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起義,順應民意,“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勝”,形成了一種群雄並起的局麵。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東)。項梁、項羽起兵於會稽(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
項梁,下相(今江蘇宿遷縣西)人,原楚名將項燕之子。項燕被秦將王翦所圍,兵敗自殺,楚也隨之而亡。所以,項梁對秦既有國恨,又有家仇,常思報複,但苦無良機。有侄名籍,字羽,少時喪父,依梁為生,梁讓羽讀書,數年無獲,又令其學劍,仍是無成。項梁大怒,責罵項羽,羽說:“學書隻不過為了自寫姓名,學劍也隻能敵住一人,不值一學。要學,就學能敵住萬人的本領。\"項梁聽後怒氣頓消,覺此兒尚有誌氣,於是改教他兵法。項羽初學,頗為用心,但時日一久,漸漸倦怠起來,所讀兵書,隻解大意,不肯深鑽。項梁見此,知他生性粗莽,隻好作罷。
項梁曾被仇家所害,被捕入獄,係於櫟陽縣中(治所在今陝西臨潼北渭水北岸)。他素與蘄縣(今安徽宿縣南)獄掾曹無咎友好,作書請托,無咎遂寄書與櫟陽獄掾司馬欣,項梁才減罪得出。項氏本楚地大族,又是名將世家,項梁出獄後,怎忍得下受人誣陷,見機殺了仇人,因怕為吏所捕,攜侄項羽逃往吳中(今江蘇蘇州市),隱姓埋名地居住下來。項梁在吳地禮賢下士,樂於助人,在與豪門貴族交往中,深得他們的信任。每遇地方興建工程、及豪家喪事,常請項梁來主辦。項梁調配眾徒,指揮役夫,有條不紊,猶如行車打仗一般。吳人多佩服他的才能,有事都願意找他商量。
秦始皇末年,東巡郡縣,過浙江(今錢塘江),遊會稽。項梁叔侄隨眾人往觀鑾駕。項羽望著被儀仗、衛隊簇擁著的當朝天子說:“始皇帝也不過如此,我完全可以代替他。”項梁聞言大驚,忙用手掩住項羽的口,拉他退出人群,責備說:“不要胡說,被人知道,要株連三族。”然而,從此後,項梁更看重項羽了。
到秦二世元年(前209),項羽已二十四歲,長得身長八尺,虎背熊腰,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吳地少年,無一能與項羽比勇,個個怕項羽。項梁見項羽如此,心中歡喜,遂暗養死士,私造兵器,靜候時機,以求一逞。
七月,陳勝發難,消息傳到關中,宮廷一片混亂,項梁叔侄卻喜在心中。
九月,陳勝之將鄧宗率兵南略,一路破關斬將,以至九江(治所在今安徽壽縣)。會稽郡守殷通素與項梁友善,見天下已亂,忙召項梁相商。項梁見時機已到,遂對殷通說:“臣聞今蘄、陳已失,江西皆叛,天要亡秦,秦安能保?俗話說,先發製人,後發為人所製,現在不起兵,還待何時?不知君意如何?\"
郡守殷通聞言,長歎一聲說:“我找君來,正有此意。君乃將門遺種,又有項羽相助,將兵之人,非君莫屬,那就全靠足下了。\"
殷通所言,正中項梁心懷,沉思片刻,又說:“行兵必先擇將,除臣叔侄外,吳還有個勇士桓楚,現逃亡在水澤之中,人們都不知他的藏身之處,隻有小侄項羽知道。”
殷通聞言大喜,忙說:“令侄既知桓楚行蹤,明日叫他前來,帶我書信,煩他一往,將桓楚召來。”
商議已定,項梁告辭退出,忙回家找到項羽,私授其計。
第二天早晨,羽身藏利劍,隨項梁前往郡府,至府前,項羽在外相候,項梁入見殷通,報稱小侄已到。通忙令召入。項羽行至殷通前。殷通見項羽身材高大,連稱:“好一位壯士,不愧為將門之子。”乃命羽往召桓楚,並將一封修好的書信遞過來。項梁見狀,遂說:“可行動了。”並用眼向殷通一瞥。項羽立即抽出寶劍,快步向前,一劍朝殷通砍去,殷通首隨劍而落,屍身倒地。項梁叔侄不可謂不狠,可憐殷通莫名其妙地做了冤死鬼。
項梁見事成,取了郡守印綬,提了殷通首級,大步走出。郡府守衛見長吏被殺,將項梁、項羽團團圍住。項羽本性好鬥,麵對數百守衛,自思不殺難以服眾,大喝一聲,奮起神威,劍隨人走,卷入護守群中。片刻,被殺者已達數十人。眾人見他如此勇猛,料難將其捉住,遂發一聲喊,四處逃散。項梁見大事已定,立即召來郡中三老豪傑,及郡府未逃官吏,向大家宣布了殺郡守、欲舉義的緣由。眾人已知天下將亂,且苦秦已久,遂同聲應諾。於是,舉項梁為郡守,項羽為偏將,遍貼文告,招兵買馬,聚集力量,以應陳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