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稱“顯宗(明帝)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中興二十八將,前世以為上應二十八宿,未之詳也。然鹹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誌能之士也。這二十八將再加上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人”。依次排列為:鄧禹、吳漢、賈複、耿弁、寇恂、岑彭、馮異、朱祐、祭遵、景丹、蓋延、鉍期、耿純、臧宮、馬武、劉隆、馬成、王梁、陳俊、杜茂、傅俊、堅鉺、王霸、任光、李忠、萬修、邳彤、劉植。
這種功臣位次的排列可能是根據他們官階的高低,功勞的大小以及從光武帝至明帝時政治地位的變化來定的。
還有一些功臣,則因為當時的某種政治原因,不好歸入。例如馬援,可謂功勞卓著,史稱“馬援騰聲三輔,遨遊二帝,及定節立謀,以幹時主,將懷負鼎之願,蓋的千載之遇”。但是因為晚年受讒,並因此遭受不白之冤。在明帝朝,則又因後宮之寵,明帝為了避嫌,並沒有將他列在雲台功臣之內,“永平初,援女立為皇後。顯宗圖畫建武中名臣、列將於雲台,以椒房故,獨不及援。東平王蒼觀圖,言於帝曰:‘何故不畫伏波將軍像?’帝笑而不言”。
至於李通、竇融先未入二十八將,估計亦為帝親之故,如果說王常的功勞,應不在幾位“大將軍”耿食、岑彭、馮異、景丹、蓋延之下,曾被光武帝封為“橫野大將軍”,“位次與諸將絕席”,即在朝,其尊顯之地位僅次於禦史大夫、尚書令,司隸校尉“三獨坐”。
雲台功臣中最後加進卓茂一位,實在是屬不倫不類。他是文臣循吏的形象,之所以能列進雲台功臣,可能有東漢初年崇文尚廉尊節的緣故。光武一朝的功臣中,如果按照從征時間的先後和地域分,則又可分為南陽、潁川、北州等幾個集團。南陽功臣可以說是最早與光武兄弟並肩戰鬥的諸將,包括南陽新野人鄧禹、南陽棘陽人岑彭、南陽冠軍人賈複、南陽西鄂人陳複、南陽宛人任光、鄧禹亦為南陽元從功臣中光武帝最心腹的大將,早在少年時即與光武在長安同學,“見光武知非常人,遂相親附”。
劉縯、劉秀起兵後,他沒有追附更始政權,而是“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鄴”。
自這以後一直追隨光武,平定河北,將兵河東。鄧禹均立下汗馬功勞。光武帝即位後,拜鄧禹為大司徒,在朝職高位隆,被光武帝稱為“與朕謀謨帷幄,決勝千裏”的主將。岑彭原為王莽政權縣長,光武起兵後投降漢兵。後隨光武帝平定河北、攻圍洛陽、南下荊蜀,這些戰役中都建有軍功。其最主要功勞是說服更始部將朱鮪獻降洛陽和西定四川割據政權公孫述。建武十一年,岑彭在西征戰場不幸被蜀地刺客所殺害。
賈複早在光武起兵同時,即在羽山聚兵起事,曾歸更始政權為校尉,後追隨劉秀於河北。賈複可以稱之為勇猛戰將,史稱他“從征伐,未嚐喪敗”,有一次“潰圍解急”在那場激烈戰鬥中,曾“身被十二創”。陳俊原為郡吏,光武帝徇河北時跟隨征戰,後來在收編銅馬軍,專征東方青徐割據勢力時也都建立戰功。
任光、朱祐、馬武,也都是光武帝在南陽起兵時就加人反莽起義軍的將領。任光後任為更始政權的信都太守,在劉秀北上與王郎爭奪河北地區時立有奇功,從而使漢兵有一塊據守之地。朱祐為光武在長安時的劉縯兄弟的親軍護衛,從征河北、平定南方,都立下汗馬功勞。馬武原為綠林起義軍,後隨更始尚書令謝躬北上攻王郎,光武火並謝躬後歸順劉秀。馬武活得比較長,一直到明帝時方病逝,成為一代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