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圍攏過來問:“果有此事?”
“是我耳聞目睹,怎能有假!”劉邦坐著未動。來人也不屑與他再說,轉身離去。
劉邦聽在耳裏,喜在心上:“什麼白帝赤帝,不去管他,但這件怪事又應在我的身上,莫非我真要成事?”想到此,渾身來勁兒,站起身來,招呼眾人繼續趕路。
《周禮·天官塚宰·大宰》中說:“祀五帝。”唐賈公彥疏:“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驃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光紀。\"來人所說白帝、赤帝,就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五大天地中的二位。
據史書記載,秦襄公時,因立國西方,故作峙,以祠白帝。至秦獻公時,又作畦峙,以祠白帝。所以,白帝在這裏是暗指秦廷。
相傳赤帝為堯之後,在這裏是暗指漢朝。
劉邦斬蛇,由此引出白帝、赤帝之說,為史家借助神話、史料,附會出漢將興、秦將滅的一種輿論。
不久,劉邦帶領眾人已走出大澤,進入了人跡罕至的芒碭山中。
芒碭山(在今河南永城縣東北)分芒、碭兩山:北為芒山,南為碭山,中間相隔七八裏。兩山峰回路轉,穀深林密,野獸出沒,人煙稀少。劉邦見這裏確實是個好隱身之地,便與眾人居住下來,夜宿山洞,渴飲溪水,饑打鳥獸,環境雖苦些,卻也過得安然。
一日,呂雉攜一雙兒女找到了劉邦棲身之地。眾人都感到驚訝,如此大山深澤,一個弱女子還帶著兩個孩子,是怎樣找到這裏的呢?
劉邦也感到奇怪,忙迎上前來將妻子接進山洞。隻見妻子頭發散亂,消瘦了許多,心中不免有些酸楚之意。
“我等隱身在此,外人一概不知,夫人又如何尋到此地?”“君背父母,棄妻兒,潛身山澤,能瞞過他人,怎能瞞得過我?”劉邦感到又會有奇事發生,忙詳問緣由。
“不瞞君說,多少年來,我發現不論君在何處,上麵總有一層雲氣飄浮。我就是憑著觀察天上的雲氣,才找到這裏來。”
眾人一聽,追隨劉邦之意更堅。
劉邦聽後,欣然一笑,說:“當年秦始皇在世,常說東南有天子之氣,莫非應在了我劉邦身上?\"
話雖如此,但這畢竟是今後之事,劉邦最關心的是呂雉近來的情況。“我離家之後,你及孩子怎樣?”
呂雉見問,勾起了她滿腹苦水,未語淚先流。待講敘完畢,劉邦也不禁淚濕衣襟。
原來,劉邦走後音信皆無,縣令派人打聽,才知劉邦放走役徒,他也不知逃往何處。縣令大怒,命搜查劉邦親屬,虧太公已與劉邦分家另過,才沒有被株連,而呂雉則被抓入獄中。秦律本來嚴酷,再加呂雉手中無財,在獄中受盡淩辱。有一獄吏,見呂雉尚有姿色,起了歹意,尋機調戲。有一次,此吏欲施無理,恰被另一吏任敖碰到。
任敖,沛縣人,為獄中吏多年,平時和劉邦十分要好。這次見呂雉被捕入獄,便留心照顧,以防不測。
這天,他剛邁進獄門,就聽見了獄吏的調笑聲,呂雉的哭泣聲。頓時激起了他的俠義心腸,一腳將門踢開,掄起拳頭,徑直朝獄吏打去。此吏猝不及防,連中數拳,被打得鼻青臉腫。兩人正打得不可開交,被別吏捉住,送往縣廷。縣令升堂問案,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獄吏說任敖無端生事,徇私打人,任敖說他調戲婦女,理應當該打。當時,功曹蕭何在側,知為呂雉引起,也就有心護著劉家,遂對縣令說:“獄吏知法犯法,應該重罰;任敖出自俠義之心,行為雖魯莽,但尚可原諒。”縣令覺此斷有理,遂判獄吏竹杖四十,解職還鄉;責令任敖日後不可再犯,仍回獄守職。數日之後,蕭何又在縣令麵前為呂雉開脫,說她本為一介女流,在家不聞外事。劉邦之過,罪不在其妻,如將呂雉長期關在獄中,也不是辦法,不如寬釋,也好乘機尋找劉邦。縣令見上邊不究,便做個順水人情,放呂雉回了家,這樣呂雉才得與劉邦相見。
明李贄《史綱評要》卷四《後秦紀》中說:“呂後望氣,老嫗哭蛇,英雄欺人耳?”說“英雄欺人”,不如說史家惑人,借以抬高劉邦。
劉邦見妻子已經找來,怕回去仍遭官府迫害,索性在芒碭山中,找個安靜的處所,辟做了家居。至今山中有個皇藏峪,便是由此得名。
七月,陳勝起兵大澤鄉,不久,稱王陳縣,傳檄四方,號令天下反秦。東南各郡縣,往往殺其守令,響應陳勝。
九月,陳勝兵略四方。蘄縣距沛縣距離較近,蘄縣早為陳勝軍所占,沛令日夜擔心兵壓其城,遂找來蕭何、曹參相商。
“今陳勝兵起,天下混亂,我欲獻城降涉,特請二位前來商議。”蕭何考慮片刻,說道:“君為秦吏,欲叛秦降涉,恐城中忠秦者不服。不如征集四處逃亡之人,可得數百,借以壓眾,如此,大事可成。”
曹參聽出蕭何話中之意,接著說道:“可派人去召劉邦。邦雖犯律,但定有難言苦衷。此人素有豪氣,有膽有識,如將他赦罪召回,定感恩圖報,輔君成事。”
沛令遂聽他二人之言,但不知劉邦隱於何處,該叫何人去尋?曹參又道:“城中有一人叫樊噲,與劉邦有親。劉邦事發後,不知他逃往何處?近幾日,我見他已歸。樊噲定知劉邦藏在何地,可令他前往召喚。”
沛令聽後大喜,命人傳來樊噲。樊噲得令,即刻動身,奔往芒碭山中。
樊噲,沛縣人。生得虎背熊腰,力大無比。因家境貧寒,專靠屠狗為業,呂公見他為人忠厚,便把小女呂耍嫁與他為妻。因此,便與劉邦有了連襟之親。劉邦逃亡後,因怕株連,他也隱於芒碭山中。這次回家探聽風聲,恰被曹參碰見,於是促成了這趟差事。
樊噲進入芒碭山,找到了劉邦,說:“今沛令欲舉城投陳勝,從蕭何、曹參二兄之言,召姐夫回去相佐,以前罪狀全免,特命我持書前來召你。”說著將一封書信交給劉邦。
劉邦閱過來信,得意一笑,立即召來眾人,宣布道:“諸位,今沛令來書,說赦免前罪,叫我們回去助他起事。我們的出頭之日到了,大家準備一下,隨我回沛縣。”
這時,劉邦潛入山澤已有半年之久,陸續收納徒眾數百人。
劉邦率領眾人走至半路,忽見蕭何、曹參狼狽奔來,當即驚問緣由。二人慌忙說道:“前請沛令召公,原待公來起事。不料,樊噲走後,縣令忽生悔念,怕公來對他不利,於是下令緊閉城門,並要抓我二人問罪。虧我二人聞訊較早,越城才得以逃脫,可家眷皆陷城中。”
劉邦聽完,微微一愣,說:“二位不必驚慌,以前多蒙照顧,現暫隨我前往沛縣,我定想方設法,救出二公家眷。\"
眾人來到城下,果見城門關閉,但守城者多為百姓。劉邦心生一計,轉身對蕭何說:“公為我修一書,號召城內百姓,殺縣令,開城門,迎我入城。我就不信,城中百姓會全從縣令?\"
不久,書已修好,劉邦將書信綁在箭頭上,拈弓搭箭,大喊一聲:“請看我書,不可為了沛令,白白送死?”“嗖”的一聲,箭已射入城內。
這時,任敖恰在城上,見信射到,忙拾起展開一看,書中寫道:
天下苦秦已久,今父老兄弟,雖為沛令守城,然諸侯並起,必有一日屠城。為全沛百姓著想,不如共誅昏令,擇能者立之,以應諸侯。如此,方可城好家全,否則,妻子父母將死無葬身之地。
任敖拿著書信急找三老及諸豪傑商議。大家都認為信中所言,句句屬實,且沛令素來不得民心,於是率眾而起,衝進縣廷,殺了縣令,大開城門,將劉邦迎進城來。
劉邦進入沛城,約束部下不得擾民,召集會議,以商善後之事。眾人欲推劉邦為沛令,劉邦說:“天下方亂,諸侯並起,今若薦主不善,就會一敗塗地。我不敢自愛,恐能鮮德薄,難保全城父老兄弟。如此大事,望諸位擇更賢者立之。”
劉邦不是自謙,他雖心懷大誌,但這等事畢竟是頭一次遇到,何必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沒有退身之步呢?這又是一次機遇,他能推掉嗎?
眾人見劉邦有相讓之意,有人提出蕭何、曹參,兩人更是萬般推辭。他二人本是文吏,動筆、出謀還可,領兵征戰卻是外行。再者,二人都已成家立業,恐將來無成,株連宗族,為此,又力薦劉邦,自己相輔;劉邦仍是推辭。眾人正束手無策,一父老說:“我平生素聞劉邦奇異,日後必當大貴,且我等已問過卜筮,屬劉邦最吉。大家欲立你為主,乃人心所向,望勿再推辭!\"
劉邦見推脫不掉,隻好應允。於是,眾人共推劉邦為沛公,擇日就職。當時,劉邦已三十九歲。
吉日來臨,劉邦就沛公職。因黃帝戰於阪泉,遂定天下;蚩尤雖敗,然好五兵,所以劉邦與眾人在縣廷之上,祠黃帝,祭蚩尤,殺牲釁鼓,以求福祥。因劉邦曾小徑斬蛇,有老嫗夜哭,又引出赤帝於殺白帝子之說,故立赤旗、赤幟,張掛城中,以表順天滅秦之意。
禮儀後,眾人散去。劉邦獨坐廳中,心情難以平靜,有興奮,有愁悵,也有壓力:自己被推沛公,多年願望已有開端,但這是一條叛秦之路、一條造反之路,這條路一頭通往成功,一頭通往失敗。成功了就能身登尊位,榮華富貴;失敗了就會家破人亡,株連三族。現在已踏上了這條路,不能後退,隻能往前走,但現下事多如麻:要擴軍,要安民,要守城,還要外出攻略……他沉思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劉邦召開了第一次有文吏武將參加的會議。
“諸君,現陳王已遣四路兵馬擊秦,近聞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於會稽,故齊裔田儋也自立為齊王,數千人為聚者,更不可勝數。今暴秦天數已盡,也正是我等創業之時。為盡快聚集力量,我現授:蕭何為丞,曹參、周勃為中涓,周昌為舍人,夏侯嬰為太仆,任敖、周苛、盧綰等人以客從我。”
見眾人沒有異議,劉邦又令:
“蕭何、曹參,張榜安民,並征召沛子弟,樊噲、周勃、夏侯嬰,編練現有人馬,準備兵略胡陵(今山東金鄉縣東南)、方與(今山東金鄉縣北),其他人員,另有派遣。\"
散後,眾人各忙其事。其中,周勃、周苛、周昌又為何人?
周勃,沛縣人,以織蠶箔為業,又善吹簫,故常以此技充役喪家。他又長得身高力大,自幼嗜武,拳腳弓馬無一不通。劉邦下沛縣,他隻身往投,被授中涓。自此,在劉邦麾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劉邦稱帝後,官至太尉。
周苛、周昌,堂兄弟,也是沛縣人。秦二世初,為泗水獄卒吏。劉邦為沛公,令人擊破泗水監,二人皆投劉邦。劉邦授周昌為職誌,周苛暫以客從。楚漢戰爭中,周苛戰死滎陽。劉邦稱尊後,周昌官至趙相。
蕭何、曹參奉命後,一麵張榜安民,一麵在沛城內設征兵站多處。周鄰百姓聞劉邦起兵自立,往投者無數,在幾天時間內,便征得兵卒數千人。
樊噲、周勃,夏侯嬰,統兵操練多日,待命進兵。
秦二世二年(前208)十月,劉邦令樊噲、周勃、夏侯嬰統兵,東攻方與、胡陵。數日後,兵壓城下。二城守令,見大兵壓境,知出戰必敗,於是下令死守。樊噲等人準備攻城器械,正欲攻城,忽接劉邦之令,命三人速領軍退守豐邑。樊噲等人不知出了何事,隻得引兵返回。
原來,劉邦之母劉氏,因感風寒,突然去世。消息傳來,眾人頗感吃驚,劉邦更為悲痛。蕭何進言說:“喪期不易進兵,請召樊噲回。”劉邦也隻好如此,遂下令退兵。
半月後,劉邦葬母畢,正欲商議進兵,忽有探卒來報:陳王西進兵馬失敗,周文被困,吳廣被殺,且有一支秦軍向豐邑開來。劉邦聞報,速調集人馬,準備迎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