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為了實現對步行街的有效管理,頒布了《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綜合管理暫行規定》,黃浦區按照把步行街建成“上海市文明示範標誌區”的目標,建立了一個管理辦公室、兩支執法隊、五支環境作業隊等專職管理隊伍組成的三級管理網絡,對步行街的道路交通、治安、環境衛生、綠化養護、市容市貌等工作進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覆蓋的日常管理和綜合管理,實現了管理的製度化、規範化、長效化,確保南京路步行街環境整潔、井然有序。

積極推進規範服務、星級服務、品牌服務三大服務體係,加強營業人才的培養與商業職工的素質培訓,幫助創建“學習型企業”。在創建“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的活動中,南京路步行街已培育出市、區服務品牌50個。目前,南京路正全麵建設電子支付係統,增設多功能電子服務亭,加快信息化帶動商業現代化的進程。

為了使南京路更加浪漫而多彩,新一輪的開發建設已經啟動,世貿國際廣場、新世界商圈、一百商城的建設已經啟動,南京路正向著“國際一流商業街”的目標邁進。以“國際一流,魅力永存”為目標,南京路及周邊支馬路將繼續完善購物、旅遊、商務、展示、文化五大功能,形成“海上情懷”、“都市時尚”、“明日之約”三大主題路段,顯現時代發展的軌跡,充分體現海派特點、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形成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功能組合,向年輕化、國際化、時尚化邁進。

“服務全國,麵向世界”。上海將積極順應中國加入WTO後的有利形勢,敞開胸懷,大力開放,創造優越的發展條件,使南京路成為上海零售行業向國際開放的第一街,成為最具價值的開發寶地和投資熱土,與外來客商攜手並進,大展宏圖,分享成功與輝煌。

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新世紀的南京路正展開雙翼,昂首騰飛,她必將與時俱進,成為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燦燦星河中最耀眼的明星。

知識鏈接

小刀會:中國清代民間秘密團體。天地會支派之一。清代乾隆年間在福建創立。道光三十年(1850年),福建廈門華僑陳慶真在廈門旗杆腳五祖廟內,與王泉等10人建小刀會。小刀會繼承天地會的組織形式,歌訣、口號和腰憑(會員證)等皆與天地會相同。不久,發展到數千人。會員以小刀為標誌,故稱小刀會。主要成員為農民,城市中有手工業工人、水手、搬運工人、遊民及少數工商業主參加。19世紀50年代初發展到上海。鹹豐三年(1853)上海小刀會起義,粵籍天地會首領劉麗川稱大明國統領政教招討大元帥,閩籍小刀會首領李鹹池稱奉天承運開國元勳平胡大都督,繼承天地會反清複明的傳統口號,不久,將大明國改稱為太平天國,劉麗川上書,自稱未受職臣,表示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上海小刀會起義成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組成部分。

上海延安路

位於上海市區中部的洋涇浜延安路,在填平前是延安東路、延安中路、延安西路的統稱。它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至滬青平公路,跨黃浦、靜安、盧灣、長寧4區,全長14220米。寬14~63米,是上海市區東西向的主幹道之一。

地處黃浦區南部的延安東路。東起中山東一路與中山東二路連接處,西至金陵西路,全長2620米。東段原為英法租界的界河洋涇浜。洋涇浜是黃浦江支流,蜿蜒曲折西入周涇,即現在的延安東路外灘至西藏中路段。英、法兩租界相繼開辟後以洋涇浜為界河,兩岸形成兩條道路,浜北沿河叫洋涇浜灘路,後改名鬆江路(英租界),浜南是法租界孔子路。為方便行人往來,浜上陸續架起9座橋,大都是木質小橋。自東向西有外洋涇橋(中山東路)、二洋涇橋(四川中路)、三洋涇橋(江西中路)、三茅閣橋(河南中路)、帶鉤橋(山東中路)、鄭家木橋(福建中路)、東新橋(浙江中路)、西新橋(廣西北路)和北八仙橋(雲南中路)等。其中,東新橋、八仙橋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洋涇浜離上海縣城較近,進出方便,郊區水路到城的客貨船隻不少在老北門外三洋涇橋附近停泊,北端有設有茶館、木行等商肆的街道,清鹹豐三年(1853年)後的小刀會起義以及

太平軍和清軍的戰鬥使上海縣城和江、浙地區大批富商、顯貴和百姓為避兵禍湧入租界,租界內華人由500人劇增至2萬餘人,他們大都聚居在洋涇浜沿岸、廣東路、福州路一帶,洋涇浜兩岸商業興起。鄭家木橋至東新橋一帶商號林立,煙館、賭場、妓院集中,幫會流氓活動猖獗。浜北有英商的亞細亞火油公司、美商的泰晤士報等。浜南有法國彙理銀行、英商德豐駁運公司、法租界總巡捕房和中國最早的電政局等。三茅閣橋邊的三層樓的麗水台茶館規模僅次於南京路一洞天茶樓,日賣茶、酒500碗。洋涇浜兩側有專營外國貨的美商、輪船招商局、邵秋明字號洋雜貨、昌泰番菜館、益泰車行、同泰煤行、萬源茶鋪等數十家商號,光緒元年(1875年)鬆江路已有洋行5家、經紀人及委托代理人3家。商號逐漸向水陸交通繁忙的東新橋、八仙橋一帶發展,中外客商紛至,市麵漸趨繁榮。

西段原為北長浜。鑒於河道阻隔交通,浜水汙濁有礙衛生,1914年英法租界當局決定填浜築路,於1915年底完工,並以英王愛德華七世之名命名為愛多亞路。自填浜築路後兩側房屋先後翻建大世界遊樂場外景,八裏橋南堍正門成高樓大廈,一些大企業相繼開設進駐,如美商友邦銀行、萬國儲蓄會、中彙銀行、安樂宮飯店、大中飯店、南洋煙草公司發行所、華商證券物品交易所、中南飯店等。還吸引縣城內商戶向北轉移,中外客商紛至遝來,交通日益繁忙,從外灘到東新橋一帶成為熱鬧繁華之地。愛多亞路兩側洋行集中,1918年統計有股票商3戶;洋行20餘戶,經營進出口業務,著名的有殼件、美大、千代洋行等;銀行多家,如中法實業銀行、萬國儲蓄會等;華商行號63戶,其中山東幫批發18戶;其他行業,洋廣雜貨、煤號、車行、木器、洋布、西服、客棧、茶樓、中西菜館和洗染坊等。1917年大世界遊樂場建成後,愛多亞路、西藏路附近商業更趨繁榮。到20世紀30年代全線有商號600多戶。河南中路以東洋行、銀行、保險、交易所集中;江西路、山東路間是鋼精、搪瓷廠門市部集中地;河南中路到西藏中路間有煙草公司、五金行、大旅館、參號、西藥房、百貨、罐頭食品等商號;西藏中路以西以木行、汽車行、車行較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