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從電池大王到汽車大王(3 / 3)

2004年1月,深圳市有200輛比亞迪製造的鋰離子純電動汽車投入出租運營,成為全國第一家電動汽車示範區,真正實現尾氣零排放。這種電動汽車一次充電後可行駛350公裏,成本價在10萬元到12萬元之間,零售價在14萬元左右。在做完必要的改進後,將全麵進入北京市場,並且在上海、廣州、西安等城市陸續上市。

小米加步槍創奇跡

有人說比亞迪是豐田汽車未來的真正對手。有人說,王傳福蔑視現有的商業秩序和遊戲規則,“他信賴年輕的工程師勝過資深的歐美技術專家,他認為什麼都可以自己造,而且造的比高價買的更管用,他覺得技術專利都是‘紙老虎’”。的確,王傳福改變了中國企業家的形象。那些在全球產業分工鏈條上苦苦掙紮,為了獲得一份低端打工仔職位而不斷壓低身份,不惜血本甚至自相殘殺的人群中,終於走出來一位“技術派”領軍人物,以拆解跨國公司的技術壁壘為己任,狂熱追求技術創新,並組織起了一支真正能征慣戰的本土化的技術研發和製造隊伍。“我們從不對核心技術感到害怕。別人有,我敢做,別人沒有,我敢想。比亞迪每個單位遇到問題,我們都會說,你解決不了,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你缺少勇氣。”比亞迪一位副總裁這樣解釋他們的企業哲學。王傳福的看法更實際。針對中國企業普遍麵臨的“技術恐懼症”,他說,這種恐懼正是對手給後來者營造的一種產業恐嚇,他們不斷地告訴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發很難,直到你放棄。

汽車,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堆鋼鐵”。是啊,能讓飛船上天的民族,難道就隻能幹些雞零狗碎的低端加工業?他擁有獨特的解決之道。投資一條電池生產線,要幾千萬元,沒錢怎麼辦?自己造。王傳福‘土辦法’看上去很笨拙:自己動手製造生產設備,把生產線分解成一個個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沒錢,難道還沒有人?比亞迪的“製造秘訣”,是“半自動化加人工”,也有人稱“小米加步槍”。

從電池生產線到汽車模具,王傳福把人力資源發掘到了極致,二十名工程師怎麼也能頂上一台機械手吧。在日本、歐美,工業化意味著大機器製造,盡量減少人工。經過比亞迪改造的“中國特色工業製造”,卻是“人海戰術”,或叫工程師製勝。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比亞迪製造模式\"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將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工藝改進自始至終地融入到了製造業的各個環節。他們發現,“半自動化人工”的準確率並不比全自動化低,而且避免了批量加工出錯後的大規模召回難題,它可靠又靈活。

更可貴的是,對人工和技術研發的極度推崇,讓比亞迪格外注重產業鏈的“垂直整合能力”。隻要客戶提出要求,他們就能提供從方案設計到最終生產一站式服務。王傳福說,代工隻是比亞迪的一種服務,背後賣的是零部件,賣我們自己的技術。想和別人競爭,還要走別人走過的路,那就是自尋死路。“你和別人一模一樣的打法,你憑什麼打贏?”王傳福說。所以,必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把人僅僅看作勞動力,他就隻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創造者,他就是設計師。比亞迪的企業戰略,其實從根本上就是要破除中國人力資源隻能走廉價、低端路線這一迷信。

在王傳福看來,中國的工程師創造力是最棒的,因為他們總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後。“我覺得中國企業家很幸運,上帝照顧了我們,把這麼優惠的東西放到我們這邊來。而我們過去隻懂管工人,不懂怎麼把工程師組織起來。”他強調,利用好中國的高級人才和低級人才,讓其淋漓盡致地發揮,才是“中國製造”的真正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