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葉,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踏進了太原,柳巷的店鋪紛紛倒閉,商賈大都破產,一派凋蔽蕭條的景象,直到太原解放前夕,還難以恢複往日的元氣。
新中國的誕生,使瀕臨滅頂之災的太原商業和商市柳巷得到了挽救,使古老的柳巷又煥發出勃勃生機。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老商號迅速恢複,新商店急速增加,商品之豐盛,種類之齊全,成交數額之巨大,超過了任何一個曆史時期。
知識鏈接
常遇春:1330~1369年,中國明代將領,字伯仁。安徽懷遠人。長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此後連克寧國(今屬安徽)、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陳軍。二十五年十月,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與徐達率軍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
素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之美譽的哈爾濱,是一座深受歐洲文化印染的多姿多彩的城市。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隨處可見的歐式建築,而中央大街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了。假如你漫步在中央大街,即使沒有去過巴黎、莫斯科等歐洲城市,也可以在這條街上盡情地領略歐洲城市的風情。到過哈爾濱的人,若是沒去過中央大街這條亞洲最長、最美的步行街,將會留下巨大的遺憾,就像你沒到過哈爾濱一樣。因為這條大街,幾乎濃縮了哈爾濱的所有曆史與美麗。
始建於1898年的中央大街,全長1450米、寬21.34米,當時被稱為“中國大街”。那時,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進行城市建設和修築鐵路,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盡是荒涼低窪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後來隨埠頭區的建立,這裏俄國人的鋪子也多起來,牌匾多用俄文,他們經營雜貨、修表,所以雖稱“中國大街”,但兩側歐式建築卻漸漸多起來,商業也多為外國人經營,因此這條街就像外國城市一般。
1924年5月,由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工,中國大街鋪上了方石,頓時顯得華貴起來。據有關資料介紹,一塊小小的方石,當時就值1美元,真可謂是黃金鋪成的路。馬蹄敲擊在熠熠發光的、原始的方石路麵上,發出“噠噠”的聲響,震得兩側參差聳立的歐式建築發出嗡嗡的回音。鬥子車裏通常坐的是洋人夫婦……
當時中國大街上的外國飯店、商店、藥店、旅店、酒吧、舞廳不計其數,其中道裏秋林分公司、馬迭爾旅館在整個遠東地區也是很有名氣的。在這條哈爾濱最時髦的街上,英國的呢絨、俄國的毛皮、德國的藥品、法國的香水、日本的棉布、瑞士的鍾表、美國的洋油、瓜畦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國幹鮮果品均有出售,不亞於一個國際商品博覽會。
1928年7月,中國大街正式更名為“中央大街”。現在的中央大街,已經成為哈爾濱市最繁華的商業街。被譽為“亞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最能體現“東方小巴黎”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