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街是哈爾濱的老街、名街、步行街、建築藝術街、繁華商業街,又是當年(20世紀30年代)遠東最著名的移民街、最繁華的商業街、金融街、文化街,大街兩側洋行商店、飯店旅館、舞廳影院、餐館酒巴林立。大街的建築,穹窿突起、拱券高窗,或高雅古典,或挺拔秀麗,有常見的起源於15、16世紀的文藝複興式,17世紀初的巴洛克式、18世紀的折中主義,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等建築。整條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71棟,彙集了文藝複興、巴洛克、折中主義及現代多種風格的歐式風格的保護建築13棟。這些建築大多建於20世紀20、30年代,體現了西方建築藝術的精華,一條小小的街道,囊括了西方建築史上最有影響的四大建築流派。西方建築史上幾百年形成的建築風格樣式,在中央大街隻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就建成了,街道兩側鱗次櫛比的歐式建築,五步一典,十步一觀,豐富得讓你目不暇接。

當時人們將這條大街同倫敦的攝政王大街、巴黎的愛麗舍田園大街、柏林的菩提大街相提並論。中央大街就像一條建築藝術長廊,成為國人鑒賞西方建築和了解珍貴曆史文化遺產不可替代、美輪美奐的名街。

轉眼間,哈爾濱中央大街已有100多年的曆史了,它在不經意間留下了許多往事,這其中有歡樂,也有悲傷,有文人雅士吟詠的身影,更有革命誌士的豪情壯誌。今天的中央大街,遊人如潮,他們來自世界各地。當人們走在街上棠槭樹的林蔭下,一邊踱著輕鬆的緩步觀看街道兩旁的歐式建築,一邊欣賞著街邊的雕塑,人們的臉上充滿了甜美的笑容,很愜意。“馬車與車夫”青銅雕像,老車夫沉靜的臉上刻著歲月的滄桑,他緊鎖著的眉頭好像在向人們訴說著生活的艱辛。當我們腳踏著麵包石拚排起來的馬路,望著夜影下街道兩旁風格迥異的各種建築,心中不由漾起片片美的漣漪。

極具歐陸風情的古舊建築,在夜晚燈光的映照下,漫步街頭令人感受到一份難言的浪漫。涵蓋了歐洲最具魅力的近400年文化發展史的中央大街,不論白天或者夜晚,都是哈爾濱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是國內一條罕有的建築藝術長廊。經專家考證,中央大街雖然經曆了近百年的風風雨雨,但大街上的方塊石仍能磨上一、二百年的光景。

1996年6月1日,哈爾濱市把中央大街定為禁止除兒童車以外的一切車輛過往的規範的步行街,現在的中央大街已成為了集瀏覽、休閑、購物為一體,世界聞名的一條百年老街。

知識鏈接

巴洛克:西方藝術史上的一種藝術風格。16世紀末期產生於意大利,17世紀盛行於整個歐洲,18世紀初期在德、奧等國仍有較大的影響。巴洛克風格表現在各個藝術領域,內涵也極為複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複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17世紀末葉以前最初將巴洛克運用於藝術批評,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也就是離經叛道的事物。18世紀用作貶義,一般指稱違背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準的情況。一直到19世紀中葉都是用於貶義而非藝術風格的名稱。1888年韋爾夫林發表《文藝複興運動與巴洛克》一書,對巴洛克風格作了係統論述,從此確定了巴洛克作為一種藝術風格的概念。20世紀西方學者對巴洛克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賦予它不同的意義,但當作一種藝術風格理解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