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創業最年輕的處長搞單幹
1987年7月,21歲的王傳福從中南工業大學冶金物理化學係畢業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在研究生期間,他更加刻苦,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電池研究中去。人們常說,有誌者,事竟成。僅僅過了5年的時間,26歲的王傳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處長。而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個促使他從專家向企業家轉變的機遇從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由於和王傳福的研究領域密切相關,王傳福順理成章成為公司總經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業經營和電池生產的實際經驗後,王傳福發現,作為自己研究領域之一的電池行業裏,要花2萬-3萬元才能買到一部大哥大,國內電池產業隨著移動電話的“井噴”方興未艾。作為研究方麵的專家,眼光敏銳獨到的王傳福心動眼熱,他堅信,技術不是什麼問題,隻要能夠上規模,就能幹出大事業。
於是,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脫離比格電池有限公司單幹。脫離具有強大背景的比格電池有限公司,辭去已有的總經理職務,這在一般人看來太冒險。但王傳福相信一點:最燦爛的風景總在懸崖峭壁,富貴總在險境中凸現。1995年2月,深圳乍暖還寒,王傳福向做投資管理的表哥呂向陽那裏借了250萬元錢,注冊成立了比亞迪科技有限公司,領著20多個人在深圳蓮塘的舊車間裏揚帆起航了。
衝破牢籠“蚍蜉”撼動了大樹
成立一個公司並不難,生產一個產品也不難,難的是如何將盡可能小的投入演變為盡可能大的產出。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險。很多人創業失敗不在於缺乏資金,而在於缺乏眼光和冒險精神。王傳福擁有的最大的資本,就是戰略眼光和冒險精神。
回想起當時的情形,王傳福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哪來這麼大的勇氣。在當時,日本充電電池一統天下,國內的廠家多是買來電芯搞組裝,利潤少,幾乎沒有競爭力。如何打開局麵?經過認真思考,王傳福決定依靠自身技術研究優勢,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技術含量最高、利潤最豐厚的充電電池核心部件——電芯的生產。事實證明,王傳福這一招可謂是後發製人、一招致命的關鍵所在。
更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正在尋求快速發展之道的王傳福在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報告中發現,日本宣布本土將不再生產鎳鎘電池,而這勢必會引發鎳鎘電池生產基地的國際大轉移,王傳福立即意識到這將為中國電池企業創造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機,於是決定馬上涉足鎳鎘電池生產。
那時,日本的一條鎳鎘電池生產線需要幾千萬元投資,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傳福買不起也根本買不到這樣的生產線。但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王傳福是一個知道如何控製成本的“摳門”老板。根據企業的特點,他利用中國人力資源成本低的優勢,決定自己動手建造一些關鍵設備,然後把生產線分解成一個個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結果隻花了100多萬元人民幣,就建成了一條日產4000個鎳鎘電池的生產線。
隨後,王傳福專門成立了比亞迪鋰離子電池公司,這一決定在今天已經結出碩果。根據《日經電子新聞》的統計,目前比亞迪在鋰離子電池和鎳氫電池領域僅排在三洋、索尼和鬆下之後,成為與這三家日本廠商齊名的國際電池巨頭。
1996年,比亞迪公司取代三洋成為台灣無繩電話製造商大霸的電池供應商。大霸是電信巨頭朗訊的代工生產商(OEM),比亞迪公司因此成為朗訊的間接供應商。1997年,比亞迪公司鎳鎘電池銷售量達到1.5億塊,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在鎳鎘電池領域站穩腳跟後,不甘寂寞的王傳福又開始了鎳氫電池的研發,王傳福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最先進的設備,搜索最前沿的人才,並建立了中央研究部。當時鋰離子電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國內同行不相信比亞迪能搞成,據說王傳福當時在業內受到了嘲笑,但他相信這是機會。並從1997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鎳氫電池。但此時恰逢金融風暴席卷東南亞,全球電池產品價格暴跌20%到40%,日係廠商處於虧損邊緣,但比亞迪的低成本優勢越發顯得遊刃有餘。飛利浦、鬆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後向比亞迪發出了令人激動的大額采購訂單。在鎳鎘電池市場,王傳福隻用了3年時間,便搶占了全球近40%的市場份額,比亞迪成為鎳鎘電池當之無愧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