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千萬不可!武臣稱王,雖屬不忠,但現秦未滅,如斬殺武臣家屬,等於又增一秦。這樣大王將兩麵受敵,難成大業。不如派使前往賀之,暫安其心,並令其從速攻秦,以援周文。待滅秦後,再圖趙地不遲。”
陳勝聽完火氣頓消,連稱妙計,於是一麵遣使前往趙地,一麵將武臣家屬盡數軟禁於王宮,並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
武臣看過陳王來信,召來張耳、陳餘商議。二人沉思片刻,張耳先開了口:“趙王,陳王遣使來賀,並封犬子為成都君。其實大王趙王,非陳王本意,遣使來趙,不過是陳王的緩兵之計,使我並力攻秦,秦滅,再北向圖我。”
陳餘接過話續道:“既知其計,大王不如優待來吏,來使去後,不可西進,而應揮軍北收燕、代,南取河內(指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以擴大領土。如此,趙南有大河之險,北有燕、代之地,即使楚滅掉秦,也不敢輕易攻趙。若楚不勝秦,必定重趙,趙乘機便可得誌於天下。”
武臣覺二人所言有理,遂厚待來使,饋贈遣歸。隨即派部將韓廣略燕,降將李良略常山(今河北元氏縣西北),張展略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北)。三路兵馬已發,唯不派一兵一卒西進。
九月,周文軍再敗,退至曹陽(今河南靈寶縣北)駐守待援。
韓廣奉趙王武臣之命,領兵略燕,燕城望風歸附,燕地遂定。燕人見韓廣賢,欲推為燕王,於是對韓廣說:“將軍,楚已立王,趙又立王。燕地雖小,也是萬乘之國,願立將軍為燕王。”
韓廣也有據燕稱王之意,但考慮到老母在趙,不忍因此禍及老母,婉言謝絕,不敢相從。
燕人又勸:“當今楚王(指陳勝)最強,尚不敢害趙王家屬。現今趙西憂秦,南憂楚,其力無法控製我,又豈敢殘害將軍家屬,盡請放心稱王。”韓廣見燕人言之有理,便稱王燕地。
武臣得信,經與張耳、陳餘商議,認為殺一老嫗,與事無補,不如做個人情,將韓廣老母、妻子送往燕地,然後再尋機攻燕。
武臣派人送走韓廣家屬,但對韓廣自立為王仍懷恨在心。數日後率軍來到趙燕邊境。燕王聞訊,速派重兵防範。武臣見燕王有備,欲歸,又內心不甘,忽生異想,欲微服探燕,恐張耳、陳餘阻攔,便更改服裝,帶幾名隨從,步出營門,向燕境走去。
因趙兵壓境,燕界盤查甚緊。趙王等人剛入境內,便被守兵攔住。燕王本為趙臣,燕軍中有不少人識得武臣。所以當場被守兵認出,大喊:“他就是趙王,快快拿住,不可讓他走了。”燕軍聞言一擁而上,七手八腳地便把武臣綁了。手下隨從多數被俘,其餘幾人奔回趙營,報知丞相張耳、大將軍陳餘。
張耳、陳餘二人大吃一驚,思索好久也無良計,隻得派人前往燕國,探其口風。不久,使者回,說隻有將趙國一半土地割讓給燕,燕王才放趙王歸。張耳、陳餘聞言頓時目瞪口呆。
“若去趙地一半,還豈能成國?”張耳怒發衝冠。
“韓廣本為趙王臣下,怎可如此無情。容我再修書一封,同他敘舊情、曉利害,看他如何回音。”陳餘說出看法。
於是,又派使者持書前往燕國。然而一去不返,如是者三。正當焦急之時,一使者蹣跚步入帳內,對張耳、陳餘說:“韓廣暴虐,前幾批使者都已被殺,臣識得一燕兵,方得逃回。”使者的話頓時激怒了眾人,尤其是張耳、陳餘二人,恨不得立即發兵,攻入燕地,一刀將韓廣斬為兩段。但趙王在他們手中,又不得不忍氣吞聲,再議良策。正議間,忽有人報趙王已歸。眾人擁出帳外,果見武臣信步走來,身後跟著一人。大家喜出望外,忙將趙王迎進帳內,詳問脫險經過。武臣用手一指隨從,說:“你們可問他。”
原來此人是趙營中的一個夥夫,平時默默無聞,他見趙王被囚燕地,張耳、陳餘二人苦無良謀;便對同伴說:“我將前往燕國,為丞相、大將軍說燕,保證將趙王救出。”
同伴不禁啞然失笑道:“幾批使者都已被殺,你一個夥夫,有什麼本領能將我王救出,如果不怕死,你隻管前去。\"
夥夫也不屑與同伴爭論,改換衣裝,自往燕界而去。
一入界,就被守兵捉住,夥夫說:“不得無禮,我有要事要見你家將軍。”守兵不知他的來曆,見如此說,就把他帶入將軍帳中。夥夫見到將軍,遂行一禮,開口就說:“將軍可知臣為何而來?”
“你從趙地來,定為說客,想將趙王接回。”燕將好像看穿夥夫來意。“將軍知道張耳、陳餘嗎?”“聽說是兩位賢人。”
“那麼,將軍可知他們的誌向?”“還不是欲將趙王救回。”
夥夫聽完,不禁“哧
哧”發笑。
“為何發笑,難道出我
所料?”燕將生氣了。
“我笑將軍不知他們的真正意圖。試想,武臣等三人,同時來趙,兵不血刃,便得數十城,他們都想麵南而王,但又不能同日稱孤,故先推長者武臣為王,以穩定民心。今趙地已定,張耳、陳餘二人想平分趙地,各自為王,隻是時機未到。現燕囚趙王,這是天賜良機。二人遣使救趙王是假,希燕殺武臣是真,如此,二人便可平分趙地,各立為王。然後,再以燕殺趙王為借口,合兵攻燕,燕能不滅嗎?\"
一席話說得燕將心服口服,連聲稱謝,並立即去見韓廣,傳所聽之言。經謀劃,認為還是放回趙王為好,這樣可從中牽製張耳、陳餘,使其意圖不能得逞。於是,將武臣從獄中放出,以禮相待,並贈車一乘,使夥夫伴王齊歸。
武臣得還,全憑夥夫之智,遂厚賞夥夫,率軍返回邯鄲。周市奉命北略魏地,時已兵臨狄城(治所在今山東高青東南)。
狄城令見大兵壓境,下令閉城堅守。城內有一人,姓田,名儋,為已滅齊國貴族之後。他見陳勝起兵,天下大亂,與其堂弟田榮、田橫謀劃,欲殺令自立。當即想出一法,令榮、橫以家奴有罪當斬為名,押往縣廷定案,儋自領豪族青年相隨。縣令不知是計,立即升堂問案。田儋乘機拔劍將縣令殺死,並向大眾宣布:“現諸侯皆已反秦自立。齊,自古建國,後被暴秦所滅,今已到複國之時。儋本田氏後代,應該稱王。”話音剛落,就受到眾豪吏的支持,遂自立為齊王。爾後,征集到城中兵馬數千人,出擊周市。周市猝不及防,被齊軍擊敗,退還魏地。
魏地人心已定,欲推周市為魏王,周市說:“天下混亂,忠臣乃見。今天下共叛秦,應立魏王之後才算忠。”於是,眾薦魏公子咎為魏王。咎時在陳縣陳王處,周市遂遣使往陳縣迎咎。但陳王不肯放歸,經市再三請求,派使者往返五次,陳王才放咎返魏,立咎為魏王,周市為丞相,輔咎行政。
秦二世二年(前208)十一月,周文等不到援軍,又被章邯所敗,手下兵將不多,隻得退守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十幾天後,秦軍又至,此時的周文,外無救兵,內軍心又散,見敵人漫山遍野而來,隻得率領殘兵再戰,但又如何敵得住章邯虎狼之師,片刻便被衝散。周文見敗勢再無法挽回,仰天大叫一聲:“援軍何在!”遂拔劍自刎。
吳廣兵圍滎陽已數個月,周文軍一敗再敗。吳廣既不西援,又拔城不下。及周文死訊傳來,引起了部將田臧等人的不安,他們私下商議:“現周文軍已破,秦軍早晚可至,滎陽又攻不下。秦軍至,必使我兩麵受敵,難以取勝,不如留少量兵力圍滎陽,抽出精兵西向與章邯死戰。今假主驕橫,又不知兵法,難與其相商,看來隻好除去他,方好行事。”於是假托陳王令,由田臧與李歸送至吳廣前,待吳廣離座接令之時,田臧厲聲說:“陳王有令,假王吳廣,圍滎陽數月,不進不退,心懷異謀,應即處死。”說完拔刀向前,未等吳廣回話,一刀將其劈死,隨即梟首,向眾將士宣布這是奉諭行事,眾人均被瞞過。
殺了吳廣,田臧又修書一封,編造了吳廣圖謀不軌之事,連同其首,派人送往陳縣。陳勝見吳廣被殺,不免心中難過,對書中所言之事也將信將疑,但田臧等人均在千裏之外,也無法細究,再加軍情緊迫,隻得派使者帶了楚令尹印信,星夜趕往三川,封田臧為上將,令他全力擊秦。
田臧受封,心中甚喜,立即下令李歸圍城,自領精兵西向迎敵。行至敖倉(秦設糧倉,在今河南鄭州西北邙山之上),與秦軍相遇。秦軍數挫義軍,士氣正旺,隻見隊列整齊,刀戟生輝。田臧軍雖有死戰決心,見此陣勢,也不免心寒。章邯揮刀挑戰,田臧挺槍迎敵,兩人刀舞槍接架在一起。秦軍見主將出戰,也發一聲喊,潮水般湧上來。田藏本覺力乏,又見敵兵如此氣盛,心中一慌,被章邯一刀斬於馬下,義軍失去了主將,不戰自亂。秦軍如虎入羊群,東砍西殺。義軍敗了,四處逃竄。章邯殺敗田臧,乘勝追擊,直到滎陽城下,又與李由兩麵夾擊,斬殺李歸,擊潰圍城義軍。
至此,陳勝的西路兵馬損失殆盡。
再說武臣返回邯鄲,恰逢李良平定常山後回報。複又令他往略太原,行至井陘,見關口有秦重兵把守,正欲下令攻關,忽有秦使送來一封信。李良打開一看,是封勸降信,遂沒理睬。
李良不會想到此信乃是秦將所為,本欲離間趙國君臣,怎知日後真成了他投降秦軍的通行證。
井陘關塞險要,秦兵又早有防範,李良自料難以攻下,於是自領一支人馬,返回邯鄲請求增兵。行近都城,忽見對麵駛來一簇人馬,衛隊仆從,前呼後擁著一輛鑾輿,左右羽扇相遮,周圍彩旗環繞,好一個王者氣派。李良誤認為是趙王出巡,忙伏地行禮,口稱臣李良見駕。
“令他免禮!”可車中傳來的是女人聲音。
李良一驚,起身抬頭,見一婦人坐在鑾輿之上,一閃而過。“車上坐的婦人,是什麼人?”李良問。“好像是趙王胞姊。”一個小吏據實回答。
羞愧之感頓時湧上李良心頭:我為秦將之時,是何等的尊貴。今雖降趙,也不能忍受如此大辱!
“王姊竟敢如此麼?”幾乎是喊出聲來。
“將軍,天下紛亂,群雄四起,才能超眾者,就可稱尊。且趙王素出將軍之下,他尚且尊重將軍,其姊本一介女流,而見將軍不下車,如此自大,實乃該殺!\"一個小吏也憤憤不平。
李良被激怒了,大喊一聲:“給我追!”翻身上馬,當先追去。
鑾駕跑不過馬隊,仆從賽不過將士,不久,王姊車隊便被趕上了。幾個膽大的仆從見李良率隊追來,連忙喝問:“王姊在此,汝等何人,膽敢戲侮?”李良並不答話,放馬過去,揮劍連殺幾人,趕到王姊車前,一把將她抓出,斬為兩截。
這位趙王胞姊,素喜出遊飲酒。此次外飲,已有醉意,又巧逢李良,因一時失禮,斷送了自己性命,還禍及到了趙國的安危。
李良殺了王姊,方知闖了大禍,索性起兵謀反。乘趙王尚不知曉,領人馬進了邯鄲,闖入王宮,殺了武臣,占了趙都。邵騷等人多被殺死,唯張耳、陳餘二人因聞訊較早,才得脫身逃出城外。
武臣本陳勝一愛將,一到趙地,便忘了陳王的情誼,稱孤道寡,沒想到稱王才數月,就被李良所殺。趙王已死,張耳、陳餘又將如何呢?
十二月,長史司馬欣、董翳領軍來援秦軍,秦軍士氣更旺。章邯遂遣一路人馬東攻郯縣(今山東郯城北),自領精兵直撲陳縣。一路勢如破竹,拔許城(今河南許昌縣東),斬蔡賜,直達陳縣西境。縣西駐有楚將張賀。賀聞秦軍殺到,一邊堅守,一邊派人飛報陳勝,請發救兵。
陳勝鎮守陳縣,已知西進人馬已敗,北路武臣被殺,正苦思良策,又聞秦軍壓境,張賀待援,心中更加焦急。但身邊已無人可派,鄧宗、宋留又遠在千裏之外,隻得親自領兵前往。
陳勝兵馬行至汝陰(今安徽阜陽縣)境內,已見逃回的散兵,說張賀陣亡,全軍覆滅。事已至此,去亦無益,陳勝決定返回陳縣。其時,所隨人馬多已逃亡。車夫莊賈見陳勝大勢已去,遂起弑主投秦之念,於是駕車急奔,脫開大隊,乘陳勝不備,一刀將其砍死。馳入陳縣後,又修降書一封,令人往投秦營。但去使未歸,陳勝部將呂臣已從新陽攻入陳縣,誅殺了莊賈,將陳勝屍首葬在了碭山。
南向攻秦的宋留,時已定南陽,聞陳勝死,投降了秦軍,被押往鹹陽,車裂而死。
陳勝死了,他的起義失敗了,但“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正因如此,《史記》中將陳勝列入了“世家”。漢高祖劉邦稱帝後,特命地方官修治涉墓,且置守塚三十家,使其墓得以祭掃,使其名永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