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藥水弄解放後,人民政府逐漸改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1985年7月,藥水弄改造工程開工,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於1995年改建完工,建成一座座新型大廈,命名為長壽新村。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發表後,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同年7月7日,位於長壽路西康路口普陀區的第一塊土地批租,建造維多利大廈(今命名為維多利廣場),此後又有多處土地批租,建造商住大樓。1996年10月,按照全市的規劃,長壽路拓寬工程開工,拆除了大批舊裏工房,動遷居民2412戶、企事業單位205家,建造上海知音苑、陽光新苑、達安花園、西部俊國、上青佳園、秋水雲廬、光明城市公寓、音樂廣場等幾十處新型住宅大樓,徹底改變了居住環境和市容麵貌。此前,1995年,辟通了武寧南路。在長壽路西端南側,即武寧南路與萬航渡路之間,原有一條長壽支路,係1943年前築,路上開了一爿浴池浴室,便被人稱作“混堂弄”,這條路較短且窄,長189米,寬5~7米。由於建造大型居住區達安花園,該路已被湮沒。
由於居民聚集,商業繁榮,如今的長壽路、西康路口一帶逐漸形成滬西的商業中心。1926年在路口建有一座鍾塔,人稱大自鳴鍾。此後,這一帶也習稱為“大自鳴鍾”,“大自鳴鍾”遠近聞名,西區人們上街購物,都說到“大自鳴鍾”去。1929年,長壽路有商店46家,1936年增加到111家,1949年發展到414家。解放初期,建立國營、合作化商業,私營商業、個體商業也有發展。1952年增至547家。1956年後,經過行業調整,小店合並,商戶減少。1978年為113家,但營業總麵積由0.98萬平方米增加到1.36萬平方米。1990年商店又增至297家,營業麵積擴大到3.19萬平方米,並形成一大批大中型專業特色商店。由於居民大多為工薪階層,這裏自然成為一條大眾化的商業街。較大的商店有上海市第四百貨商店、恒大綢布商店、嘉羚時裝商店、長江日用雜品商店、紅花家用電器商店、同大昌文化用品商店、悅來節食品店、魁元齋清真食品店、金都酒家、聚興園酒菜館、西園點心店、白玉蘭小籠館、民康中藥店、長征藥房、西康菜場、金剛美發廳、天真照相館等。其中上海市第四百貨商店多次被評為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西康菜場、長征藥房和長江日用雜品商店,也多次分別被評為全國先進單位、市級先進單位和市模範集體;其他大多是區屬的名特商店。1996年,長壽路拓寬,拆除商業網點83家,上述商店大都已動遷他處,代之而起的是一大批大型商家,如第一百貨滬西商廈、家樂福超市、亞新生活廣場、華園新四百店,中環、世紀、富麗等商務大廈,以及餐飲娛樂業和金融、通信業,商業起了新的變化。
作為上海“三橫三縱”骨幹道路網絡中的東西向主幹道之一,長壽路自築路以來,曆經改建,路麵最寬22米,最狹僅10米,已無法承受日益增長的交通壓力。1996年10月,開始拓寬,東起天目西路,西至長壽路萬航渡路口,全線改建,於1997年12月17日竣工通車,拓寬後路幅寬42~50米。設6快2慢8個車道,路中央建有4~6米不等的中央綠化隔離帶,有機動車、非機動車隔離護欄,9個港灣式公交停車點,機動車時速40公裏。在拓寬中按照“邁向21世紀綠色商住街”的要求,進行總體構思,沿路擴建綠地麵積10萬平方米,有12座雕塑佇立街頭。隨著沿路已建成的大型商廈、居民住宅、辦公樓宇、文化娛樂場所的投入使用,長壽路以“綠、美、亮、暢、潔”的清麗形象展現在大眾麵前,尤以綠、商、住取勝,成為一條綠色商住特色街。在拓寬長壽路的同時,改建了蘇州河長壽路橋。長壽路橋建於1953年,是解放後上海建造橫跨蘇州河的第一座橋,車行道寬僅14.5米,隨著長壽路的拓寬,該橋成了東西向交通的“瓶頸”,亟須拓寬改建。改建於1998年12月15日完成,新建了南北複橋,各寬12.25米,形成三橋並列的獨特景觀,昔時交通堵塞現象得到緩解。
很久以來,在蘇州市民的休閑活動中,“白相(玩)觀前街”一直是被津津樂道的一項。
清朝光緒年間,蘇州城交通以驢馬與轎子為主,觀前街西首察院場口關帝廟前、玄妙觀東腳門內及蘭花街清風明月樓茶館對麵均有驢馬出租。遇人召雇,驢夫執鞭隨驢後一邊奔跑,一邊吆喝開道,加上驢子頸下掛鈴的叮當聲,兩肩轎子交會時轎夫“兩靠”的呼喊聲,彙成觀前街上一支獨特的交響曲。形似躺椅的“東洋車(即黃包車)”從上海傳入蘇州後,轎子和驢馬才逐漸淘汰。但黃包車進入觀前街則有限製,一是因人湧街窄之故,再是觀東醋坊橋上建有“猛將堂”,行人在下穿行,車子無法通過,因此自觀東醋坊橋至觀西北倉橋口地段禁行黃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