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好父母好榜樣好孩子(3 / 3)

有些父母對孩子監督太嚴,管得也太多,大事小事都隨便管。父母什麼都管,孩子當然不會再自己去操心,而且監督太嚴,也會傷害孩子的感情。

有事和孩子商量,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且要保持親情,用親情感動激勵孩子,這樣也才能保持孩子努力的自覺性,這樣孩子努力起來也有動力,父母也會感到輕鬆,從而形成良性效應。

孩子疼愛父母,也就會依戀家庭,也會有很強的家庭觀念。我的女兒上小學時,放學後就往家裏趕,上高中時學校要求住校,我們也認為住到學校學習要好一點,也方便一點,但我的女兒卻覺得離開家心裏空落落的,她軟磨硬泡硬是從教務處辦了一張走讀的出門證,然後擠四十多分鍾的公共汽車回家。上大學後,有事沒事總往家裏打電話,問問家裏的情況,說一些日常瑣事。和她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她有幾個小學時的同學在我們學校上大學,家就在校園裏,但卻住到宿舍很少回家,說回家嫌父母嘮叨。當然少回家也不是什麼壞事,但可以說明對父母的態度和觀念。

要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父母就要努力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讓孩子不僅從小就感到家的溫暖,也要讓孩子從小就感覺到家的美好,而且從小就有很強的家的概念和家庭觀念。記得那年夏天女兒還不到兩歲,我們帶她到朋友家玩,她突然指著蒼蠅說:“媽媽,我們家的蒼蠅怎麼跑到他們家來了。”這雖然很可笑,但說明這時她已經有了家庭的觀念,也開始關心家裏的事情,連一隻蒼蠅,也覺得應該是自己家的。

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有親情的孩子才是有責任心的孩子,也是懂事的孩子。親情教育不僅要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而且言傳和身教都不是一時一事就有效果,而是一種對孩子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隻有長期的影響,孩子心裏的親情才是深刻深遠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僅要有意識地多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還要以身作則,處處要做表率,要牢牢記住自己是孩子的模仿對象,要處處給孩子做表率和榜樣,隻要求孩子去做而自己不去做,孩子也是做不好的,也是不會自覺自願地去做的。比如我們教育孩子孝順,但卻常在孩子麵前為父母的贍養問題而爭吵,這樣就會在孩子的心裏留下更壞的印象,起到更壞的教育作用。

孩子的親情,是孩子思想品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孩子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孩子有了好的思想,當然就會有好的行為。

5孩子敬佩父母才會聽從父母

親情是父母和孩子的紐帶,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基礎,孩子和父母越親近,孩子就越能聽父母的話,也願意為父母付出努力。如果沒有親情,孩子不僅不會聽父母的話,而且常常會有逆反心理,常常會故意和父母對著幹。但我要著重強調的是,孩子和父母的親情,不是靠物質,也不是靠打罵,而是靠自身的人格魅力,靠平日的一言一行。

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敬佩父母,才能讓孩子聽從父母?對這個問題,我們在下麵作一些討論。

在孩子很小時,孩子對父母的愛主要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照顧,這一點應該毫無疑問。我的女兒出生後,我們就特別地喜愛,有空就想抱在懷裏逗她玩,因此長到四五歲,出門還不願意多走,還願意撒嬌讓我抱著,以至於我的同學有次不解地問我,說我褲子大腿處為什麼老是發白,我隻好笑了解釋說是抱女兒抱的,因為女兒走幾步鞋底就有土,我抱她時她的鞋底就蹭白了我的褲子。因我特別地愛女兒,女兒也就特別地和我親近,這自然而然。但僅有這些還不足以讓女兒敬佩我,因為那時她經常纏著我讓我給她講故事,也很好奇地問這問那,也許在女兒的心目中,我是什麼都知道的,我有很大的本事。我想,這也是所有孩子敬佩父母的原因。

但當孩子大一點時,孩子對父母的親近和敬佩就不完全取決於照顧,而這時孩子對父母已經有了一個自己的認識和判斷,這個認識和判斷,主要是父母是不是能和孩子保持一致,是否能讓孩子處處滿意。當然這個一致和滿意不是遷就孩子,而是不能一致和滿意時,能夠說服孩子因而保持一致和滿意,說服孩子,孩子就會更加敬佩,否則便是對抗。

問題的關鍵是具體要怎麼去做。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大人先尊重孩子,不要總以自己的意誌為意誌,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就要絕對地服從大人,從而強迫孩子做什麼,強迫孩子服從父母的意願。

我的女兒兩歲到四五歲時,吃飯特別地少,身體也特別地瘦,而且幾年體重沒增加幾斤,也特別容易感冒,那時我們真有點急,也有點怕。特別是她母親,擔心焦慮幾乎到了病態的地步,做飯前總要想孩子吃什麼問孩子吃什麼,飯還沒上桌,就開始說媽媽今天給你做了好吃的,你必須要吃多少多少,然後按她的希望把飯給女兒單獨舀到碗裏。這樣的結果是女兒看到飯就犯愁,然後就想辦法應付她母親,吃一半就開始討價還價,碗底還剩那麼多就說吃完了。實在不行,有時就故意把飯往桌子上撒。為此她母親想盡了法子,但最多的也隻能是逼迫,逼迫不成就哄勸,哄勸不成就求告,說什麼媽媽求求你了,就吃三口,三口吃完就行了。這些法子也不靈時,就專門在廚房門後立了一根竹棍,孩子吃幾口就故意不吃時,就用棍子打,而且是真的打,也打了好幾回。因此,有段時間我的女兒有點怕她媽,有次我帶她到外麵玩,幾個阿姨逗我女兒,問她爸爸媽媽誰好,女兒說爸爸好。又問媽媽怎麼不好,女兒說媽媽每天逼她吃飯。

現在這樣逼孩子吃飯的母親我見得不少,那年單位組織出去玩,剛開始吃飯,一位母親便不停地對六歲的兒子嘮叨,讓兒子吃這吃那,兒子不吃,母親便說:“聽媽媽的話,你不聽話媽媽就生氣了,媽媽真的生氣了,媽媽氣死了,你是不是媽媽生的。”她下意識的嘮叨把一桌子的人逗笑了,這讓我一下想起了當年我的女兒。我的女兒還害怕,還和她母親討價還價,但同事的兒子根本就沒聽他母親說什麼,她說她的,他玩他的。後來這位母親在兒子的屁股上拍了一把,兒子一下吼了起來,而且邊哭邊和母親吵。另一位女同事看不下去了,便出麵哄勸,兒子馬上說他媽媽最討厭,他不和媽媽一起吃,他要到另一個桌子上吃。把孩子領到另一個桌子上,孩子一下吃得很好。

上麵的例子說明,孩子並不是不餓不想吃,而是母親習慣性地管得太多,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孩子有了逆反心理,本來想吃,他也本能地逆反說不吃,進而引發爭吵,形成惡性連鎖反應。

另一種常見的現象是過多地幹預孩子,什麼事都給孩子設計好,什麼事都要按父母的想法辦。比如孩子明明說不冷,事實也不冷,父母還要硬給加一件衣服,好像冷熱的不是孩子的身體而是父母的身體。還有更瑣碎的事,孩子本來要蹦蹦跳跳地走,卻硬要孩子穩穩當當地走;孩子想找張三去玩,父母卻一定要孩子找李四去玩等等。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特別地厭煩父母,而且把父母看成是約束自己的障礙,不僅煩,還會恨。孩子如果煩父母,當然無法教育好孩子。

如果換一種方式,先尊重孩子,如果孩子說不,那我們大人就先考慮一下,如果是無關緊要怎麼做都可以,那就依著孩子;如果那樣做確實不好不可行,就要想方設法給孩子講清道理,講清危害。一般來說,沒有不聽道理和不講道理的孩子,關鍵是怎麼講,講好了,孩子不僅會聽,還會更努力地去做。

那年我和妻子帶女兒去農貿市場,看到有人賣小狗時,女兒想買一隻,說那隻小白狗特別好看,她想養一隻。我認真想後,覺得不行,主要是那時住房比較小,另一方麵也是我們沒時間去伺候小狗。我簡單說了不能買的原因,女兒一下不高興了,說誰誰家都養了,老師也說了,養小動物就是有愛心。這時我告訴她,有愛心是好事,但小狗是一條生命,小狗要活十幾年,把小狗買回去,小狗就要和我們一起生活十幾年,小狗也就是我們家的一個成員,這和買一個玩具小狗玩具布娃娃不一樣。小狗回去後,每天要吃,每天要拉屎撒尿,小狗拉了屎你嫌不嫌髒,小狗不聽話亂叫喊你嫌不嫌吵。這還不算,小狗髒了,你得給它洗澡,小狗在家裏呆悶了,你得領它去散步,爸媽都很忙,也沒時間照料小狗。另一方麵,小狗可能會攜帶病毒,有些病會傳染給人,特別是狂犬病,如果小朋友來咱家玩,不小心被狗咬一口,就有可能得狂犬病死亡,所以咱們養了狗,就必須要定期到防疫站去給狗打疫苗。我告訴女兒,養狗要做好多好多的事情,而且一直要做下去,如果有一天你不喜歡了,你又怎麼辦,你總不能把它趕出去,讓小狗成為一條流浪狗。經過這樣的解說,女兒立即說不買了,而且拉著我迅速離開。後來回老家過年,我弟弟回來時把他家的狗也帶了來,女兒便不敢輕易去抱狗,但我哥的孩子卻不怕,抱著小狗把小狗揉來揉去,狗被惹惱了,突然在孩子的手上咬了一口,這下全家都不得安心過年,大過年的卻領著孩子到處跑著找人打狂犬疫苗。有了這次經曆,過後女兒對我說:“老爸,還是你聰明沒讓我買狗,要不然咱們回來過年也得帶著狗。老爸,你是不是那時就覺得養我就很累了,再養一條狗,根本就忙不過來?”

相反的例子是,那年帶女兒外出玩,住在賓館後,賓館的院子裏有一個大魚池,裏麵有一大群金魚,有一個四五歲的小孩非要讓父母給捉一條玩,但父母都不是詳細地給孩子講道理,而是直接拒絕說不行,於是孩子便又哭又鬧又叫喊。這時那位母親竟然答應孩子說她去找賓館的經理,看能不能買一條。當時我的女兒就一臉不屑悄悄說:“這個媽怎麼也和兒子一樣不懂事。”

要讓孩子聽你佩服你,首先你要說得對做得好,更不能讓孩子討厭你。孩子如果認為你說得對,孩子慢慢就會養成尊敬你敬佩你的心理,認為你說的總是對的,然後才能按你說的去辦。

孩子再大一點有了判斷能力後,要想在孩子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和讓孩子敬佩,那就有了一定的難度,因為這時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自己的是非觀點。

有不少父母認為,自己努力工作,給孩子掙很多的錢,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孩子就會敬佩自己。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生活離不開物質,孩子長大了,最明顯的是孩子對有形物質的敬佩,當父母取得一定的成績,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者創造出較多的物質財富時,孩子一般都會對父母刮目相看。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兩個孩子在一起玩,一個孩子有很貴的玩具,而且誇耀是爸爸買的,多少多少錢,另一個孩子就會羨慕這個很貴的玩具,也會羨慕別人的爸爸,而被羨慕的孩子,就會為有一個有能力的爸爸而得意。但這種得意或者羨慕還不是敬佩,如果父母行為不檢點或者傲慢無禮,或者夫妻整天吵鬧,孩子也不會敬佩父母。有這樣一個學生,他的父親是個大老板,特別有錢,於是這個學生在學校便趾高氣揚,而且整天想的就是吃喝玩樂高人一等,有時幾天不來上課,作業也是出錢讓同學代做。考試幾門不及格後,學校隻好把家長請來,誰知這個學生和父親一見麵,父子兩個便爭吵了起來。老子罵兒子吃喝玩樂不爭氣,兒子反過來也頂撞老子,甚至說你能吃喝玩樂我怎麼就不能。從父子兩人的爭吵中,誰也看不出兒子對老子的尊敬,相反,卻能看出老子平日就荒唐,兒子也沒把老子當一回事,甚至就沒把老子當什麼正經人。所以說,要想讓孩子敬重敬佩父母,父母除了物質,還要有精神,還要在行為方麵為孩子做榜樣,而且行為的榜樣,往往要比物質更為重要。這是因為孩子雖然都有一定的物質欲望,但這時孩子羨慕的還不完全是物質的東西,這時孩子羨慕的東西應該很多,想象也很浪漫多彩,物質條件好的家庭如果對孩子教育不當,孩子會認為這一切來得都很容易,他享受也是理所當然,甚至根本就不認為物質享受就是幸福,如果孩子的父母為了掙錢忽視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就會羨慕整天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

有這樣一件事,那年暑假我們回我父母那裏,那裏是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回去後我要帶女兒去看大河套。因我們學校也在黃河邊上,女兒和我的妻子也以為黃河就那麼個樣子,但我告訴她們,大河套的黃河遠非蘭州段的黃河,這裏的黃河非常遼闊好玩,河套裏有蘆葦,河灘上有農民播種的一望無際的葵花,還有縱橫交錯的河汊河溝。去的時候弟弟一家也去了,而且去時還帶了魚網。但撒網看起來簡單,我們卻怎麼也撒不開。後來我們發現有一段河溝裏有魚,而且兩頭已經幹涸,隻剩了幾十米的一段水麵,水也隻有一兩尺深。於是我們便全部下去用手摸,幾個孩子幹脆脫光了坐在水裏用身體圍,一時間人叫魚跳特別熱鬧,但抓了幾個小時,也沒抓到多少魚。我突然想到渾水摸魚,便讓大家到河灘拔來幾抱草,捆紮成長長的草棒,然後幾個人合起來把草棒在水裏來來回回地推,很快就把一溝水推成了泥湯。這時的魚受不了了,一條條浮起來露出脊梁在泥湯中擺動著尾巴拚命遊動,於是便在泥湯中拉出一條條泥線,這樣我們一抓一個準,很快就把一溝魚抓完了。回來後弟弟的兒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時,便炫耀地說了我們去河灘抓魚玩的事,有一個很有錢的小朋友回去便和父母鬧,說人家的小朋友的父母多好多好,自己的父母怎麼怎麼不好第二天,小朋友的母親找上門來了,說兒子的爸爸到外麵推銷去了,她兒子非要讓她領著到黃河灘玩,但她沒時間,去了也不好玩,問我們再去不去,她請我們再去玩一次,去時把她的孩子也領上,所有的費用她都出。這樣我們便不好推辭,再說我們也沒別的事。但那天去後,她的兒子卻玩得不如我們的女兒開心,感覺總是放不開。我們也讓他脫掉衣服到水裏玩時,他起初不願意,後來卻哭了,而且哭得很傷心。我知道孩子為什麼哭,我也為孩子傷感,我也能夠猜到孩子在想什麼,他很可能在羨慕我們的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玩。

讓孩子敬佩父母聽父母的話,不是父母能給孩子多少物質,而是父母能給孩子多少親情,進而能和孩子進行怎麼樣的交流,最後能給孩子什麼樣的形象。比如在孩子麵前,父母總是什麼都懂,什麼事都能給孩子一個滿意的回答,如果遇到不知道的,也會努力去查書,這樣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很了不起。在平日和孩子的交流中,最忌諱的就是父母隨意亂講亂說,你可能以為反正孩子不懂,說錯了也沒關係,但要知道,一旦孩子知道你錯了,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差了。但更要注意的是父母自己的言行,平日在孩子麵前不能沒大沒小沒個正經,你在孩子麵前不當回事,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把你當回事,你的話孩子當然也不會再聽,從而失去當父母的權威。和孩子親近和權威並不矛盾,權威並不是板著麵孔,權威往往是一種感情,讓孩子愛你,敬佩你,你也就有了權威。

隻有父母在孩子麵前做出了榜樣,孩子才會敬佩父母,孩子才會聽父母的話,孩子也能跟著父母學好。比如在我們家,我們兩個一直在刻苦努力學習,這在孩子眼裏,當然是榜樣,孩子從小就知道,人活著就要努力學習,努力學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在和孩子的感情培養方麵,不少父母更注重關心孩子的吃穿,總以為讓孩子吃好穿好,孩子就會感激父母,就會敬佩父母。但事實卻並不是如此,如果不進行正確的情感教育,隻給孩子吃好穿好,甚至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說什麼父母就聽什麼,甚至是整天抱在懷裏捧在手裏,而且孩子的什麼事都要參與,都要去管,其結果往往會慣壞孩子,讓孩子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稍有不能滿足,孩子就大為不滿。這樣孩子不僅不會熱愛父母、和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甚至還會厭煩父母、憎恨父母。比如我的學生在作文中就寫他的母親有一個討厭的毛病,就是特別地愛嘮叨,特別地愛攀比,說不論他幹什麼,母親總是不滿意,然後就說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你怎麼怎麼樣,好像人家的孩子永遠比他好,而且每次考試後問完他的成績,馬上就跑去問鄰居孩子的成績,如果考得不如人家,母親就要嘮叨幾天,所以他從小特別討厭母親,雖然現在他理解了母親,但還是沒法忘記母親的過去。這就是說,孩子對父母的愛,不取決於父母付出了多少,也不取決於父母多麼關心孩子,而取決於孩子是否對父母敬佩和敬重,隻有孩子敬佩父母,把父母當成最好最有能力最知心的人,孩子才會敬佩。敬佩是愛的基礎,敬佩父母,孩子就會熱愛父母,孩子才會對父母言聽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