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應激性潰瘍重度燒傷病人,特別是出現過休克者,由於機體內環境改變,患者處於應激狀態下,胃腸黏膜缺血,再加胃酸的作用容易使局部糜爛、壞死、導致出血,在重症燒傷早期給製酸劑如甲氰眯、洛賽克,鎮靜劑,預防應激性潰瘍有一定效果,一旦出現可在胃鏡下止血。
第四節液氫、液氧意外凍傷
(概述)
低溫推進劑主要有液氫和液氧,它們的沸點分別為-183攝氏度和-200攝氏度多,均為在高壓下裝罐形成,在運輸、貯存和加注過程中,一旦發生意外泄漏,則迅速吸熱而氣化,在這一瞬間,致使接觸者接觸部位迅速降溫形成凍傷。
(凍傷發病機製)
當局部組織溫度降至組織冰點以下,凍區血管收縮,血管內皮損傷,引起血液循環障礙;組織受凍後,細胞脫水導致細胞特別是膜係統的損害;上二者造成組織缺血,再灌流過程中不斷產生的超氧化物的細胞毒性作用等,造成組織的炎性反應或壞死。
各種組織對寒冷的敏感性依次為:血管)神經)橫紋肌)皮膚)筋膜)結締組織)肌腱、骨。
(診斷要點)
根據不同的組織對低溫接觸時間的長短不同,所導致凍傷的後果也不同,一般分為三度。
I度:傷及表皮層,複溫後皮膚充血、腫脹、癢、刺痛和感覺異常,膚色鮮紅或呈花斑樣,經保溫保護,一般可自愈。
II度:傷及真皮層,複溫後局部充血、水腫、水皰形成,皰液為透明漿液性,橙黃色,皰底呈鮮紅色,疼痛,2~3周水皰幹燥形成痂皮,隨後痂皮脫落不留傷痕。
III傷及全層皮膚及附屬器、皮下組織甚至肌肉、骨髂,複溫後可見顯著水腫,有血性水皰,皰液鮮紅,皰底呈灰色或汙穢色,隨後皰液轉變成黑色,形成痂皮而分離脫落,露出其下的肉芽組織形成潰瘍。
若傷及骨骼、該段肢(指)體終將壞死,在無感染條件下,凍傷2~6周該部位變幹變黑與組織明顯分離。
液氫、液氧推進劑外泄所致凍傷與長時間在高寒野外條件下所致凍傷不同,它的特點是由於推進劑極易揮發,溫度極低,損傷部位接觸時間短因此常易造成凍傷。
(預防)
加強推進劑灌注、運輸等各環節的操作規程管理,盡量避免泄漏的發生。
操作者應戴麵罩、棉手套、穿靴子,盡量減少身體、四肢、頭麵部的裸露。
一旦發現泄漏,立即采取好自身的防範措施後再進行搶救排除險情。
(治療)
1.快速複溫用溫水浸泡患部,為保持水溫不可對容器直接加熱,以防燙傷,如足部與鞋襪凍結在一起,可以全部浸人溫水,待融化後徐徐脫下,耳、鼻部可用溫水不斷淋洗複溫,如膚色變紅,說明循環恢複即可停止浸泡,再繼續保暖。過程出現疼痛可用止痛藥,在複溫過程中若有III度凍傷可適當使用血管擴張劑靜點。嚴禁受凍部位直接烘烤。
2.局部治療對凍傷可用呋喃西林霜劑,大的水皰可在無菌條件下抽吸或切開小口排液,對有痂者,若發現感染,應削除痂皮;麵積較大的創麵應盡早切痂植皮。
3.抗感染對凍傷的治療原則,除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外,就是預防感染,如已有創麵,要將分泌物培養,依不同菌株選擇合理抗生素。局部每日換藥處理。
4.全身治療對於凍傷較重、範圍較大的病員,禁煙。應在溫暖的環境中臥床休息,給予高熱量,高營養支持治療,以促使機體盡快恢複。
第五節發射現場中毒事故醫學應急救援
(基本概念)
(一)急性中毒
毒物在短時間內或一次大量進入人體所引起的中毒稱為急性中毒。所謂“短時間”是指接觸毒物的時間為幾秒或十幾分鍾,最長是一個工作日內,接觸毒物並大量進入人體而造成急性中毒。生產環境中多見於設備事故、檢修時防護不周、防護用品失效等意外情況。
診斷“中毒”,必須根據我國的職業性急性中毒診斷標準分級確定為輕度或輕度以上的中毒,刺激反應或接觸反應不屬“中毒”。
(二)應急救援
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眾多人員突發急性中毒時,為及時控製危害源,搶救受害人員,指導群體防護和組織撤離,消除危害後果等而組織的救援活動稱之為應急救援。就醫療衛生方麵而言救援現場急救,使患者迅速而安全脫離事故發生地,並及時送往就近醫院救治,同時對受汙染的空氣等快速檢測,迅速查明中毒原因,處理被汙染的水源、空氣及食品等,盡可能控製危害的範圍,減輕危害程度。
突發事故的應急救援主要是現場急救,因為急性中毒事故常發生在意外的突發性事故中,多為群體發病,故現場的及時、準確搶救處理受害者,對其健康及疾病轉歸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應急救援的實施必須是爭分奪秒地果斷處理。
應急救援工作應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做到救援準備工作充分,反應快捷;統一指揮,分工負責;條塊結合,內外協調的原則。
(液體推進劑急性中毒)
工作環境中造成液體推進劑中毒事故的環節除液體推進劑的生產、運輸、研製試驗使用及廢液處理等過程以外,其主要環節是在發射現場中的涉及液體推進劑的各種環節。航天係統主要是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生急性中毒事故。30多年來,較大的急性中毒事故曾發生數起,主要是氮氧化物及肼類急性中毒。此類化學品主要損害人體的呼吸係統、神經係統、肝髒及血液係統。急性氮氧化物中毒可根據國家已頒布的氮氧化物急性中毒診斷標準進行診斷,肼類急性中毒目前尚無國家診斷標準,本文根據現有肼類急性中毒病例的臨床表現提出肼類急性中毒的診斷原則。
(一)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診斷原則
職業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診斷標準其診斷原則是根據吸入氮氧化物氣體的職業史、臨床症狀、體征、胸部X線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參考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結果,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呼吸係統疾病,方可診斷。
(二)急性肼類中毒的診斷原則
根據其毒性毒理作用的特點,主要是對神經係統、肝髒及血液係統的損害。其診斷原則是根據吸入和皮膚接觸肼類的職業史及其臨床症狀、體征,進行綜合分析,並參考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結果,做好鑒別診斷,排除其他疾病,方可診斷。
(液體推進劑急性中毒事故的危害性)
隨著國內外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化學工業的化學品也日以聚增,化學品引發中毒的事故屢有發生,給國家和民眾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健康影響均十分嚴重。由於化學品的自身特性及高溫、高壓、特殊反應等生產要求,在生產、儲運、使用中稍有疏忽或處理不當,常易引起爆炸、火災和泄漏而造成中毒事故。化學事故是災難醫學的重要內容,液體推進劑中毒是屬化學事故,火箭推進劑由於它的特殊用途,它的危害效應更加突出,其危害性極其嚴重,要求有更大的安全防護保障和應急處理保障。在過去的30多年中,液體推進劑是我國航天發射試驗中使用最多、用量最大的火箭推進劑。我國近30多年的宇航事業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1990年後發射任務的增多,液體推進劑急性中毒事故也發生了多起,必須引起各方麵高度重視,引以為戒,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加強各種技術安全防護防止產生事故根源的源頭,盡量減少各類事故的發生,完善落實應急救援工作,將其危害性減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