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發射現場的職業衛生防護(2 / 3)

方法:選擇靈敏度髙、及時提供數據、有報警功能的方法。

防護:監測人員要注意個人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配戴防毒麵具等,以免現場毒物泄漏引起中毒。

通過監測如發現重點監測點或重點崗位超過衛生標準時,應立即報告。

第二節發射試驗人員的健康監護

(健康監護的概念)

健康監護是指通過接觸控製:(包括區域監測、個體監測、職業調查及接觸評定)和醫學檢查(包括健康體檢、疾病登記及健康評定)等手段收集作業環境資料和作業人員健康資料,並通過健康監護信息係統對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分析,以進行作業環境和作業人員健康的綜合評價。因此,健康監護是通過各種檢查和分析,掌握作業人員健康狀況,早期發現健康損害征象的重要手段。健康監護是一項集管理與技術為一體的係統工程,它將監測、醫學檢查和治療以及工程治理納於一體,貫穿起來,旨在認識、評價和控製職業危害,完善三級預防體係,保護和促進作業人員健康,並使職業衛生工作達到管理係統化、技術規範化。

(健康監護的三個核心體係)

(一)接觸控製

通過對作業人員接觸有害因素的測定和評定,早期發現職業危害因素,以及其他各種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危害因素,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

(二)醫學檢查

通過健康體檢、疾病登記和健康評定,發現作業人員在接觸有害因素後的早期健康改變和職業危害,正確評估作業人員的健康狀況是否與其勞動條件相適應,並為將來的臨床治療提供原始資料。

(三)信息管理

將接觸控製和醫學檢查兩項結果記載在職業衛生檔案和作業人員健康檔案中,不斷積累、擴大、分類,從中尋找出勞動條件與健康變化之間的聯係,正確評價職業危害因素對職工健康的影響,並為製定、修訂衛生學標準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發射試驗人員健康監護的特點)

發射試驗人員常為臨時組隊,人員相對不固定。

發射試驗在異地進行,異地又為不同發射試驗基地或區域。

由於發射任務的型號不同則試驗人員接觸有害作業環境或因素不同。

接觸有害物質的濃度高低不同和接觸時間長短不一。

發射現場有意外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由於以上諸多特點,發射試驗人員的健康監護與一般有害作業人員的健康監護有所不同,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以便最大限度保證參試人員的健康。

(接觸控製)

接觸控製的主要內容有區域監測、個人監測、職業史調查和接觸評定。

(一)區域監測

指在職業危害因素發生源附近作業人員操作和活動區域,選擇反映作業人員在不同作業情況下實際接觸職業情況的有代表性的監測點,進行定期、定點采樣分析。

(二)個體監測

是指利用佩戴在作業人員身上的個體采樣器,在一個工作日內連續不斷地采樣和測定,測得一個工作日內不同來源和濃度(強度)職業危害累計劑量及其時間加權平均濃度(強度)的監測。

(三)職業史調查

每個作業人員的實際接觸水平與其職業接觸情況有著密切關係。因此,須應調查作業人員過去(既往)的崗位、相應工作年限、勞動條件、防護情況及職業病史等。

(四)接觸評定

通過以上三項工作結果,對職業危害因素的接觸水平、變化趨勢及其危害性做出評估、評價和預報,進而指導一級預防,達到控製接觸的目的。接觸評定分為勞動環境評定和群體接觸評定。勞動環境評定是基於區域監測資料,計算出點的合格率,然後依據合格率的大小,進行勞動環境的分級,它反映了勞動環境衛生質量的優劣。群體接觸評定是根據區域監測或個人監測資料,參照職業史推算出群體平均量,並與最高容許濃度等衛生標準比較評定分級,它反映了在該勞動環境下作業人員的接觸水平髙低。一般情況下兩者結果一致,即勞動環境評定中等以上,則群體接觸評定為合格;而勞動環境評定為差時,則群體接觸評定可能為不合格。

(醫學檢查)

醫學檢查主要包括健康體檢、疾病登記和健康評定等內容。

(一)健康體檢

企事業單位作業人員的健康體檢一般分為就業前體檢和定期體檢。而參加發射試驗人員的健康體檢應包括參試前體檢、參試後體檢和事故發生後體檢。

1.參試前體檢是指對準備參加發射試驗的人員進行的健康體檢。

檢查目的:檢查參試人員的健康狀況是否適合參加試驗任務,是否有職業禁忌征,是否有危及他人的疾患如精神病、傳染病等;通過檢查取得基礎健康狀況資料,特別是推進劑對人體可能發生損害的有關生理、生化指標,以供事故發生後動態觀察時進行自身對比之用。

檢查對象:準備參加試驗任務的所有人員。

檢查內容和要求:①健康問診:既往史、職業史、家族史、個人嗜好、神經衰弱綜合征。重點詢問職業史,包括接觸有害物質的工種崗位及變動情況,接觸工齡、防護情況及有否推進劑中毒史。②體檢項目:血壓、脈搏、耳鼻咽喉檢查、心、肺、肝、脾檢查、血尿常規檢查、肝功能檢查、心電圖檢查、胸部X線檢查、B超檢查。

2.參試後體檢是指參試任務完成後進行的健康體檢。

檢查目的:及時發現職業危害因素對健康的早期影響和可疑征象;及早發現其他疾病,以便早診斷、早治療。

檢查對象:主要為參加試驗的一線人員。

檢查內容和要求:參照參試前檢查內容和要求。

3.事故後體檢是指發射試驗的各個過程中出現泄漏、爆炸等事故時,有害物質可能危害參試人員健康而進行的健康體檢。

檢查目的:早期診斷和處理觀察對象與職業病患者;進行鑒別診斷,及時治療。

檢查對象:所有事故現場人員。

檢查內容和要求:基本內容同參試前。但為便於診斷分級和鑒別診斷,應加補充項目,如血氣分析、傳染性肝炎的血清學檢查等。

4.密切接觸人員的健康監護由於氮氧化物所引起的肺水腫為遲發性病變,潛伏期為6~72小時,故密切接觸人員應觀察24~72小時,注意病情變化並給予適當處理。

(二)疾病登記

即在體檢時應詳細詢問職業病病史、常見病病史和異常生育史,以便研究疾病分布的特點和規律,闡明生活、行為和勞動條件對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影響,評價疾病的防治效果。

(三)健康評定

健康評定包括個體健康評定和群體健康評定。

1.個體健康評定是指對每一個監護對象進行的健康評定。其內容包括:是否診斷為職業病?是否確定為職業影響?是否具有職業禁忌征?是否需要重點監護?職業病是指國家規定的法定職業病。職業病的診斷是一項政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必須遵照國家頒布的《職業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並由職業病診斷組集體診斷為準。職業影響人員是指按職業病診斷標準確定的“觀察對象”。職業影響人員所受的病損的性質和程度雖然夠不上職業病,然而,從健康監護著眼,職業影響人員的及時確定,對於早期發現職業損害和阻止其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職業禁忌症人員是指作業人員患有不宜從事某種作業的疾病或生理缺陷。

不難理解,當某些疾患造成對機體某些器官、組織的結構和功能破壞,從而降低了機體對職業危害因素的耐受和防禦能力時,不僅有可能使作業人員的原有疾患加重,而且更容易發生職業損害。因此,識別和確定職業禁忌證,不僅是為了防止職業病的發生,更重要的是盡可能避免作業人員因接觸職業危害因素而影響健康或造成原有疾患加重,使他們從事適合其健康狀況的工作。重點監護對象是指對某種有毒有害作業存在易感因素或潛在危險,以及業已存在可能與職業危害因素有關的某些可疑或早期的健康損害的作業人員,如高危人員、工作有關疾病人員。一般情況下,容許這類人員繼續從事有毒有害因素作業,但比普通人員予以更嚴密的觀察和監護。

2.群體健康評定是指對群體的醫學檢查資料進行全麵的彙總分析和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籍助客觀的醫學研究方法觀察分析不同職業危害人群的健康效應(包括職業性和非職業性病損、死亡、壽命、心理精神狀況以及某些生理病理反應等),尋找職業因素與健康效應之間是否存在劑量-反應關係,從而評價勞動條件及職業危害對健康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為製定、修訂衛生學標準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健康監護的三大內容之一,但不是一項與接觸控製和醫學檢查平行的獨立內容。接觸控製和醫學檢查都是著眼於作業群體而從作業個體著手開展的。通過接觸監測工作獲得個體接觸資料,通過體檢和登記工作獲得個體健康資料。然後在個體的基礎上進行群體的接觸評定和健康評定,產生健康報告,將有關信息反饋到各單位職能部門,以便及時控製職業危害,達到對作業人員健康監護的目的。但為了同時對眾多個體實行健康監護的各項工作,並做到細致入微不遺漏;為了從作業環境到作業人員、從生產設備工藝到醫學措施,各項工作郝有條不紊地開展;為了充分保證資料的完整性、動態性和係統性,就必須建立和健全健康監護信息係統,加強信息管理。信息管理通過信息的采集、輸入、貯存、分析、處理、輸出和反饋,達到對接觸控製和醫學檢查兩方麵信息的管理。因此,做好健康監護信息管理是健康監護工作質量的關鍵。健康監護信息的主要載體是健康監護檔案,主要劃分為職業衛生檔案(群體檔案)和作業人員健康檔案(個體檔案)兩部分。為了達到健康監護信息管理的準確性、高效性,應運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