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興兵(2 / 3)

皇帝的車隊過去了,沸騰的人聲使他又回到了現實。他活動了一下跪麻的雙腿,站起身來,用羨慕、向往的眼光望著遠去的鑾駕,忽然覺得自己和那車隊相距並不是很遙遠,一股壯誌豪情自內心湧起,隨口說出:“大丈夫當如是也!”話一出口,他才意識到鹹陽豈是亂語之地,於是大步走開。

劉邦返回了家鄉,可心卻留在了鹹陽,這次所見所聞,在他腦海中成了甩不開、抹不掉的影像。

為了排遣心中的煩悶,他經常外出酗酒,有時天晚了,索性就宿在相好女人的家中,整夜不歸。

他在想什麼呢?想鹹陽?想秦始皇?還是想女人?

朋友們急了,想為他娶個女人,好牽住他的心。但劉邦的所作所為,誰家的姑娘敢嫁給他?俗話說,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逢,不久竟有美貌女人送上門來。

有一天傍晚,蕭何忽然急火火地來找劉邦,把他拉到無人之處對他說:“前幾天,縣令來了一位重客,是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名呂公。聽說是為避仇而來,現就住在縣城中,按禮我們應擇日相賀,不知你意下如何?”

“我雖貧寒,但禮不能失,屆時一定前往。”劉邦說完,哈哈一笑。

到了約期,劉邦不帶分文,踐約前往。他進了城,找到呂公住處,見門前已經排列了許多車馬,知今日前來相賀的人員不少。但他毫無怯意,昂頭挺胸,大步而入。院內已來人不少,時蕭何站在廳口,見劉邦到來,便向大家宣布:“賀禮不滿千錢者,請廳下坐?”劉邦聽後,微微一笑,要來筆墨,在禮單上寫下“萬錢”二字,請人上報。呂公見眾單中,唯劉邦賀禮最重,於是親自迎出廳來,將劉邦引入上座。兩人坐定,呂公見劉邦身高八尺,龜背鬥胸,長頸龍顏,非同凡人,更加相敬。旁邊的蕭何素知劉邦,料他無錢,怕他當麵出醜,小聲對呂公說道:“劉邦小吏,好說大話,恐賀單不實。”呂公明明聽見,但仍目視劉邦,未加理睬。

酒肴齊備,呂公將劉邦引入首席,劉邦也不推辭,坦然就座,然後眾人依次坐定。賀詞完畢,酒宴開始。劉邦本喜杯中物,今日酒醇菜香,如何不喝,便與眾人杯盞交錯開懷痛飲,好不痛快。酒足飯飽後,眾人相繼告辭,劉邦也想起身告退,但呂公以目相示,所以劉邦坐著未動。

呂公送完客人,把劉邦召入內室,說出了劉邦意想不到的一番話。

“老夫自年輕時就喜給人看相,至今經我看過相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但沒有一個比得上你,望你好自為之,不知你已成婚否?”

“多蒙先生看重,下吏至今還未成婚。”

“如此更好,老夫願將小女嫁給你為妻,不知你意下如何?”

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樣天降的好事劉邦怎能不答應,忙翻身下拜,行過大禮。兩人商定婚期後,劉邦便告辭退出。呂公送出劉邦,進入內室,便將許女之事告訴了老妻。不料妻子聽後滿臉怒氣。

“聽你常說娥姁生有貴相,必配貴人。縣令與你是摯交,多次向你提婚,你都不答應,為何偏偏許配給劉邦?\"

“這不是你們女人應知道的事,我斷不會看錯人,不會誤了女兒的終身。”

兩人爭吵了好幾天,妻子終究爭不過丈夫,心中雖然不願意,但還是忙著為女兒準備嫁妝。

劉邦把喜訊帶回家中,把劉太公夫婦樂壞了。“劉邦要成親了!”這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全村。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太公上輩子修來的福分!”也有人說:“也不知哪家姑娘瞎了眼,會嫁給劉邦這個無賴漢。”說歸說,做歸做,還是有不少人跑到劉家幫助操持。在太公夫婦的安排下,把個新房布置得裏外一新:新鋪新蓋新用具,窗戶上還貼上了幾個吉祥物。

轉眼到了婚期,太公派人送去了彩禮,劉邦在一班朋友的簇擁下,趕著彩車熱熱鬧鬧地來到呂家迎親。

呂公夫婦將女兒娥姁打扮一新,送上了彩車。劉邦拜過嶽父嶽母,趕起彩車將新人接回家中。

家中已是萬事俱備,見新娘到來,便由兩個女子將娥姁扶下車來,與劉邦行過交拜禮,再拜過父母、謝過客人,就被送入了新房。

這個娥姁,就是劉邦第一位明媒正娶的妻子,大漢開國皇後——呂雉。

自古言,英雄愛美人。但當時的劉邦還沒有成為英雄,就隻能用拈花惹草來形容了。

劉邦新婚後,確實在家纏綿了數日,便又回到亭上處理差事。時日一久,積習難改,又外出飲酒尋樂,巧遇一小家碧玉——曹氏女子,此女體態柔美,楚楚動人,兩人郎情妾意,便又合成了一段露水情緣。不想此女有孕比呂雉還早數月。十月後生下一男嬰,他就是日後的齊悼王劉肥。史書中記載的趙幽王友、趙共王恢、燕靈王建等人,就難以知道劉邦是與何女所生了。

幾年之後,呂雉相繼為劉邦生下了一兒一女,男孩就是日後的孝惠帝劉盈,女孩就是日後的魯元公主。

劉邦家本不富裕,他又常年在外,所得俸祿還不夠他一人揮霍。對此,呂雉苦在心中,當初老父將自己許給劉邦,說他日後必貴。時至今日,也不知他貴在何處,富在哪方?隻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整日帶著兩個孩子在幾畝田園中辛苦操作。風吹日曬,霜打雨淋,流逝的歲月,使呂雉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婦。

一個夏天的上午,天氣炎熱。呂雉帶著兩個孩子在田間割草。她熱得滿身是汗,把剛割好的一堆青草抱到田邊路旁。一個老翁不知何時來到旁邊。呂雉見他滿頭汗水,須髯皆白。

“天氣真熱,敢向夫人討口水喝,不知有否?”老翁對呂雉說。呂雉見他偌大年紀,頓生憐憫之心,忙將水罐送到他的麵前。

“請老丈自用。”

老翁喝完水把碗放下,抬起頭來端詳了呂雉好一會兒,臉上顯出驚奇之色。“老夫自幼學相,小夫人臉透神光,聲含鳳音,今後必當大貴。”

這時,兩子見母與人語,也跑過來觀看。老翁看著來到跟前的一雙兒女,連稱:“貴相,也是至貴之相。”他用手撫摸著劉盈的頭,對呂雉說:“恕老夫直言,自古言:母以子貴。夫人之貴,必應在此子身上。今日有幸

得見夫人母子,多有打擾,就此告辭!\"

說完,老翁順路往西,飄然而去。

老翁已走,呂雉還在發愣,心情再難以平靜,正準備攜子歸家,恰劉邦休假回家來到這裏。呂雉便把剛才之事向劉邦說了一遍。劉邦聽說老翁剛走,就邁開大步向西追去。

老翁正走間,忽見有人追來,便停步相候。

待劉邦跑近,上下仔細地打量了一番,未等劉邦開口,老翁便說:“君相大貴,如我料不錯,田旁母子定是尊眷。”

“正是,多謝老丈美言。”

“母子所貴,皆因足下,望好自為之。”“如日後真如老丈所言,邦絕不忘今日。”“看相為人,不言酬謝,在此別過。”說完轉身就走。

史書上有這樣一段記載:“至劉邦稱帝,派人尋覓看相老翁,沒有音訊,隻得作罷。”

在人世間,相術難相信,機遇卻是真。凡在世之人,都有機遇,抓住,可能成事;失去,則一事難成。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但必須識時勢,知機遇,且為之奮鬥的人,才能成為英雄。劉邦出身布衣,行遭不齒,但他胸懷大誌,崇拜秦始皇,從本質上講,渴望由貧困變成富貴,由賤位邁入權門。時勢在哪裏,機遇又在哪裏呢?

他隻能耐心等待。閑來無事,他用竹皮編成了一種冠式,但外表頗為粗糙。劉邦手下有兩個役卒,一管亭中雜務,一管巡查緝捕。管緝捕者告訴他,薛地多冠師,能做好此冠。劉邦就叫他帶著冠式前往薛地。數日後,此卒帶著做好的新冠歸來,做得確實精致細膩,約高七寸,廣三寸,平整如板,甚合劉邦之意,被稱為劉氏冠。劉邦興漢後,下令規定:必爵登公乘者,才能戴此冠。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七月,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逼死扶蘇,立胡亥為帝,被稱為秦二世。二世繼位後亂施暴政,民苦不堪言,陳勝首先發難,隨之群雄並起,劉邦的機遇到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初,胡亥頒詔,令各郡縣遣送役徒,西至驪山,加固秦始皇墓。

詔令下到陳縣,縣令在境內貧民中征得壯役數十人,加上獄中囚犯,令泗水亭長劉邦押往驪山。

從陳縣到驪山,翻山涉水,千裏迢迢。縣守恐途中有事,令將眾徒雙手綁起,再以一繩相連。劉邦見人員已齊,辭過父母、妻子,遂率眾起程。

眾徒都是被強征而來,哪個願離故土?哪個願別妻子?隻是畏於苛政,無奈西行。一出城,人群中就怒氣衝天,行速極慢。劉邦雖為押解,但和他們的地位,又能相差多少?所以,任其所為,不加製止,沒想到一出縣境,就逃了幾個,再前行數十裏,又有幾個不見了,到了晚間停宿驛站,清晨起來清點人數,又失去了數人。劉邦孤獨一人,無力四處尋找,隻得自認晦氣,繼續西行。

這日,進入豐鄉(今江蘇豐縣)西邊的大澤。此澤方圓百裏,到處泥濘,遍地葦草。劉邦環顧四周,心想此處逃亡甚易,我當小心防範,如再失人員,我將無法交差。忽然,前麵人群又亂,有幾人乘機掙脫繩索鑽入葦叢。等劉邦趕到時,野葦茫茫,又到何處去尋?心中感到異常煩悶。又行數裏,見前邊路旁有一小亭,亭中有人賣酒,劉邦索性停住隊伍,令眾人就地休息,自己走進亭中借酒澆愁。劉邦本喜杯中物,又加之心情不暢,一杯接一杯,直喝到日頭西下,還未動身。

夜深了,堆堆溝火旁,圍睡著累乏的役徒,而劉邦無睡意,自己奉令押解眾徒,現已逃亡多人。路途險惡,趕到驪山,還不知能剩幾人?現秦律如此嚴酷,到時即使不治自己的罪,恐也難返故土。既然這樣,自己何不……劉邦驟然起身,把眾徒叫醒,使其圍在一起,向大家說道:“你們被押往驪山修墓,工苦吏暴,也不知有多少人葬於異鄉,能生還故鄉者又能有幾人?我已想過,今放你們一條生路,逃命去吧?”

眾人聽後頗吃一驚,覺得像在夢中,醒悟過來,忙給劉邦跪下道:“劉公不忍我等送死,慨然相釋,這等大恩大德,我輩沒齒不忘。隻不知公將我們釋去,又如何回去交差?”

劉邦聞言大笑,遂說:“你們逃後,我也隻好遠走高飛,難道還會回去送死?\"

眾人這才放下心來,相互解下手上的繩索,四處逃去。唯有十餘壯士,站著未動。

“你們為何不走?”劉邦問。

“劉公如此大德,我等逃走不義,我們已商定,情願跟從恩公,同生共死。”

劉邦見他們這樣說,慨然說道:“多蒙諸位不棄,天高地闊,我們必能闖出一條生路來。”

因怕天亮後官府追捕,劉邦指揮眾人覓小路而行。天上月光明亮,小徑荊草叢生,劉邦醉意朦朧,壯士魚貫而行。正走間,忽然前麵大嘩。有人跑過來說:“不好了,前麵有大蛇擋路,碗口粗細,長約數丈。我們不如按原路退回,另找別路行走……”

不待來人說完,劉邦勃然作色:“壯士行路,豈怕蛇蟲?\"

說完,拔劍在手,向前行走數十步,果見一條大蛇橫於小徑之中。蛇見人來,昂頭吐芯,兩眼如燭,盯住劉邦。劉邦見狀,一股熱血自心頭湧起,大叫一聲:“畜生也敢如此?”跨步向前,躲過蛇頭,手起劍落,將大蛇斬為兩截,然後用劍撥開死蛇,辟開

曹參道路,率眾人大步而過。又行數裏,天已將明,眾人也感力乏,劉邦遂令休息,自己覓一幹燥之地臥倒便睡,片刻就進入了夢鄉。醒時,天已大亮。

恰有一豐邑人,也夜過此路,從後邊急匆匆地趕來,一見眾人,便道:“你說怪也不怪,在距這兒數裏之遠,我遇到一位老嫗,隻見她席地痛哭,我問為何如此悲傷?她指著道旁的一條死蛇說:‘我兒本白帝子,化蛇擋道,今被赤帝子殺死。’言罷,又傷心地哭泣起來。我本欲問她為何將蛇當作兒子,誰知,老嫗轉眼不見了。豈不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