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理方麵和成年人不同我們容易看到,但心理方麵的不同往往會被忽視,而且往往容易用成年人自己的心理來理解孩子,這就往往會發生一些難以理解的事情。
大概是我四五歲的時候,無意中撿到了一塊小石頭,大概有鵪鶉蛋那麼大,晶瑩閃亮,有點像南京的雨花石。這對於一個生長在平原沒見過石頭的孩子來說,當然是一件寶物,於是就整天拿在手裏玩耍。突然有一天石頭不見了,到處找不到時,那份傷心,那份難受,好像丟了命丟了魂一樣。四五歲時的事我現在已經不記得什麼,但這件事我至今記得很清楚,就是整天哭,整天尋找,好像魔鬼附了體,也像有了精神病。這樣的情況家裏人當然無法理解,因為在父母的眼裏,也就是那麼一塊小石頭,對於見過石頭的父母來說,那塊石頭再普通不過了。一塊普通的石頭會讓人如此著迷,父母就不僅是無法理解,也自然會想到鬼神,為此父親便用棍棒皮鞭打我,最後還請了神婆又燒紙又念叨。現在看來,那就是一個孩子當時的一種特殊心理,就像成年人突然有了一個金元寶或者一幢漂亮的別墅。所以說,孩子的心理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孩子眼裏珍重的東西,成年人未必就覺得有用,孩子心裏想要的東西,成年人未必覺得有價值。如果總用成年人的心理來衡量孩子,來判斷事物,來教育孩子,就難免不犯錯誤。
我的女兒三四歲時,特別愛玩布娃娃,於是便給買來好多個。女兒玩布娃娃除了愛給布娃娃紮辮子,就是愛給布娃娃穿衣服。這樣她母親便從裁縫那裏拿來一堆碎布頭,然後和女兒的布娃娃一起放在一個塑料盆裏,玩時,女兒自己把盆端出來玩,不玩時,再放回到沙發下麵。有一天我回來女兒哭得特別地傷心,見到我就撲進了我的懷裏。我問怎麼了,女兒說媽媽不讓她脫掉布娃娃身上的衣服。我問妻子為什麼,妻子說:“新買的布娃娃,衣服是縫在布娃娃身上的,如果脫下來,就得拆破,我讓她把布片就纏裹在布娃娃的衣服上,她就是不聽。好好的東西破壞掉,不慣她這種壞毛病。”
但看著女兒哭得傷心,我覺得拆破也沒什麼,布娃娃買來本身就是讓孩子玩的,她怎麼開心,就應該讓她怎麼玩。我說了道理,然後同意女兒的意見,並且幫女兒拆掉了布娃娃身上的衣服。妻子當然不高興,過後問我不是說好了一個人管教孩子另一個不許護著孩子嗎,千嗎不遵守規定。我便說了我小時候丟掉石頭的事,然後我告訴妻子,孩子有孩子的一個內心世界,這個內心世界也許比我們的更豐富更神奇,我們不能總用成人的眼光和心理來看孩子,孩子堅持要脫掉布娃娃的衣服,也許在孩子的心裏有一個對她來說非常好的創意,就像藝術家有了一個激動人心的靈感一樣,你阻止她那樣做,也許就是在扼殺她心裏的那份美好,也許扼殺的還不止是美好,而是她心中最神聖最神往的東西。再說,女兒拆下布娃娃的衣服也不算是破壞玩具,衣服本來就是可穿可脫的,脫下來是一種正常心理而不是破壞心理,因為女兒一歲前我們就給她買了不少看圖的書,那時女兒就從不撕書,所有的書沒有一本是撕破的,這就足以證明女兒沒有破壞心理。我這樣的解釋,妻子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說不應該把孩子管得太死,在一般的事情上,應該給女兒更多的自由。
了解孩子,最主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心理最好的辦法,就是化身為孩子,把自己當成孩子,假設自己就是孩子,自己對這件事會怎麼想,怎麼做,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如果這樣想了,許多事情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我小的時候,有一次看到了一隻大鳥,可能是天鵝,因為沒見過那麼大的鳥,便覺得特別好,就一直尾隨著看,而且竟然想著把這隻鳥抓住,然後抱回家飼養。鳥不斷地往遠處飛,我也不斷地跟著追,也不知道跑了多遠,反正那次是差點找不到家跑丟。我還有一陣子又特別喜歡掏麻雀窩,聽到牆縫裏有小麻雀的叫聲,便要設法爬上去把小麻雀掏出來,然後或玩一陣扔在地上,或直接用力摔死。有時牆縫小伸不進去手,就找來鏟子把牆挖破,有時要費半天的工夫,但仍然樂此不疲。這樣的行為如果用成年人的心理來理解,當然不可思議,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動物本能的角度,你又覺得容易理解了。因為人是教育的結果,孩子小的時候,身上仍然有許多一般動物的本能,那就是好打鬥,好爬高爬低,好捕獲小動物。這些都是動物的本能,如果看到孩子走路時專在馬路牙子上走或者專往泥土地裏跑,你千萬別說孩子怪異或者調皮,這是孩子的本能,也是動物鍛煉自己強大自己的本能。
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孩子時就會有的放矢,就會因勢利導,就會循序漸進。這些都是《教育學》中羅列出來的規律,但要真正做好,還得父母費一番心思。
孩子幼小時,不僅身體幼小,思維和心理也很幼稚,而且人的一切本領和技能都是從最基礎開始,教育孩子也要從最簡單最基礎做起。比如孩子抓一個滾動的球,孩子就判斷不出球滾動的時間和速度,要麼提前去抓,要麼球滾過去了才伸手。為什麼,原因是孩子沒有經驗,更沒有抓捕運動物體的經驗,當然無法憑經驗判斷物體的運動速度,無法準確地掌握提前量。我之所以說這麼多,目的就是想說清孩子有孩子的特點,教育孩子有教育孩子的規律,違反規律的教育就是不科學的教育,按規律對孩子進行教育就是科學的教育,科學的教育往往會事半功倍。
化身為孩子,是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對孩子來說,一開始的成敗也很重要,試想,如果一開始我們就用成人的思維去教育孩子,孩子學不會就責怪孩子笨,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傷害,這樣孩子就會畏懼做這件事情,進而在孩子的心裏埋下陰影,以後不論學什麼,他都會信心不足,嚴重地說,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在教育孩子前,做父母的首先要了解孩子,要把自己當成孩子,然後這樣想:假如我是孩子時怎麼辦,假如我是孩子我能不能學會,假如我是孩子我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這樣想了,你就會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在輕鬆愉快中成長,讓孩子在輕鬆愉快中學習,讓孩子在輕鬆愉快中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當然,了解了孩子,你也就知道了有些事情孩子是做不到的,或者做起來是很困難的,這樣你就學會了放棄,然後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然後讓孩子學習一些簡單的基礎的東西,把孩子的基礎打好,讓孩子按照教育規律和成長規律健康地成長,也按照學習規律和實踐規律讓孩子愉快地學習,一步步成才。
大概是我女兒上幼兒園的第三年,女兒回來說老師說了,這學期要辦一個幼兒英語班,如果願意學,就交一百五十塊錢報名。我問女兒願意不願意學,女兒說願意。但我反複考慮,覺得沒有必要這麼做,我當時考慮的是孩子還小,有些漢語還說得不夠清晰,表達也不是很準確,再增加一門語言,過早地給孩子增加學習壓力,會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麵,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沒達到再學一門語言的要求,因為這時孩子的記憶能力還在幼年期,還需要不斷地強化才能記住一件事物,而且記得住也忘得快,很難形成成年人一樣的鞏固穩定的記憶。而且那時孩子真正學英語要到初中,中間要間隔那麼長的時間,現在累死累活學那麼一年半載,不知到初中真正學英語時,還能不能記得幾句。另一方麵,我還有另一個考慮,我覺得我們全家都說漢語,家庭和她生活的社會也隻有漢語氛圍,不如先讓女兒學好漢語,如果女兒到時有出國生活的可能,那時再讓她自己去學;如果沒有出國的可能,英語學得太多也沒用,到時和大家一樣能應付考試升學就行了。這個觀點可能和現在的全民學英語熱不太一樣,但我那時是這麼想的,現在也是這麼認為的,於是就沒讓女兒去學。當時也有人抱怨我目光短淺,不早早學英語我的女兒很可能跟不上未來的社會潮流,而且我一個辦公室的同事也常炫耀她的孩子會說英語了,而且高興地說她的兒子動不動就冒出一句英語,說有天兒子突然喊“不拿拿”,她以為兒子要什麼,半天才知道是在用英語說香蕉。聽到這些我更不以為然,孩子費九牛二虎之力學會這麼兩句似懂非懂的英語又能幹什麼。我認為中國人如果在中國生活,最實用最有用的語言應該是漢語,先讓她學好漢語並對漢語感興趣再說,什麼都學,就怕什麼都學不好,什麼都用不上。於是我仍然沒讓孩子去學英語,而是用心給孩子講她喜歡的故事,讓她看她愛看的電視,然後教孩子一些兒歌或古詩。後來證明,學了一年英語的孩子又過了一年後,就基本忘了。雖然後來到了小學三年級就開設了英語,但我女兒的英語一開始就不比他們差,很快就比他們的好,而且考大學英語成績也很好,進入大學英語也不錯,保研時還保了對英語要求較髙的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專業。我說這些的意思是,孩子接受事物的能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習也必須要由淺入深,而且認識高一級的事物必須要先認識低一級的事物,不要不考慮孩子的認識規律和教育規律盲目教育孩子。具體地說就是不要不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和應用能力,不要不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要不切實際地讓孩子見什麼學什麼,因為這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誰都想讓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學會,什麼都懂,可事實卻是不可能的。我的女兒也學了鋼琴,是很喜歡她的一個音樂老師教的,但音樂老師要她去考級時,她卻不想去考,也沒興趣去考。我們也覺得意義不大,也不準備讓她長大從事這項工作,我們的目的隻是讓她識樂譜和懂得一些樂理知識,於是就拒絕了去考級。我的女兒也學過繪畫,同樣是他們的美術老師教的,地點就在學校,很方便,於是每個星期天都讓她去學,而且我們把她畫的畫還掛在牆上,有兩幅我們認為好的還裱糊出來裝了畫框,至今仍然掛在我們屋裏。但這些我們隻是讓女兒當做業餘愛好,讓孩子學到一些基礎的繪畫知識就行了,並沒有給孩子增加多大的負擔。
總之,我教育孩子的理念是要孩子在輕鬆愉快中學習,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孩子就會產生厭煩心理,如果學習任務超出孩子的能力,孩子就會本能地害怕。理解了孩子這樣的心理,我們才算真正了解了孩子,了解了人的基本特性,否則就會事與願違。比如有的孩子整天在學習,但成績並不理想,原因就是孩子的學習並不是輕鬆愉快的,有時是不情願的,孩子坐在那裏看起來在學習,實際是在磨洋工,有時坐在那裏半天不動在想別的,結果是浪費了時間,沒取得效果。根據我的觀察,越是學習出色的孩子,學習越是輕鬆的,也是自願的,甚至把學習也當成了一種娛樂,就像孩子喜歡的其他娛樂活動一樣。我的女兒考高中進人奧數班後,班裏成績最好的那幾個學生,有的足球踢得很好,每天都有時間去踢足球;有的電腦玩得很精,還在專業的電腦報紙上發表了文章,他們都感到學習很輕鬆,用他們的話說,學習就和玩一樣。
我在這裏再著重強調一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了解孩子,懂得孩子。了解孩子的辦法就是要化身為孩子,遇事時首先要把自己假設成孩子,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想什麼,我會怎麼做,我能怎麼做等等,千萬不要以大人的心理去理解孩子,去教育孩子,也不要把大人的意誌強加給孩子。父母理解了孩子,孩子也才能理解父母,互相理解了,孩子的教育也就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