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常規能源,如煤炭、石油等,仍然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清潔利用這些常規能源也成為控製大氣汙染的重要手段。人們可以淨化燃煤產生的汙染物,也可以“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起來。這就是“清潔煤技術”和“碳捕獲技術”,我們將在《科學素養讀本·低碳科技》中進行介紹。
同時,我們還應該關注節能技術的發展。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僅為33%,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以上。每消耗一噸標準煤所創造的GDP隻有發達國家的1/4~1/2。由此可見,我國節能潛力是巨大的。我們要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
由於交通工具的尾氣也是造成大氣汙染的元凶之一,因此“綠色交通”也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除了我們已經介紹過的電動車、氫動力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燃氣汽車也是我們大力發展的一項內容。天然氣燃燒後雖然會生成二氧化碳,但相對汽油而言,其他汙染物要小得多了。目前,燃燒天然氣的公交車已經在許多城市投入使用,隨處可見了。
另外,一如低碳生活的要求,多乘坐公共汽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也可以減少大氣汙染物的排放,除了響應低碳生活之外,也是為減少大氣汙染做出貢獻。
因地製宜,環境自淨
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當人類工業沒有發展到現在這種突飛猛進的狀態時,也沒有什麼環境汙染治理措施,但是天空依舊很藍,空氣很是清新,這主要得益於環境的自淨作用。目前我們的汙染已經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但是我們也還可以在初步處理的基礎上依賴自淨作用來處理一定的大氣汙染。
例如,大氣汙染物是擴散還是聚集,跟氣象條件有關,認識和掌握氣象變化規律,充分利用大氣自淨能力,可以降低大氣中汙染物濃度,避免或減少大氣汙染危害。我們以不同地區、不同高度的大氣層的空氣動力學和熱力學的變化規律為依據,可以合理地確定不同地區的煙囪高度,使經煙囪排放的大氣汙染物能在大氣中迅速地擴散稀釋。
另外,植物具有美化環境、調節氣候、截留粉塵、吸收大氣中有害氣體等功能,可以在大麵積的範圍內,長時間地、連續地淨化大氣。在城市和工業區有計劃地、有選擇地擴大綠地麵積是大氣汙染綜合防治具有長效能和多功能的措施。
(執筆馬樂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