的空氣,空氣中的可入肺顆粒物進入肺泡後被迅速吸收,不經過肝髒解毒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分布到全身。要知道,附著在PM2.5顆粒之上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裏,不僅會影響到血紅蛋白的運氧能力,還會對人體造成直接的傷害。
此外,PM2.5還可以成為病毒和細菌的載體,使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更加猖獗。而且,包括PM2.5在內的飄塵可以在大氣中長期飄浮,易將汙染物帶到很遠的地方,使汙染範圍擴大。
PM2.5的監測標準及現狀
PM2.5的標準,是由美國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為了更有效地監測隨著工業化日益發達而出現的、在舊標準中被忽略的對人體有害的細小顆粒物。PM2.5指數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測控空氣汙染程度的指數,它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汙染越嚴重。
到2010年底為止,除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將PM2.5納入國家標準並進行強製性限製外,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還未開展對PM2.5的監測,大多隻是對PM10進行監測。
在2011年,環保部發布的《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開始實施。它首次對PM2.5的測定進行了規範,但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中,PM2.5仍未被納入強製性監測指標。隨著環境問題日漸尖銳,令人激動的消息傳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12年2月2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曆時4年修改後,PM2.5終於寫入國家標準,納入各省市強製監測範疇。與現行的標準相比,“新國標”最大的變化在於增加了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監測指標。
如何治理PM2.5?
在目前空氣汙染與氣候變化並行的嚴峻情勢下,我們應該采取統一而不是分離的應對戰略。由於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因,主要都是由礦石燃料燃燒的排放造成的,因而減輕和控製空氣汙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保護氣候在行動上應是一致的。有研究指出,汙染物所形成的大氣氣溶膠的增加減少了到達地麵的太陽輻射量,與溫室氣體增暖作用是相反的,互相抵消的。其中,大氣氣溶膠是指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和液態粒子,顯然我們講的PM2.5也包含在其中。由溫室氣體造成的地表增暖的50%可能被氣溶膠的冷卻作用所抵消,一旦除去氣溶膠,將會使溫室氣體產生的增溫表現得更顯著,這將進一步增加CO2減排的壓力。所以,僅僅減輕大氣汙染尚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我們要將節能減排低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在消除大氣汙染的路途上,我們還需要走很遠。
(執筆馬樂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