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某型號火箭爆炸事故醫療救護與病例報告
本文對1996年2月15日某型號火箭爆炸事故造成14名傷病員的現場救護、轉院,29名傷病者的住院治療,2名危重病曆簡介,參試人員241人次體檢以及醫療救護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
(現場救護)
1996年2月15日淩晨3時,四川省某試驗基地,某型號火箭落地爆炸,爆炸點在距參試人員宿舍樓100米處的半山腰,星箭毀壞,巨大的衝擊波造成附近滯留人員外傷,大量的氮氧化物、偏二甲基肼及其混合燃氣中毒,病傷者多為自行留在宿舍及附近的人員及現場救護、組織人員,他們均無特殊防護,吸入毒物的時間數小時至24小時,毒物成分複雜,從現場的魚腥味、對人員刺激作用以及發射型號等多種因素分析,考慮主要毒物是氮氧化物與偏二甲基肼。
爆炸事故出現後,由某基地衛生處負責衛勤保障、試驗任務領導小組及航天總試驗隊領導小組、基地衛生處和現場的醫療救護隊,共同進行急救任務,並就近成立了醫療救護站,立即進行現場救護,對接觸人員發放預防性藥物,如維生素B、肝泰樂、地塞米鬆,對已出現中毒症狀或外傷患者進行現場搶救和對症處理,然後護送到某基地醫院急救。現場其他人員撤離至安全地帶。2月16日,11名病傷者乘飛機被護送至航天工業總公司711醫院,3名被護送至上海,進行進一步的診療。其他參試人員陸續回北京或上海進行全麵檢查。
(轉院準備)
在航天工業總公司衛生處領導的組織安排下,上海及北京的病傷者均得到了合理診治。北京的病傷者責成航天工業總公司711醫院負責安排應急救治,立即設置搶救病房並成立救援工作領導組、醫護組、藥品設備供應保障組、醫療協作組、行政後勤保障組、安全保障組等。北京市有關領導十分重視,北京市衛生局有關領導主持成立了由北京市、部隊、中央直屬單位等十多家醫院近20名知名專家、教授組成的醫療搶救專家組。從技術、物質及思想上創造條件,為有效救援奠定了基礎。上海有關方麵也積極進行了上述準備工作。
(參試人群體檢)
為了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參試人員進行了體檢。航天工業總公司工業衛生職業病防治中心加強了職業病門診的力量,對參試人員從2月16日至3月4日進行了121人次的門診體檢,包括問診、內外科檢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的化驗、胸部X線透視或攝片、心電圖等檢查,篩選出12名參試人員住院觀察和診療。包括從基地轉院來的14名,711醫院共收住26名患者住院。
上海航天局對實驗隊進行了120人次的體檢,人胸部X線攝片出現肺紋理增粗;14人尿素氮指標稍高,尿常規化驗20名受檢者尿中有少量紅細胞、白細胞;貧血4人。以上均進行了相應診療。
(住院救護)
(一)轉至上海航天局的3例患者病情診斷
一例左大腿外側皮膚裂傷、液體推進劑中毒;一例液體推進劑吸入反應、胸部軟組織挫傷;另一例既往患有風濕性心髒病,爆炸後誘發房顫。他們均經過有效治療。
(二)轉至711醫院的26例患者病情摘要
在這些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齡26-61歲。他們分別是爆炸點附近的11人、進入現場參與組織救護的9人、在爆炸點周圍的6人。現將其病情摘要介紹如下。
1.主要症狀及體征表現為眼、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症狀及疲乏無力、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中毒症狀,3例患者肺部出現濕性囉音,1例患者曾一度出現抽搐、意識障礙、1例曾出現失血性休克。其中1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擦傷、扭傷、撕裂傷、肌腱斷裂、骨折等,多是以頭麵部為主的複合性外傷。
腹部8超檢查26例,其中脂肪肝、肝小血管瘤、肝脾增大各1例。
2.臨床診斷26例患者中,診斷吸入反應者9例,急性中毒者8例(輕度4例、中度3例、重度1例),衝擊波導致的外傷12例,其中3例患者合並中毒或吸入反應。
3.應急救援和診治情況根據內外科病情,采取了急救及對症處理。對急性中毒患者,主要采取早期、足量、短程給予地塞米鬆,每日總量防治肺水腫,伴有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者,使用大劑量出每日總量0.38-1.04解毒治療,在事故現場,根據不同病情使用了亞甲藍治療,同時給予抗炎及對症支持等綜合治療。
經過積極治療,所有患者均已痊愈出院,中度中毒患者住院4~8周,重度中毒患者住院11周,中度外傷患者住院8~9周,重度外傷患者住院約1年,其餘13例患者均在3周內出院。隨診斷發現遲發性支氣管炎等中毒後遺症。說明及時合理的采取應急救援和診治處理,可使患者盡早康複,這是重要的經驗。
(討論與分析)
本次爆炸事故對現場人員的危害來自化學毒物及衝擊波。化學毒物主要指氮氧化物和偏二甲基肼等。前者的水溶性差,有一定的刺激性,主要作用於深呼吸道形成亞硝酸、硝酸刺激和腐蝕肺泡上皮細胞和毛細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加,從而引起化學性肺炎甚至肺水腫等。後者主要抑製出新陳代謝的酶係統,從而引起神經係統、消化係統中毒症狀及損傷。本文通過總結患者的病例特點,討論其主要損傷,為科研和救護人員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