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工作,感覺學生最缺少的知識,就是社會知識,二十幾歲的人了,感覺還像個孩子,社會上的許多事情都一問三不知。那天上課我調查了一下,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說上大學以前家長不讓看電視,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學生說上大學前很少看電視。原因是看電視浪費時間。其實,電視是一種讓你在輕鬆愉快中獲得知識的好東西,你躺在沙發上,休息喝茶時,便能獲得各種知識,不讓孩子看電視,就是剝奪了孩子了解社會的權利。
我還要說的是,讓孩子看電視,也要適度,一是電視看久了,會影響孩子的視力。二是孩子畢竟要以學習課本知識為主,否則也很難應對升學考試。但適度有時讓父母很難把握,而且現在許多父母都抱怨電視,抱怨網絡,說現在的這些東西,許多都能讓孩子成癮成災。其實我們仔細分析,能讓孩子成癮成災的並不是電視和網絡,因為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它們都沒有鴉片的功能,鴉片能讓人形成生理依賴,電視和網絡,永遠也不可能讓人形成生理依賴,能形成的,隻是心理依賴,也就是心理問題,和身體的生琿無關。那麼心理問題,當然隻能按心理疾病來治,找到了心理疾病的根源,也就找到了藥方。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迷戀電視成癮,大體是由下列幾個原因造成:
(1)把電視當成了玩伴。因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太大,而玩耍時間太少,甚至不少孩子被完全圍困在高樓裏,玩耍的天性被完全剝奪,更無法和大自然親密接觸,而電視卻能讓孩子達到玩耍和接觸大自然的目的,所以孩子才會迷戀。孩子愛看動畫片或者動物世界,就是孩子天性的釋放和回歸。有關實驗表明,關在籠子裏的大猩猩也喜歡看電視,當看到森林流水等大自然的景象時,便會高興得又叫又跳。
(2)逃避學習壓力。學習壓力太大,孩子對學習書本知識沒有興趣或者厭煩,為了擺脫煩惱,也會選擇電視這種不用動腦輕鬆愉快的娛樂方式,因為獲得輕鬆快樂,也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說文明社會前的人是普通的動物,那麼人的文明教育,就是要去掉人身上的那些動物性的東西,從而向文明人方向轉化。去掉動物性的東西,許多情況下就是去掉人身上的天性,比如去掉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地玩耍,去掉不受約束地放縱,去掉盡可能獲得最好的享受等等。孩子喜歡看電視,就是逃避學習的壓力,恢複孩子的天性。
(3)家長的過度反應。許多家長就怕孩子看電視,當孩子看電視時,總是不斷地催促孩子離開,這樣就會在家長的心裏形成一個時間的錯誤,孩子看半小時電視,家長卻感覺就像看了一夜,於是就說孩子有了電視癮,從而在家長的心裏形成一種心病,孩子一看電視,家長就急,家長就煩惱,時間久了,就會和孩子形成對立,孩子也會有逆反心理,非要看電視不可。
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出,看電視娛樂也屬於孩子的天性,剝奪天性的東西是困難的,完全剝奪就更加困難,而且完全剝奪也是不應該的,也是違反教育規律的,我們適當地讓孩子看看電視,也是給孩子一點天性,滿足孩子的一點天然需求。至於成癮,關鍵在於教育和引導,我們能夠教育孩子脫離野性走向文明,我們當然也能教育孩子看電視不會成癮。
電視就是一個濃縮了的小社會,電視就是一個社會大舞台,看電視裏上演的節目,就是在觀看整個世界的活動,觀看整個社會的發展。通過看電視,可以讓孩子到達身體不能到達的地方,可以讓孩子體驗到無法親身體驗的東西,當然也可以學到許多社會知識。讓孩子常看看電視,就是給孩子長了千裏眼順風耳。所以,常看電視的孩子,社會知識當然豐富,適應社會的能力當然也強。
3閱讀的方法
閱讀的興趣是閱讀的動力,有興趣,才能讀得下去,才能理解其意,才能邊閱讀邊思考一些問題。如果沒興趣,如果把閱讀當成父母布置的任務,這樣即使孩子認真讀了,即使是背會了,那也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不理解,不思考,閱讀就沒有什麼效果。
我的女兒能夠自己閱讀書籍的時候,我也試圖讓女兒背誦一些經典的詩文,但我要求她背誦一首詩時,她背誦了兩遍就沒興趣了,然後她問我:“爸爸為什麼要背誦呀,我已經看過了,我還想看別的書。”這讓我一下覺得不能馬上回答。背誦確實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一種讀書方法,但什麼事情都有利有弊,因為背誦是要花時間的。但我更擔心的是孩子的閱讀興趣。女兒沒興趣背,如果硬讓她這樣去做,勢必會影響女兒的閱讀興趣,時間長了,她就會把閱讀當成一種任務,父母不督促,父母不指導,孩子就不會去自己閱讀。如果孩子把閱讀當成了任務,那麼孩子就會失去原有的閱讀興趣,也會失去閱讀的主動性,這樣事情就會更加麻煩。另一方麵,隻有閱讀產生興趣時,閱讀才能全神貫注,閱讀時才能被書中的情景牢牢地吸引,才能被書中的描述感動,才能產生共鳴,才能情不自禁地思考一些問題,閱讀也才會有效果。相反,如果孩子被動閱讀,在不理解情況下閱讀,在不情願情況下閱讀,閱讀的效果就無從談起。閱讀沒有效果,那就不如不讀。出於這樣的考慮,我便不再要求女兒背什麼,她喜歡什麼,就讓她去閱讀什麼。
經典的作品畢竟是實踐證明了的文化精華,不指導,我也怕女兒閱讀不到點子上,浪費了時間,卻閱讀了一些亂七八糟不著邊際的東西。出於這樣的擔心,我便思考我的閱讀曆程。父親被打成右派舉家逃往內蒙古時,別說書,連被子都隻帶了兩床。記得我第一次看書好像是連環畫小人書《海娃放羊》,但記憶最深刻的卻是一本破得沒頭沒尾、隻有中間一部分的不知名的書。這本書是姐姐出嫁後從婆家拿回來的,我閱讀時一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上麵描寫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另一個世界,神秘得如同進人了一個萬花筒一樣的迷宮。因為那時沒有電視,孩子的見識很少,比如我沒見過山,書裏描寫說解放軍的一些戰士被圍在了一個山溝裏,眼看走投無路時,突然發現了一個山洞,進入山洞如何如何凶險,但終於鑽出了山洞到達了另一個地方。那時我就覺得山特別地神奇,幾天都在想這個神奇的山神奇的洞。這以後,我便知道書裏有另一個世界,而且這個世界讓我一下著迷得有點瘋狂,於是整天幻想著從哪裏能得到一本書。於是便想各種辦法找書讀書。但那時能找到的書,不管是什麼書,我都愛讀,家裏僅有的四卷本毛主席著作,我都讀了好幾篇,特別是三大戰役的注釋,不知讀了多少遍,幾乎達到能背誦的程度。那時的讀書完全是愛好,沒有半點功利目的,而且讀什麼書也由不得你,能讀到什麼就讀什麼。後來讀師範學校時,才知道有一些書是經典,也開始有意找經典書讀。但第一次讀《紅褸夢》,我卻怎麼也沒有興趣。那時可讀的書已經很多,每天不停地讀都讀不完,所以《紅樓夢》我隻粗粗地瀏覽了一下便放棄了。再後來閱讀得多了,不讀《紅褸夢》總有點不甘心,而且還有點自卑感,也覺得是不是我的欣賞水平太低。當我試著再拿起《紅褸夢》讀,竟然一下就喜歡上了,感覺裏麵的人物和場景,寫得是那麼地好。可見閱讀也有個提高的問題。這樣的回憶,讓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公認的經典作品,當然是絕大多數人喜歡的作品,大家都喜歡,才會成為公認的經典。既然大家都喜歡,我當然也會喜歡,即使一時不喜歡,那也是閱讀欣賞水平還沒達到,當閱讀到一定的程度時,欣賞水平就自然會提高,也就自然會喜歡上經典。既然經典的東西遲早會喜歡,我們又何必在孩子還不喜歡的時候硬要讓孩子讀呢?
事實也證明確實是這樣的,我沒指導和要求女兒去看經典,但到上高中時,女兒已經把《紅樓夢》看了三遍,而且還記住了裏麵的一些她認為精彩的句子,有次不知說起了什麼,她竟然背了一大段〈〈紅樓夢》裏的對話。不僅如此,她雖然沒像有些孩子那樣背誦那麼多的唐詩宋詞,但她卻有個筆記本,上麵記錄了不少在閱讀時她認為的名言名句。這我覺得也是對的,因為所謂的經典,當你感覺不到是經典時,那就對你沒用;當你感覺到很經典時,即使大家說不是經典,但對你也是有用的。這樣說來,我們就沒有必要去刻意追求經典,也沒有必要刻意費時費事去背誦經典。其實經典就在你的心中,你喜愛的,對你來說就是經典,當欣賞水平提高時,你認為的經典,也會成為公認的經典。那些孩子根本不認為是經典的東西,父母卻為了附庸風雅而硬讓孩子背誦,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