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救護組為一線救護隊伍,由基地衛勤人員與航天試驗隊救護人員、職業病防治醫師組成。基地衛勤人員1名擔任組長,負責對病員進行初診分類,並組織全組人員對中毒人員進行搶救和提出急救措施。
擔架組由基地組織20名戰士、10付擔架、一輛大卡車、一名指揮幹部組成。在現場救護組長指揮下完成發射陣地病員的快速轉運任務。
救護轉送組為二線救護隊,由2~3人組成,備急救藥品和救護車1輛,負責轉送病員至救治中心。
救治中心基地醫院成立搶救小組,由醫院院領導擔任組長,負責組織各有關科室人員全力投人搶救,並負責將救治情況及時報告搶救總指揮及急救指揮部。
藥品器材保障組由基地衛生處及基地醫院藥械科派專人負責。其職責是保障救護、醫療所需各類藥品、器材的組織供應。
醫療專家顧問組由國防科工委後勤部衛生處及航天工業總公司行政司衛生處領導負責組織有關職業醫學及急救醫學的專家組成顧問組。
(四)發射現場急救的實施
發射現場的組織實施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報到:自推進劑加注開始,應急搶救組織各機構按發射基地總指揮的要求到達預定地點待命。一旦發生事故,由各應急搶救組組長根據搶救指揮部的要求開展工作。應急搶救組成員在到達預定地點後一切行動聽從組長安排。
設點:選擇有利距離和地形設置現場急救醫療點。
應急搶救醫療點必須設在便於進行急救處理並能保護醫護搶救人員自身安全的地點。首先,應選在上風向的非汙染區域,同時需注意不能遠離事故現場,以便於一線應急搶救傷員。其次,盡可能靠近發射現場指揮部,以便於隨時保持聯係,並且路段要保持通暢,便於緊急時應急轉移;應急救護現場應盡可能有水、電的來源。
初檢分類:由搶救指揮部的領導負責進行初步醫學檢查,並按輕、中、重度分類,早期迅速給予抗毒劑和急救治療藥物及救護措施。對初檢後的病員應標上輕、中、重度不同的醒目標誌,以待進一步救治處理和轉送。
救治、轉送:係指經現場緊急處理後,尚需進一步進行檢查、觀察、處理的傷員由救護轉送組轉送到救治中心,救護車內備有必要的醫療器材和藥品。轉送途中應根據傷員病情進行必要的醫療救護,盡力做到安全轉送,防止病情惡化。
救治中心:對傷員的進一步診治是鞏固急救成效的關鍵。救治中心應由基地醫院領導擔任搶救組長,組長在接到搶救指揮部的通知後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隨時準備接診傷員。其原則是應在保證重度病員得到及時搶救外,同時也要做到一般輕、中度病員的及時處理。對病情複雜、救治難度較大的傷員應及時向科工委後勤部及航天工業總公司行政司領導彙報,以便組織人力和物力進行全力救治。
中毒人員的診斷處理:氮氧化物急性中毒按照職業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診斷標準執行。肼類急性中毒的診斷標準國家尚未製定,根據急性肼類中毒的診斷原則參照執行。
發射現場應急救援工作注意事項
發射前的衛勤保障準備工作是關鍵,而關鍵的關鍵是必須製定完善的應急救護預案。因此,首先應由基地主管後勤工作的領導負責製定預案,召開有關部門的協調會,明確分工及各自任務,並應組織1~2次應急搶救模擬演習。
各應急搶救組在執行任務之前,要認真學習應急救護預案,明確各自的崗位和職責,熟悉救護展開地域。
應建立暢通無阻、不間斷的通訊聯係應急救援機構中各組組長與急救指揮部之間隨時互通情況,各急救組組長應及時把搶救情況及病員情況向急救指揮部彙報。
做好自身防護要備好防毒麵罩和防護服,在急救人員進入染毒區時必須戴好防毒麵罩和穿好防護服,並應由2-3人組成一個小組,集體行動,以便於互相監護。所使用的救援器材需具有防爆功能。現場急救過程中隨時注意風向的變化,一旦發現醫療救護點處於下風向受到汙染時,應立即做好防護,並向上風向安全區域轉移。
初診急救處理程序化:為避免救治工作的混亂,可按程序采取急救處理的方法,即去除傷員的汙染衣物大量清水衝洗劑搶救處理(包括群體處理和個例處理)。對於出現大批病員而醫務人員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可采取流水操作方式。對中毒人員的搶救重點首先是做好對重度中毒患者生命中樞器官的現場急救處理,如心肺複蘇術等,皮膚和眼部汙染毒物應立即用大量清水衝洗。
由於氮氧化物中毒的潛伏期最長可達72小時,因此,對密切接觸人員應注意進行醫學觀察,特別是對接觸量較大者,當時雖無明顯刺激症狀,也應采取必要的醫療措施。
參與應急救援的醫務人員在救治工作中應注意病員的心理狀態,重視心理治療防止醫源性疾病。由於突發事件導致一個群體急性中毒時,常會產生精神高度緊張,需防止精神障礙和發生後遺症。因此,醫務人員及探視者的言語、態度均應予以注意,多安慰病人。
交接手續:對現場應急處理後的病員,盡可能做到一人一卡,以減少差錯。搶救過程中做好記錄並將病員情況及處理意見記錄在卡上,別在病員胸前,以便於進一步的轉診救治。
總結彙報工作:搶救指揮部應及時將各搶救組診治搶救過程中病員的情況,做好階段小結,及時發現問題並報告發射基地及航天試驗隊領導,在24小時內適時將各類傷員按輕、中、重、危重及死亡等統計人數統一歸口上報。應急救援結束後,由搶救指揮部將救援工作總結上報發射基地和航天試驗隊領導,為今後提高搶救質量提供經驗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