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發射現場的職業衛生防護(3 / 3)

(組織落實)

由於健康監護是一項集管理與技術為一體的係統工程,它需由多個相關部門協同工作,共同完成。因此,應成立健康監護領導小組,製定有關規定,並由航天工業總公司工業衛生職業病防治中心組織實施發射試驗人員的健康監護工作。

第三節發射試驗人員的健康教育

經驗教訓證明,發射現場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人員損傷,與其自我保護意識密切相關。本文從技術安全和醫療自救等方麵進行闡述。

(技術安全意識)

遵守操作規程和正確使用防護用品是技術安全的保障。發射現場的主要危險是:加注、轉注、液體推進劑時的跑、冒、滴、漏;發射過程中技術上或人為等因素所造成的失誤;設備檢修時,殘留的液體推進劑;以及取樣化驗時違章操作等。這些危險常引起液體推進劑的著火爆炸外傷或衝擊波傷、中毒、化學性灼傷、凍傷、環境汙染等。

嚴格控製火源,絕不把任何火種(如火柴、打火機等)、火源帶人發射現場,不穿掌鐵釘的鞋,進入推進劑倉庫和發射陣地,要穿防靜電服和導電鞋,隻用防爆電器。參試人員隻有在明確操作規程並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後,才能進入危險區。若不直接從事推進劑作業的人員進入發射場規定的危險區,必須佩戴簡易防毒口罩、穿指定防護服。禁止因感冒、氣管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麵部皮膚病而暫時不能戴防毒麵具的人員參加危險作業。要進行較大劑量的推進劑或密閉場所等危險作業操作時,必須有兩人或兩人以上在場,其中一人專門觀察,發現異常現象及時發出警告,采取措施,脫離危險區。

(正確使用防護用品)

液體推進劑對人體危害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和皮膚,個人防護用品,即呼吸器和皮膚防護器材,能夠切斷這種危害途徑。呼吸器包括防護口罩、防毒麵具、迎風麵盔和氧氣呼吸器等,皮膚防護器材包括防護服、防護手套、防護靴子、安全帽、頭盔、圍裙和套袖等。因此,熟悉並能正確選用這些防護用品就為參試人員在各種有害環境中,設立了有效的防護線。

如何選用防護用品?當進入氧氣體積濃度低於18%、推進劑濃度超過較髙時、或毒物成分不明的場合,如地麵加注、管道清洗、進罐作業及搶救傷員,必須采用隔絕式防毒麵具和不透氣丁基膠防毒服、防毒手套、靴套;當進入氧氣濃度高於18%、推進劑濃度較低時,如運輸、保管、加注、取樣和處理少量推進劑等,佩戴過濾式防毒麵具如75型,以及不透氣丁基膠防毒服、防毒手套和靴套;當進入發射場規定的危險區,但又不直接從事推進劑作業的人員,可佩戴簡易防毒口罩、穿指定防護服。

選擇恰當的防護用品後,需要正確的佩戴,才能發揮其應有的防護效果。佩戴防毒麵具,要注意麵罩的選配、氣密性檢查、佩戴要領、清洗方法及注意事項。如,過濾式防毒麵具,有大、中、小3個號碼,選配合適號碼;領到防護用品後,檢查零件是否完整,檢查氣密性。主觀性氣密性檢查:是先擰開濾毒罐蓋,卸下罐底塞,放好勿丟棄與麵罩或導氣管連接擰緊,自下向上佩戴好麵罩,調節頭帶至鬆緊合適,用掌心堵住進氣,深吸氣,若麵罩向麵部,表示氣密性好。必要時進行客觀性檢查,我國所使用的各類濾毒罐沒有失效指標,使用中要小心,根據有無氣味產生及使用時間記錄判斷是否失效;濾毒罐的選擇是根據毒物的種類而定的,煙霧或氣溶膠環境,選戴濾煙層的濾毒罐;佩戴麵具作業,要進行深而緩慢的呼吸,以減少有害空間;若使用隔絕式防毒麵具,注意壓力表的數值,降至加時,應離開毒區;麵具使用後,用酒精從裏到外、從上到下擦拭,清除呼氣活門周圍的頭發或贓物,禁用有機溶劑擦拭。

同樣,使用皮膚防護器,先檢查氣密性,使用中防止撕、紮、劃造成破裂,使用後注意清洗、去汙、再次做氣密性檢查。

(醫療自救與互救)

(一)爆炸現場的自救與互救

衛星發射前,應按實驗隊總指揮的安排撤離到安全地帶,防止麻痹思想,不要獨自留守在疏散地,以免發生意外難以互救,“215”事故造成的人員損傷就是血的教訓;衛星發射時,為了避免衝擊波外傷,不要站在溝岸邊、可被衝擊波推倒的物體或帶玻璃的物體旁;若有爆炸危險,立即臥倒,用濕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切忌大聲喊叫,來回奔跑,盡量減少耗氧量和毒物的吸入量;通過頭發等判斷風向,朝上風向撤離,盡早脫離染毒環境;及時服用抗毒、保肝等藥物,以增強機體的抗毒能力。

若發生爆炸事故,巨大的衝擊波常致使人員摔傷、砸傷、扭傷、刺傷而造成出血、骨折、擠壓傷等一係列衝擊波外傷。熟悉外傷的急救常識,能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如外傷出血不止,先盡量抬高出血部位,然後用加壓包紮止血法、手壓迫止血法或強屈關節止血法止血。加壓包紮盡量用清潔的布料略施壓力包紮得牢固可靠,但不可過緊,包紮範圍超出傷緣。手壓迫止血,即用手指、手掌、拳頭壓迫出血部位近側的動脈,直壓向骨骼。強屈關節止血,是當前臂和小腿動脈出血且無骨折或脫位時,立即強屈肘關節或膝關節,用繃帶固定。

如脊柱骨折,禁用摟抱、兩人抬頭腳或用床單等方法使傷員脊柱扭轉彎曲,要用手臂將傷員平直托至木板上,或其四肢伸直成一整體滾動至木板上再搬運。對頸椎傷員,嚴禁隨便強行搬運頭部,應專人托扶頭部,沿縱軸向上牽引,使頭頸隨軀幹一同轉動躺到木板上,折好衣物放在頸兩側以固定頭部。搬運四肢骨折傷員,應沿傷肢縱軸牽引小心移動。骨折後盡量少移動骨折部位,不可勉強整複。傷口內有異物或組織器官、骨斷端脫出,不可勉強取出或送回。有開放性損傷的患者,在6-12小時內由醫生進行早期的淸創縫合處理,其傷口可達到一期甲級愈合。同時不要因外傷而忽視了中毒的可能性。

爆炸現場易引起病傷的人員是,距爆炸點近的人員、在爆炸現場參與組織救護且活動量大的人員、在爆炸現場周圍合並有呼吸或心血管係統等疾病的體質弱的人員。

(二)急性中毒的預防與急救

預防性服藥是自我救護的早期輔助措施。加注推進劑前三天,一線參試人員服用預防性保健藥品,如保肝藥品、進入肼類燃料汙染區前服用肼類解毒劑。當推進劑四氧化二氮泄漏時,應用地塞米鬆等激素類藥物,預防肺水腫,增強人體的應激能力,部分人員擔心激素的副作用而拒絕應用是片麵的。液體推進劑急性中毒的症狀,有呼吸道及眼睛的局部刺激症狀,如嗆咳、流淚等,以及惡心、嘔吐、頭暈等全身中毒症狀,嚴重時發生痙攣。須注意的是,相當一部分人吸入氮氧化物後,經過一段潛伏期(一般在72小時內)後突然發病。因此,毒物接觸人員要觀察72小時,在此觀察期間需要臥床休息,適當服藥,必要時吸氧,不可大意。

若在現場發現急性中毒患者,盡快協助其脫離中毒現場,脫去汙染的衣物用大量的清水衝洗汙染的皮膚和眼睛,誤服毒物應立即用手指觸咽部催吐,阻止毒物繼續進入體內,保持呼吸通暢。盡早得到醫務人員的救護,並為醫務人員提供中毒現場的情況。

(液體推進劑汙染的洗消)

液體推進劑汙染了皮膚或眼睛後,不僅會引起中毒,還會造成化學性灼傷,掌握該類物質的方法非常必要。

當受到大量的液體推進劑汙染時,立即脫去被汙染的衣服,穿防毒衣時先用大量水衝去毒物再脫防毒衣,隨後用大量水反複衝洗汙染部位,洗消時間不少於15分鍾。若皮膚被少量汙染,擦掉液滴,用水反複衝洗,若是偏二甲基肼,可再用2.5%的碘酒擦洗至不變色,若是甲基肼可用15%的乙酰丙酮酒精溶液、若是肼用30%的二丙酮醇溶液,反複擦洗5分鍾後再用水衝洗,若是氮氧化物可用3%的硼酸濕敷24-48小時或塗濕潤的燒傷裔。眼接觸高濃度的液體推進劑蒸汽或漸人液滴後,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或3%的硼酸溶液衝洗15分鍾,尤其衝洗眼結膜囊,然後用1%的普魯卡因眼液止痛、抗生素眼藥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