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給生命插上翅膀——壓力與心理健康(1)(1 / 3)

青少年進入青春發育期後,外部壓力的增長與個體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矛盾日漸明顯,加之青少年尚難以對其麵對的社會規範、社會權威和社會控製手段的性質(如哪些是積極的、合理的、必要的,哪些是消極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做出正確判斷和反應,而往往對這一切采取盲目對抗或被迫屈從的態度,故使青少年的心理結構長期處於情緒化、非理性化的消極狀態。這種狀態不僅在客觀上加劇著個體與外部環境的衝突,而且在主觀世界中成倍地放大著由這種衝突造成的壓力,導致個體產生異乎尋常的強烈感受和極端反應。

什麼是壓力?壓力可以泛指任何造成生理或心理不正常的幹擾。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壓力指的是內在的精神壓力,比如生存競爭的壓力,情緒與情感的壓力,人際壓力,對危險和死亡的恐懼等,這些壓力保持人們的清醒狀態和行為模式。當我們的要求高於自己的承受時,生理和心理便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初期會暴躁、疲倦,發展到後來就會精神緊張、焦慮不安。產生壓力的原因很多,時常是混有多種因素,可能是外界或者自己對自己要求太高,或者感覺上自己的能力不夠,或隻是不明朗因素的壓迫。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正麵臨著內部和外部兩種壓力。

青少年麵對的內部壓力

1.隨著生理發育的成熟,青少年不斷產生新的欲求,在這些欲求不能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提供的無償條件得到全部滿足的情況下,心理弱勢顯著的青少年,往往既不能忍受長久等待,又不願付出代價,從而造成內部壓力。

2.“心理斷乳”期的到來,不斷造成青少年心理世界內部新、舊人格要素的鬥爭,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弱勢顯著的青少年,往往既不甘心繼續在“心理哺乳”羈絆下犧牲人格的獨立性,又難以割舍在物質、精神方麵對家庭和父母的依賴,從而造成內部壓力。

3.青春發育過程中,生理、心理在較短時間裏以突變形式發生的明顯變化,不僅帶來個體對自身成熟的期盼,而且給個體帶來重新“發現自我”的困擾。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弱勢顯著的青少年,既期望經由這一變化形成新的理想化的自我,又對這一變化造成的自身缺陷(包括真實的缺陷和主觀認為的“缺陷”)感到惴惴不安,並因自己缺少克服這些缺陷的力量而感到失望,從而造成內部壓力。

4.隨著所充當社會角色的多樣化和所建立社會關係的複雜化,個體參與社會活動以實現自我價值的要求,與在社會競爭和種種限製中遭受挫折的感受同時俱增。

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既有在社會活動中認識社會,拓展社會生活空間和獲得社會承認的願望,又不願承擔社會義務,無法忍受社會約束和各種挫折,從而造成內部壓力。

青少年麵對的外部壓力

主要是家庭生活變化對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壓力。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環境。伴隨社會的發展,家庭生活發生的一些重大變化,從不同角度加大著青少年的心理壓力。

1.父母加獨生子女式的家庭結構,居住條件改變造成的社區交往減弱和鄰裏關係隔膜,使孩子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狹小,社會交往變得更加單調,心理狀態變得更加封閉。

2.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大多數家長渴望增強孩子在今後生活中求職和獲得社會升遷的競爭力,而不斷強化追求高學曆的觀念,從而不斷從精神上對孩子施加壓力,從學業上給孩子加重負擔。

3.由於家庭不和、父母離異,或者親人病故及生活中一些突發事件,會導致孩子恐懼、焦慮、擔憂、不安、悲傷等,從而造成心理負擔。

唐某小學畢業後跨學區到外地讀初中。初一上學期,成績優秀,還擔任班上英語課代表,性格活潑開朗,能力較強,多才多藝,繪畫、音樂都有一定基礎。初一下學期其父親病故,對其影響較大,自此學習成績開始下滑,進入初二後,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發展到對學習恐懼厭倦,不願到校上課,經常曠課,沉默寡言,和同學交往越來越少,老師、家長多次談心教育,效果甚微。

心理壓力長期積累並且不能排解,會導致青少年心理嚴重失衡。心理壓力就像溝裏的水,平時一點點淤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漫堤。對青少年來說,心理極度失衡就會導致精神疾病或者被逼無奈采取“極端方式”強行排解。一些老師、家長在青少年心理方麵不夠重視或存在認識誤區,壓力長期積累就會出大問題。

人們常說“有壓力才有動力”,適當的壓力對人是有好處的。適度的壓力可使我們超水平發揮。它可以使我們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壓增加、加速血液循環,使我們能有效地對付或逃離危險。

但是長期處於壓力之下,也會給健康帶來隱患:如果我們長期承受超負荷的壓力,就會破壞恢複元氣的能力。中醫上很早就有“抑鬱成疾”“氣滯血淤、肝氣不舒”等說法。長期心理壓力過大會導致很多種疾病,主要病症有:

1.壓力大會引發精神上的疾病,如抑鬱、亞健康等,其表現是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後悔,對過去很感興趣的事情提不起興趣來,不願見人,把自己封閉起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