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發射現場的職業衛生監督監測
發射現場的衛生監督與監測工作,是確保發射現場工作人員安全與健康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發射現場的衛生監督與監測工作主要為預防性,通過預防性監督與監測,達到“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的目的。
(衛生監督)
(一)衛生監督的依據
發射現場的工作環境、工作人員常具有臨時性、流動性的特點,因而,衛生監督工作的重點是預防性監督,而非經常性監督。衛生監督的主要依據是:
操作規程是否符合航天工業總公司《型號大型試驗技術安全管理規定》和《肼類和硝基氧化劑的包裝、運輸、使用要求》。
操作人員的個人防護是否符合防護服、耐酸堿膠靴、過濾式防毒麵具、防護手套防毒麵具,有機玻璃麵罩或平光防護鏡等。
有害作業人員上崗前健康檢查是否符合《北京市職業病防治衛生監督條例》。
發生職業中毒時,診斷標準是否符合國家《職業病診斷管理辦法》和《職業病診斷國家標準》。
有害物質現場監測是否依據肼、一甲基肼、偏二甲基肼的有關國家衛生標準。
(二)衛生監督依據的科學性
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科研人員)的健康,保護生存環境,為了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長遠利溢,頒布了各種法律法規。如上述提及的《肼類火箭推進劑國家衛生標準》。該標準50年代-60年代由軍事醫學科學院進行了大量的衛生毒理學研究,70年代~80年代由上海第一醫科大學進行了以製訂衛生標準為目的的研究,軍事醫學科學院受航天工業總公司的委托進行了製訂肼類推進劑衛生標準的係統研究,最終於1998年頒布了肼、一甲基肼、偏二甲基肼國家衛生標準。由於該標準的及時頒布,使發射現場的衛生監督監測工作有了更明確的法律基礎,工作的科學性得到了確切保障。
(三)衛生監督的內容
衛生監督的內容主要包括:組織落實情況,預防宣教與安全落實情況,緊急救護係統的建立情況及各項物資器材的準備情況。
1.監督組織落實情況
發射現場發生意外事故,組織工作的好壞往往關係到搶救工作的成敗。組織嚴密,指揮正確,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急性中毒和傷亡人數。根據以往經驗,各衛星發射試驗任務的醫療救護保障由基地和航天試驗隊共同組成現場救護隊。航天試驗隊救護人員由試驗隊領導直接指揮,人員組成為職業衛生醫師、發射試驗隊的保健醫師、護士和救護車司機。職業衛生醫師負責救護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技術指導。航天試驗隊救護人員全體人員在加注液體推進劑前1小時,發射前2小時按要求到達指定地點待命,執行現場救護任務。任務結束後,接到撤崗命令後方可撤離現場。
2.監督預防宣教與安全工作落實情況
航天試驗隊救護人員成員進行崗前學習和培訓,使之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環節,掌握各類救護用品、器材的性能和狀態,以備急救之用。
職業衛生醫師向有關人員發放《液體火箭推進劑急性中毒救護手冊》,及組織試驗隊的保健醫師和護士學習液體推進劑的有關衛生防護知識、急救措施和有關的救護器材使用方法。
職業衛生醫師對現場操作崗位的工作人員,進行有關液體推進劑中毒與預防方麵的醫學知識宣傳教育,並發放宣傳資料,以提高衛生防護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職業衛生醫師要協助技安人員監督檢查上崗人員的勞保物品使用情況。
工業衛生監測人員必須備好測定肼類和四氧化二氮的儀器試劑,協助技安人員進行推進劑加注或事故現場的監督監測工作。
3.緊急救護係統的建立
建立醫學救援係統,即現場急救、醫院急救中心和重症監護三部分,其中現場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所在。必須爭分奪秒,全力以赴。
建立專家谘詢係統,在發生重大事故時,往往中毒人員多,病情複雜,因此應邀請軍事醫學科學院、航天醫院、基地醫院、地方醫院等有關專家(包括勞動衛生、職業病臨床、臨床專科、監測檢驗、衛生工程等學科)就職業中毒應急處理中的疑難問題提供技術谘詢。
建立勞動衛生檔案,掌握上崗人員健康情況,及現場監測資料,以備急救時對症處理。
督促檢查各項物資器材的準備情況物資器材的準備好壞,直接關係到事故發生時搶救的成敗。因此應重點檢查急救藥品器材、交通工具、通訊工具、防護用品、洗消物品、保暖物品等的準備情況。
(發射現場的監測)
發射現場監測與一般有害作業現場監測不同,人員不固定,身著個人防護用具行動不便、流動性大,作業采樣多,受毒物危害程度不同。另外,還兼負彈體有無泄漏的監測工作和突發事故的搶救工作。因此,在監測前應做詳細的現場調查,為正確選擇監測點、采樣器材、采樣方法和分析方法打下可靠基礎。
(一)現場調查調查使用的液體推進劑的名稱、理化性質、使用數量及現場濃度。
了解液體推進劑在何時、通過幾個途徑加注到彈體上,並了解在加注液體推進劑前要做何種準備工作。了解加注人員在加注時停留的地點、時間。了解其它相關人員可能停留的位置及是否受毒物危害。
了解衛生防護設施及個人防護情況。
了解作業點的氣溫、氣壓、風速和方向等。
(二)監測點的選擇
1.選點原則
監測點應該設在有代表性的作業人員接觸地點,盡可能靠近作業人員,但應避免待測物質直接飛濺到測量儀器上。
選擇的監測點必須包括空氣中有毒物質濃度最高、作業人虜接觸時間最長的作業點,並將此作為重點監測點。對監測濃度較高作業點,應作為重點監測,密切注意動態變化。
監測點的位置應選作業人員工作時的呼吸帶,一般情況下距地麵1.5千米處。
監測人員應與技安人員配合,確定彈體上的重點監測部位。
2.設監測點的數目
凡有液體推進劑逸散的作業點,均應設1個監測點。
彈體由技術廠房移到塔架後,由於加注管道內有殘留液體推進劑,應對工作人員工作地點分別設置1個監測點。
加注管道在加注前,通常進行加壓通氣試驗。此時,在加注管道各連接處分別設1個監測點。
加注過程中,液體推進劑庫房、塔架底輸送液體推進劑管道房、每層彈體加注管道口附近,各設1個監測點。
加注完畢至發射前半小時,應於彈體上的加注閥門附近設1個監測點。
(三)監測時間和頻率
加注前加壓通氣試驗時,從通氣試驗開始,至少每小時監測一次。
加注過程中,從加注開始,對液體推進劑庫房進行監測,並沿設定的監測點依次進行,每小時監測1次。
發射前6小時就位後,應以彈體加注閥門為重點監測點,至少每小時監測一次。
(四)監測樣品的數目
采用監測儀器測定時,每個監測點每3分鍾讀數一次,共測5次,算出平均值。
采用快速檢氣管測定時,每個監測點每次同時采樣2個,算出平均值。
采用氣相色譜法測定時,每個監測點每次同時采樣2個,算出平均值。
(五)監測儀器及方法的選擇
目前在發射現場使用的儀器為美國生產的4000係列便攜式監測儀,可測量四氧化二氮、偏二甲基肼、一甲基肼、肼。在采樣前必須進行檢查、校驗、充電,儀器內裝有傳感器,每3個月取出傳感器標定一次,建議使用標定儀標定。
現場快速檢測亦可采用快速檢氣管法測定,由國防科工委後勤部和防化研究院研製,分別可測量四氧化二氮。
自動檢測報警儀應用於發射現場快速檢測,具有不定點巡視和固定點遠距離傳輸報警兩個功能,可測量偏二甲基肼、甲基肼、肼。由國防科工委後勤部軍事醫學研究所和防化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共同研製。
肼類推進劑個人劑量計,目前正由國防科工委後勤部軍事醫學研究所研製。
偏二甲基肼的測定可采用氨基亞鐵氰化鈉分光光度法及氣相色譜法;一甲基肼的測定可采用對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及氣相色譜法;肼的測定可采用對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及氣相色譜法,四氧化二氮的測定可采用鹽酸萘已二胺分光光度法。監測方法見附錄。
(六)監測步驟
現場調查,選好監測點。
便攜式監測儀在使用前充電,將儀器放置於工作人員操作時的呼吸帶。
做好采樣記錄,包括采樣地點、時間、樣品號、毒,名稱、工作情況、采樣和測定者等。
(七)監測注意事項
儀器:應選擇適合現場使用的儀器,直讀式較好,上下塔架攜帶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