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最好的教育是鼓勵教育1(1 / 3)

1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和榮譽感,以及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

如果孩子沒有上進心和榮譽感,孩子就不可能聽父母的話去做什麼事,更不可能發奮努力,甚至連起碼的克製心都沒有,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們說,上進心和榮譽感,是孩子前進的動力和源泉。如何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和榮譽感,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教育,也可以叫賞識教育。

鼓勵教育就是鼓勵孩子去做,一旦做好了,就應該給予更大的鼓勵,要時刻告訴孩子,你已經做得很好,你應該是最棒最優秀的孩子。孩子的行為被鼓勵,孩子的行為被肯定,孩子就會有一種榮譽感,也有一種成就感,孩子就有了做得更好的願望,下次就會想著做得更好。這樣不斷鼓勵下去,孩子就會一直努力下去,有時即使有點不情願,但為了榮譽,為了父母的賞識,孩子也會克製住自己的不情願而努力去做。

但鼓勵不是瞎吹捧,更不是看不到孩子的不足,而是看到孩子的不足時,不是無情地打擊孩子,而是耐心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不要忘記鼓勵孩子,說你這次做得不好,下次一定能做好,而且做得最棒。這樣孩子既知道錯了,又不會失去信心,也有了改正錯誤的動力和決心。

長期的鼓勵教育,會使孩子做事時充滿信心,充滿自信,也會想辦法把事情做好,遇到困難,也不會輕易退縮,而是想辦法也要完成任務,因為孩子需要榮譽,已經獲得的榮譽心也不允許孩子輕易後退。

我一直是發自內心覺得我的女兒很優秀,所以我的鼓勵也是發自內心的。大概是我的女兒一年級的時候,女兒回來說美術老師在學校辦了繪畫班,老師讓她問家長學不學繪畫。因繪畫班是星期天上午半天,女兒星期天也沒別的事,能去學繪畫當然好。我問女兒想不想去,女兒當時十分高興地說要去。去了以後才知道是一個混合班,有的已經學習了幾年,而且別的孩子都比她大,老師是看到她的名字叫史畫,就以為她將來要學習繪畫。因為不是從最基礎教起,我的女兒一下感到很難,那些臨摹寫生女兒根本就搞不清,基本是瞎畫。聽不懂畫不上女兒當然著急,但女兒的自尊心又不允許她後退,有天回來後,女兒愁眉苦臉問我能不能教她。我雖然在師範也學過美術,但隻知道點皮毛,教她當然有困難。但我還是去書店買來繪畫初級教本,從臨摹開始教。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女兒基本能跟上班裏的同學畫了,這時女兒當然很高興,每天從繪畫班回來,進門就拿出畫的練習作品,然後問我畫得怎麼樣。我每次都認真看一番,先說畫得很好,然後再說哪裏可以改進,哪裏可以怎麼畫。然後我會把她的練習作品認認真真地貼在牆上,把那麵牆貼滿後,我再把舊的拿下來把新的貼上去。這樣的鼓勵讓我的女兒學習繪畫的積極性很高,進步也很快。後來女兒的美術老師說我的女兒是個學繪畫的材料,要我送到專業水平高的美術老師那裏去進行專業的學習。因為我不打算讓女兒將來專業學習美術,讓她去上美術班,也隻是讓她學習一點初步的美術知識,所以就沒有去。女兒停止去美術班學習後,我掛在牆上的那些女兒的美術作品我也不取下來,就那麼一直掛著,沒事時我也站在前麵欣賞一下,因為我站在我女兒的美術作品前,感覺要比欣賞那些世界名畫還要愉快。久而久之,我竟然覺得我的女兒畫得很好。有一次一位美術朋友來,我要他評價一下,他隻說很一般,也像個孩子畫的。我知道這是真心話,也是女兒繪畫的真實水準,但我還是不把這些繪畫取下來,因為在我的眼裏,女兒畫的作品,裏麵浸透了女兒的智慧和勤勞,作為父親,我心裏有一份獨特的感覺,也有一份特別的期待。我把作品掛在牆上,就是鼓勵我的女兒好好學習,就是肯定我的女兒的勞動成果,我一直這麼掛著,就是在一直鼓勵著她,其間雖然搬了幾次家,但搬到新家,我照樣把女兒的作品張貼在雪白的牆上。女兒上大學後,我挑選出幾張好一點的送到裝裱店去裝裱成鏡框,然後正正經經地掛在屋子裏,以至於不知底細的人來,還以為是哪個名家的字畫呢。

我知道許多家長也是這樣愛自己的孩子的,老話也說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但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的一些行為會讓家長產生不愉快,於是鼓勵的心情就會減弱,甚至產生恨鐵不成鋼的心理,然後不知不覺鼓勵少了,指令和責備多了,然後不知不覺放棄鼓勵教育而變成指令教育、責成教育或者挖苦諷刺教育,這樣的結果隻能使孩子破罐破摔,甚至產生和家長的對抗心理,不管家長說得對不對,孩子都要先對抗頂撞。我在電視裏就看到過一個大學教育學專家教育孩子的紀錄片,他鄙視學校教育,認為自己要比學校的那些老師高明,也認為目前學校的教育是一種很糟糕的教育,於是他按照他想象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結果孩子遠非他想象的那樣,而且孩子進人社會後到處碰壁。失望失落讓他和孩子產生了很深的矛盾,最後這位父親不得不感歎,說兒子和父親天生就是冤家,然後還寫了一本比較有名的教子書。其實這是一個更大的錯誤判斷,孩子和父親不會天生就是冤家,天生就不會有冤家,隻是教育不當,才教育成了冤家。

我對女兒的鼓勵教育一直堅持到現在,現在最讓我驕傲的,也是我的女兒。記得女兒四五個月時,突然學會了彈舌,於是我便彈舌逗她鼓勵她。以後女兒有一點進步,我都要鼓勵她,就像動物園那些馴獸師,每當動物做對了動作都要給食物鼓勵一樣,如果不鼓勵,動物就不會再去做。所以我的女兒很早就顯示出多小本事,也願意努力去做去學,這樣她很早就學著說話,七個月就能說一些單字。以後我便更主動地鼓勵教育女兒,比如吃飯時讓她數桌上的饅頭,會數了,就鼓勵表揚。再以後讓她算每人吃一個饅頭,三個人一共要吃掉幾個,還剩幾個等等,如果算出來了,就給予表揚鼓勵,增強她的信心。於是女兒有一段時間特別愛算,見什麼都要算一算,算對了我就鼓勵說我的孩子真聰明,這麼難的題都能算對。這樣她就很髙興,於是有空她就要我給她出難題,這樣我就編一些生活中的題讓她算,算對了當然是鼓勵,一時算不出來就引導她算,這樣好長一段時間,女兒總是纏著我,不是讓我給她講故事,就是讓我給她出難題。正因為這樣,女兒從小就對計算有信心,也鍛煉了她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以後的數學學習打好了基礎。女兒上學後,我覺得上學最主要的是要鼓勵孩子聽老師講課,孩子認真聽了,當然也就會了,因此,女兒初上學的時候,我總是問她今天老師講了些什麼,你認真聽了沒有。如果女兒都能回答上來,我也感到滿意,我就特別地表揚她,然後講明為什麼要注意聽講,這樣一來,我的女兒總是特別注意聽老師講課,老師提出什麼問題,她總是積極思考,然後爭先回答。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她以後學習成績好的基本保證。

孩子有了上進心,做出了好的成績,得到的鼓勵就不僅來自父母,也會得到別人的鼓勵,鼓勵的人多了,孩子就會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也會做得更好。

我的女兒從小特別愛看電視,那年中央電視台播電視劇《渴望》,(寫到這裏時我特意從網上查了一下,那年是1990年冬),那年我的女兒三歲半,她和我們一樣,當時一集不落看完了,而且看到悲傷處還流了眼淚。春節去姥姥家過年,那裏正在播《渴望》,那時電視機還少,全村也就幾台電視機,天一黑許多村民都到她姥姥家看電視,一集播完後,大家便急著問下一集的情況,於是我的女兒便代替我們回答下一集的情節,不但能把大致情節說下來,而且還說得有聲有色,引得一屋子人讚歎不已,誇讚不已,以至於許多人不相信我女兒的年齡。女兒得到誇獎,便講得更加認真,以至於當晚播完後,人們便圍著我女兒問第二天要播的內容。女兒受到這麼多人的誇讚,她的自豪感和優秀感可想而知,有這樣的優秀感和自豪感,即使她不想努力,也不可能,也不由自己。

鼓勵教育要貫穿整個日常生活,要讓孩子處處感到自己很優秀,處處感到自己是最棒的,要讓孩子有一種優秀感,也要有一種成就感。當孩子有這種感覺,孩子就會有一種上進心,就會處處爭優,處處不甘落後,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這樣孩子就能真的處處做得很好,這樣就真的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得到大家的認可,進而得到老師的鼓勵,得到大家的鼓勵,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讓孩子不斷努力去做,不斷保持優秀,不斷得到大家新的鼓勵。時間久了,無形中就會把孩子捧到一個高度,讓他自己自覺地保持這個高度,讓他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把自己當一回事,甚至自己不把自己當普通的孩子,孩子有了這樣的上進心和榮譽感,就會不用揚鞭自奮蹄。

鼓勵孩子應該是持久一貫的,也應該是能讓孩子感覺得到的。這就需要父母真心地賞識孩子,真心地鼓勵孩子。我的女兒幼兒園畢業時,幼兒園給女兒發了一個畢業證,這個畢業證又有點像紀念冊。拿著這個畢業證,女兒很高興,因裏麵有一頁要家長寫一些祝願的話,女兒便很認真很虔誠地讓我寫,當時我看著成長的女兒,心裏竟然有點激動,於是我寫了這樣的話:

“可愛的女兒你好:今天你拿到了第一個畢業證,這證明你圓滿地完成了這一階段的學習,對此爸媽是很滿意的,也是很自豪的。但這隻是一個幵始,以後你求學的路更長,還要拿到更多的畢業證書,爸媽希望你能取得更好的成績,爸媽對你充滿了更多的期待。”

有人會擔心一直鼓勵孩子,會不會把孩子捧壞,因為現在孩子的不少壞毛病,都是嬌慣出來的。其實鼓勵教育和慣壞孩子是兩回事。鼓勵教育是激勵孩子的上進心,是在總方向上鼓勵孩子向前,而不是沒有批評,更不是無原則地遷就。具體的做法是,當孩子做錯事時,必須要指出錯誤,而且講明道理,然後不忘鼓勵,不忘告訴孩子,這次沒做好,但通過這件事知道了為什麼沒做好,失敗是成功之母,知道了失敗,下次就一定能做好,而且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甚至是父母打了孩子,也要給孩子講清為什麼要挨打,然後鼓勵孩子說今天你挨打了,你一定能吸取今天的教訓,以後一定不會犯類似的錯誤,以後一定不會再挨打。這就是鼓勵教育,也就是說,鼓勵教育的大方向和總原則是鼓勵,具體的鼓勵方法還是要多樣。

2鼓勵教育不等於完全沒有懲罰

鼓勵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但鼓勵不是絕對的,不是不需要別的辦法來輔助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更需要實事求是,更需要靈活的措施,當然不能走極端,提倡鼓勵教育,就不管鼓勵起不起作用都用鼓勵,也不管效果和結果如何一味地隻用鼓勵。如果鼓勵失效,我們也可以用一兩次懲罰,如果懲罰的效果好於鼓勵,那麼我們還可以多用幾次懲罰,但懲罰的前提是不能讓孩子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懲罰是為了震懾,目的是讓孩子知錯改錯,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且牢牢記在心裏,而不是為了壓服孩子、征服孩子,或者是父母出一口胸中的怨氣,當然也不是讓孩子受皮肉之苦,讓孩子從此產生畏懼。

中華民族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有中華民族的傳統教育經驗,在如何教育子女方麵,前人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有許多教子的名言名篇,除了鼓勵和親情教育,也有棍棒出孝子的說法。隨著社會的變革和人類的進步,現在我們認為棍棒教育確實不當,實踐也證明確實有許多弊端。但實踐也證明,在教育孩子時,還不能完全放棄懲罰教育,也不能走極端一味否定嚴厲的家教。一味地放棄懲罰,確實會寵壞孩子。

前些天看電視,有一部紀實片說有一個農民,把四個兒子都培養成了很有成就的人才,春節四個兒子回老家過年,記者采訪拍攝了這一家人。問老父親教子經驗,老父親核心的一句話就是棍棒出孝子,他也很為自己嚴厲的家法而自豪。老人拿出一塊巴掌寬近一米長精心製作的木板,木板一麵寫了“家法”二字,一麵寫了朱熹的治家格言。老人說這塊木板就供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誰犯了錯誤,就要用這塊木板嚴厲地懲罰。他的四個兒子說得最多的,也是嚴厲的家教,一個兒子說有一回他考試沒考好,父親責問時他態度不好,父親一下一腳將一個凳子踏爛,然後拿起凳子腿拚命打他,幾條凳子腿都打斷了,父親還不饒他,那次他就覺得這回父親非要把他打死才罷休。至於棍棒的效果,幾個兒子都是肯定的,也是感激的,都說他們那時根本不知道好好學習要幹什麼,就是怕父親打,才好好學習,歪打正著,才有了他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