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液體推進劑意外創傷
液體推進劑在灌注、運輸、試車、發射等過程中,均存在泄漏、著火、爆炸的危險。一旦發生意外,它對人體的傷害是綜合性的,而其中最常見的損傷是燒傷,現就其診斷、現場急救和治療分述如下:
(診斷)
當推進劑爆炸後,火焰或髙熱氣體直接作用於皮膚或黏膜(呼吸道)而導致皮膚或黏膜的急性燒傷,並可能同時伴有吸收中毒,其病情嚴重程度取決於受傷的部位、麵積、深度,有時雖然燒傷的麵積不大,但因致傷物腐蝕性強,並可吸收中毒而導致不良後果,也應視為嚴重燒傷。
1.燒傷麵積的計算簡易計算方法有兩種。
手掌法:此法不論性別和年齡大小,皆以患者自身並攏手指的掌指麵積為自己受傷麵積的1%。
燒傷病理學改變及深度的判斷皮膚燒傷的分度及形態學改變,國內外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
僅傷及皮膚表皮淺層,真皮層充血,臨床表現為紅、腫,無水皰,灼痛,3~6日愈合,無疤痕形成。
淺度傷及皮膚真皮淺層,表皮全層壞死,由於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液聚積於表皮下形成水皰,水皰基底呈粉紅色,未損傷的神經末梢暴露,故劇痛、水腫,一般10-14日愈合,傷後無疤痕形成,但有色素沉著。
深傷及皮膚真皮深層,臨床表現為水皰、基底呈猩紅色,有細的網狀血管栓塞,由於神經末梢受損,痛感較遲鈍,3~6周愈合,有疤痕形成。
傷及全層皮膚或更深層的組織,由於全層皮膚壞死和真皮膠原纖維凝固,而形成較厚的痂,稱焦痂。臨床表現為皮膚呈皮革樣改變,有較粗大的血管栓塞網狀改變,3~5周後開始溶解分離,創麵需手術植皮方能消滅,無痛感,愈合後有疤痕形成。
2.燒傷深度判斷的注意事項
人體不同部位皮膚的厚薄不一,因而對同樣熱力所引起損傷的臨床反應也不二,如胸、肩、背、腹、臀以及大腿部的真皮較其它部位厚1-2倍,一般深度燒傷多能自愈,而手背、足背、關節曲麵皮膚較薄,燒傷容易偏深。
皮膚的隔熱作用較大,散熱也慢,燒傷發生後,雖然脫離熱源,但在一段時間內熱力仍可繼續滲透。由於燒傷後血漿滲出、組織水腫、外周阻力增大,血液濃縮,毛細血管容易栓塞,因而有一熱力加深的過程,故燒傷早期估計深度往往偏淺,臨床需多次估計,最後根據實際深度進行修正。
燒傷的原因及臨床表現:四氧化二氮泄漏導致酸燒傷,酸與皮膚接觸後引起細胞脫水,表麵蛋白凝固變性,病變常不易侵犯深層,故酸燒傷後創麵幹燥,形成痂膜,邊緣分界清楚,腫脹較輕,即使深燒傷也不起水抱,且其痂膜之外觀、色澤、硬度均類似。焦痂,因而臨床對酸燒傷往往容易判斷過深。
若肼類化合物泄漏導致堿燒傷,由於堿具有腐蝕力、穿透力及彌散力,不僅吸收組織水分,使細胞脫水而壞死,並且同時產熱,加重損傷,還能結合組織蛋白生成堿性變性蛋白化合物,此化合物易於溶解,進一步作用於正常的組織蛋白,致使病變向縱深發展,同時堿性化合物還能皂化脂肪,皂化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可使深層組織繼續壞死,故堿燒傷比酸燒傷造成的損害要嚴重。
3.燒傷嚴重程度分類燒傷的嚴重程度決定於燒傷的原因、部位、麵積、深度、是否同時合並有其它損傷和中毒,以及病員年齡、性別和燒傷健康狀況等,但其中以燒傷麵積和深度最重要,它是判定燒傷嚴重程度的兩大重要指標。
嚴重程度分類的價值在於燒傷治療的指導方針,輕度燒傷早期可在門急診處理,中度以上燒傷需住院治療,重度以上需早期急救。
(現場急救)
燒傷病人的現場急救是整個燒傷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治療的起始和基礎,若此項工作合理、恰當,不僅可以減少病員的痛苦,而且對平穩渡過休克階段,保護好創麵,防止早期敗血症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1.急救的準備
工作急救時,要有統一的領導與指揮,指派有經驗的醫護人員參加,並保證好後勤供應工作。
在傷員較多時,醫務人員必須在領導統一指揮下進行工作,詳細做好每位病員的病情記錄,並選一專門房間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作為臨時急救站。
2.急救方法
急救第一步是使病員迅速離開致傷現場,切勿站立或叫喊,避免造成吸入性損傷,並盡快將汙染衣服脫掉,搶救者用大量清水長時間(不少於15分鍾)衝洗創麵,不要因為尋找合適的中和劑或對抗劑而耽誤時間延誤治療,禁用油性外用藥。
有呼吸道燒傷者,如有明顯呼吸困難,應盡快行氣管切開,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若有麵部燒傷,必須及時檢查有無眼燒傷,若有,禁用手揉擦,及時用清水或生理鹽水衝洗結膜囊15分鍾,尤其是堿性燒傷,能引起眼組織的膠原酶的激活釋放,造成進行性損傷,在用大量生理鹽水衝洗的同時,還要用3%酸溶液衝洗,有條件者用膠原酶抑製劑。
及時給予抗菌素與破傷風抗毒素,傷員若有劇痛或煩躁,應給予止痛與鎮靜藥。
傷員若有口渴,不應無限製飲水,以防低滲性水中毒,導致腦水腫,誘發驚厥,宜加快靜脈補液和飲適量淡鹽水。
大麵積燒傷病員創麵處理後,用幹淨床單覆蓋創麵,並迅速開放靜脈通道。
檢查全身有無其它複合傷,如顱腦、胸、腹,有無內髒損傷,脊柱、四肢有無骨折,若有、則視傷員當時威脅生命的主要損傷進行及時處理。
3.轉送
燒傷病人應盡量就地治療,尤其在發射現場,地處邊遠、人口稀少、菌種單純、耐藥菌株也少,有利於防止敗血症,可選派有經驗的醫務人員前往。
有嚴重燒傷或特殊原因燒傷,就地治療確有困難,應在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再行轉院。
各類病員轉送時機
燒傷麵積在以下的病員,休克發生率較低,根據具體情況,隨時都可轉院。
燒傷麵積在30%~49%的病員,最好能在傷後8小時以內送到指定醫院。
燒傷麵積在50%-69%的病員,應在傷後4小時以內到達指定醫院或就地抗休克治療,待病情穩定24小時之後再轉送。
燒傷麵積在70.9%以上的病員,最好能在傷後1~2小時以內送往附近醫院,先進行抗休克治療,待休克被按製48小時之後再轉送。
轉送病員前的準備
事先與接收醫院聯係好,交待病員人數、性別、傷情,以便於對方做好接收病員前的準備工作。
轉送前再次檢查創麵,禁用含油質外用藥,用清潔床單覆蓋創麵。
保持靜脈通道,不要停止補液,重傷員要留置尿管,記尿量。
冬季要注意保暖,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
備好搶救藥品和必須的器械,若傷員合並有骨折,應給予恰當的固定。
轉送途中注意點
傷員頭部應同汽車或飛機行進的方向相反,以保證傷員頭部的血供,也可以將擔架橫置。
途中應密切觀察傷員的生命體征及尿量,若有變化,應做相應處理,並做好病情記錄。
到達目的地後,護送醫務人員應向接收單位醫生介紹病情及治療經過和病情記錄,以便於後期治療的參考。
(治療)
在采取燒傷的治療措施之前,首先必須掌握燒傷的病理生理特點和燒傷休克的臨床表現,才能製定具體治療方案。
(一)燒傷病理生理特點
燒傷早期,受損部位的創傷反應、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水腫,為其基本的病理改變。而中度以上的燒傷,除上述改變外,全身包括各個髒器出現微血管通透性增強、組織嚴重水腫、致血容量減少、血流動力學改變、微循環灌注不良,進而發生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