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液體推進劑急性中毒病例研究(二)(3 / 3)

(一)病例特點

爆炸現場群體發病,影響發病的因素多,如距爆炸點的距離、接觸毒物的時間、活動量、既往體質、防護等。

致病因素肯定存在,診斷明確,外傷合並中毒。

中毒者多表現以呼吸係統損傷為主的全身性症狀。

療效顯著,治療及時,預後良好。

(二)各係統損傷

1.呼吸係統損傷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呼吸係統刺激症狀;雙呼吸音增粗,有的可聞及濕性囉音,胸部X線攝片可見肺紋理&粗紊亂、透明度降低、點片狀陰影甚至粟粒狀陰影;外周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多數患者表現出支氣管肺炎,少數病例出現肺水腫。通過合理供氧,較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抗化學性炎症及保護II型肺上皮細胞、提高機體應激水平,及采取其它支持對症等綜合性措施,預防和應激性潰瘍,治療效果顯著,預後良好。對現場的其他人員在門診進行了25天的積極觀察和處理,本事故未出現遲發性阻塞性支氣管炎的患者。

2.消化係統損傷患者除有惡心、嘔吐的症狀外,主要表現的增高,增高的患者均為陰性。經過保肝和大劑量電治療後恢複正常。心血管係統損傷心電圖的異常改變為主,心肌酶譜中主要異常指標是。

22例患者中9例血糖偏高,既往均無糖尿病史,尿糖陰性(僅1例呈陽性),出院時恢複正常,這可能與肼類燃料中毒早期使血糖增高、肝糖元含量下降、葡萄糖氧化受抑製有關,可以說,患者早期可能存在糖代謝障礙。至於,明顯的低碳酸血症和酸中毒,可能與肺損傷等因素有關。隨著原發病的治療,代謝障礙也隨之恢複正常。

衝擊波損傷衝擊波導致的外傷是該事故的重要損傷之一,如主要是以裸露的頭麵損傷為主的複合性外傷。除外傷外,該組患者臨床檢查的主要異常指標與中毒患者相一致,因此不能忽視毒物對其影響,以免耽誤治療。

(經驗教訓)

(一)經驗總結

針對本次事故,醫療救護做到了從患者到參試人群的縱向及橫向及時、準確的醫療服務。

1.成功的建立並運用了一條生命救護線

事故現場就近設立醫療救護站、救護車巡視,爭取了對患者的救治時間。

基地醫院進行全麵的檢查及治療,控製了病情的發展。

飛機護送至北京,從物質、技術等方麵最大限度的對患者采取了及時的搶救和治療。既抓住了早期救護,又重視了中間環節,最後確保了最好的治療條件。因此,從整體上說,本次事故的醫療救護是成功的和值得發揚光大的。

2.對參試人員進行人群監護對參試人員進行呼吸、消化、心血管、血液等係統的門診觀察,尤其是胸片和肝功能檢查,時間不少於兩周,經過全麵體檢,同時加強宣傳教育,篩選患者,做到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本次事故未造成人員的遲發性阻塞性支氣管炎的發生,未遺留後遺症。

3.重點保護人群距事故點近的人員、現場參與組織救護活動量大的人員、參試人員中體質弱的人員。

(二)教訓

參試人員缺乏防護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外傷人員多是自行停留在宿舍樓的人員。參與組織及救護人員也缺乏自我防護意識,以致造成中毒。醫護人員對衝擊波損傷、液體推進劑中毒的知識和預防措施宣教工作力度不夠。應使參試人員了解衝擊波的危害、相應毒物的特性、進入人體的方式、預防及外科急救常識和中毒的防護等。

現場救護的醫務人員主要組成為職業病科醫師、內外科醫師及護士。

加強對意外事故現場毒物的測定。

本組病例的搶救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部分病例救治的情況摘錄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是在氮氧化合物、偏二甲基肼爆炸現場受傷的,不能排除中毒的可能性,而且氮氧化合物中毒存在一定的潛伏期。該患者吸入有毒氣體後既無症狀又無體征4周後複查X線胸片才發現化學性肺炎征象,經過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抗生素的治療後恢複正常。既往資料表明,有少數患者吸入氮氧化合物後,無急性中毒的臨床表現,而在第2、3周內,出現阻塞性支氣管炎或肺水腫。如果該患者不進行X線胸片的複查和積極治療,不能排除發展為毛細支氣管炎、肺水腫的可能性。

同樣,如果對有氮氧化合物吸入史的患者進行胸片的動態觀察,很有可能在其出現阻塞性細支氣管炎或肺水腫之前,發現胸片的改變,從而得到治療,防止病情發展。因此,對吸入氮氧化合物的人員,在2、3周內進行胸片的動態觀察,是早發現、早治療的重要方法,是防止阻塞性細支氣管炎、遲發性肺水腫的有效手段。而且,當X線胸片征象與臨床表現不一致時,根據兩者中較嚴重的作為診斷及處理的依據,因此,該患者在無任何臨床症狀的情況下,胸部X線攝片有化學性肺炎征象,故仍定為急性中度氮氧化物中毒,從而引起足夠重視,避免了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在患者住院期間複查肝功能,排除傳染性肝炎、酒精性肝炎,2月19日突然增髙,第2天複查仍異常,口服保肝藥物肝功能逐漸恢複正常。偏二甲基肼屬肝髒毒物,易揮發,常通過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而爆炸現場有偏二甲基肼,其他人員也不同程度出現肝功能損傷,因此該患者肝功異常是由於接觸偏二甲基肼等造成的。

患者所致外傷及受傷程度與衝擊波的強度及現場自救能力有關,前者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我們著重討論後者。這次事故的外傷人員,絕大多數與其所站的位置、麵對危險處境沒能提前臥倒等因素有關。同樣條件下,有訓練的部隊戰士外傷人數少、損傷程度輕。因此,提高現場人員的自救能力是減輕衝擊波外傷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