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加管束(1 / 3)

�\u0017K���光武帝劉秀對功臣貴戚。除給予寬厚待遇以外、對出格越軌者也絕不姑息,對犯法者更是寬容。而對功臣貴戚中如果有人稍有威脅到皇權和中央集權政策的人,那就可以說不管他位置多高,功勞有多大,也絕不會留情。

嚴加管束功臣貴戚中不法行為,其中的最明顯例子,是強項令董宣格殺湖陽公主家奴一事。湖陽公主是光武帝的大姐劉黃,可以說是劉家在小長安戰亂後僅存的兩個姐妹之一,和光武帝關係可以說為至親。在平日裏姐弟關係融洽,光武帝還曾專門為新寡的姐姐選宰相大司空宋弘為婿。但當公主家蒼頭犯法,被有名的“強項令”董宣依法處死時,光武帝卻最後倒向董宣一邊,維護王法,絲毫不給姐姐情麵。

對功臣中的出格、越軌行為,光武帝也是嚴格限製的,其限度是不能違犯皇權的威嚴和有礙於中央集權。諸功臣中有兩位較為特殊的人物,他們是竇融和馬援。這兩個人在許多地方有相似之處,都不是最早的元從功臣。他們都是在光武帝平定隴蜀戰爭中立大功的人物。可以說如果沒有竇融、馬援二人協力相助,隴蜀的平定就會增加很多的困擾。就他們本人來說,竇融、馬援二人都屬於精明強幹的文武雙全的人物。他們各有一股隨從勢力,對時勢的了使也都有清醒的獨到的見解。如果處理得當,他們就會成為光武帝得力的股肱之臣。

當然,在光武一朝後期,他們也確為光武帝朝廷一文一武的兩大重臣,對建武後期的東漢王朝的建設和開拓,也立下了重要功勞。竇融原籍扶風人,王莽時家在長安,“以任俠為名”。他曾在王莽軍中任職,參加過與光武帝對抗的昆陽之戰。戰亂中竇融覺得中原混亂,因此決定到河西發展。到河西後,團結了酒泉、金城、張掖、敦煌等地方勢力據地自雄。因為“河西民俗質樸,而融等政亦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這樣竇融在當地站住腳跟。光武帝即位後竇融經過再三斟酌,“決策東向”,向洛陽獻書稱臣。

在光武帝平定隴、蜀過程中,河西因為地理位置的獨特,造成對隗囂、公孫述東西夾攻之勢,因而竇融在平定隴、蜀之戰中立下了大功。在兩次戰役中,河西諸郡全都出兵響應,竇融更是親率五郡太守,步騎數萬,輜重五千多輛,與漢兵會合,隴、蜀平後,竇融率諸郡來到京師洛陽,接受招封。在那個時候光武帝對他“賞賜恩寵,傾動京師”。到了後來竇融連任冀州牧、大司空、衛尉、將做大匠之職,與兄弟竇友“並典禁兵”,可以說其身份尊貴無比。光武帝還與竇融結以姻親,他的兒子、孫子和侄兒都娶了皇室的公主。

但是,竇融在位高權重以後,和以往相比顯得過分張揚。在從河西來到洛陽時,大講排場招搖過市,“與五郡太守奏事京師,官屬賓客相隨,駕乘千餘輛,馬牛羊被野”。到京師任職後,又一再任職軍事,竇融任衛尉、弟竇友和兒子竇穆先後任城門校尉,從侄竇林則任護羌校尉,可以說都掌有軍事實權。此外,竇融一家在生活上十分不檢點,在都城中大興土木,擴大宅第,“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

這種奢侈的作風與光武帝要求功臣貴戚的倡廉務儉的要求有天壤之別。竇融對兒孫們教育又不嚴,史稱竇融“在宿衛十餘年,年老,子孫縱誕,多不法。穆等遂交通輕薄,屬托郡縣,於亂政事”,不但如此甚至強迫六安侯劉盱拋棄妻子,與竇穆女兒連姻。竇家這一做法擾亂了社會治安,也危及皇權的威嚴和東漢王朝中央集權製度的強化。竇融子孫的違法亂紀行為,讓光武帝和繼位者漢明帝大為惱火。還在光武帝在世時,就曾因這些事將竇融的大司空職務罷免一次。到漢明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就數次下詔“切責融,戒以竇嬰、田蚡禍敗之事”,以西漢外戚誅戮事警戒竇融,讓他“歸第養病”,追回衛尉印綬。最後終於罷去他的兒子竇穆等的全部官職,把竇氏家族全部趕回故郡。

竇融最後之所以仍能在東漢朝善終,全靠他本人頭腦清醒,明白在皇權下重臣擅權的危險,所以他總是內心惴惴,唯恐不謙。史稱“融自以非舊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會進見,容貌辭氣卑恭已甚”,又幾次向光武帝和明帝“乞骸骨”退休以保全晚節,以此使光武帝始終“親厚之”。

竇融始以豪俠之名,拔起風塵之中,以投天隙。遂蟬蛻王侯之尊,終膺卿相之位,此則徼功趣勢之士也。及其爵位崇滿,至乃放遠權寵,恂恂似若不能已者,又何智也!嚐獨詳味此子之風度,雖經國之術無足多談,而進退之禮良可言也。

假如竇融還能以精通官場“進退”之術,並因此獲得光武帝諒解的話,馬援的所為則恰恰與他相反,盡管功大如山,終於還是觸犯了皇權,違背了封建中央集權的軌跡,生前死後遭到了光武帝的懲罰,最後終落得不幸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