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讓孩子背誦的經典,往往是大家都知道的東西,而且往往是上學前背誦了,上學後還要背誦。我在這裏要說的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識,往往是再不能夠應用的知識,比如吃飽不餓,這是大家共同的知識,你就沒必要再說。再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樣的詩句,如果你原意原話引用到你的文章中,就不是聰明的辦法。
背誦多了可能還有一個負麵作用,那就是大量背誦別人的東西,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創造性,也會影響到自己的想象力,往往是一說話一寫文章,就自然想到了腦子裏別人的話,說出來寫出來的都是別人的東西,也限製了人的想象力。我們都說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文章貴在新鮮,如果背誦的東西太多,你的文章或者思想就難免沒有別人的痕跡,這也是創作的一大敵人。我們在寫文章時,如果老想著別人是怎麼寫,別人是怎麼說,注定寫不出好文章,注定沒有自己的真實感受,也注定沒法寫出新穎的文章。如果我們記不清是誰說的,也記不清是怎麼說的,但此時此刻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需要類似的表達,那麼我們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那就是自己創作的話,不管和原話有沒有出入,出人有多大,都是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是自己的文章。
但我說的並不是一點都不需要背誦,我隻是說不要在孩子不情願的情況下逼迫孩子背誦。如果孩子有興趣,為了鍛煉孩子的記憶和思維,讓孩子背誦一點東西也是應該的,但不一定非要是唐詩宋詞,背誦點上口易懂的兒歌和兒童詩歌也不錯。但要多說一句的是,有些父母把孩子會背一些詩詞當成孩子很大的本事和學問,於是見人就要孩子背誦炫耀,搞得孩子像馬戲團的動物表演,這是萬萬要不得的。
讀書的方法,主要是精讀和泛讀,也就是細讀和粗讀,或者叫深閱讀和淺閱讀。對於經典作品或者是自認為重要的作品,就要細讀。細讀並不完全是說讀得仔細讀得慢,或者是連讀多少遍,而是要領會其思想內容,體會其藝術魅力。體會深刻了,意思領會了,藝術審美充分感覺到了,就是精讀了。而對於泛讀,就是一般的閱讀或者快速瀏覽,讀懂了,了解清楚了,也就可以了。但精讀和泛讀,並沒有截然的界線,有些書這一段有興趣,便讀得細一些,那一段沒興趣,就會讀得粗一些,也就是說,精讀泛讀,隻是說讀書可以用這兩種方法去讀,並不是要人為地分出怎麼讀才是精讀,怎麼讀才是泛讀。
麵對浩如煙海的書籍,為了獲取更多的知識,這就不得不提高讀書的速度和理解的能力。讀書的速度和理解能力當然取決於閱讀的多少,書讀得多了,閱讀的速度自然就快了,理解能力自然也強了,這就是熟能生巧。比如我們學漢語的人讀漢字,像“中國人民銀行”這樣一串字,我們掃一眼就認出來了,但如果沒學過漢字,別說一眼認一串字,認一個字也得數半天的筆畫。就像沒學過蒙文,別說一下認一串字,一個字你也覺得有那麼多的彎彎曲曲,半天也認不清一個字。閱讀也一樣,閱讀得多了,一句話差不多就是一個整體,掃一眼就知道了。比如電視上表演的記憶數字比賽,一長串數字出來,一般人念都沒念完,表演的人已經記住了。其實表演的人也沒有念完,他是一種整體認讀,就像我們認“中國人民銀行”一樣,我們並不知道它有多少筆畫怎麼寫,我們一看整體形象,就讀出來了。
我女兒讀書多,閱讀的速度就很快,在讀有些文學作品時,你看到她在不斷地翻書,好像沒怎麼看,但如果你問她,主要的內容她都知道了。原因就是她幾乎是一段一段地看,一段看開頭中間後麵,連掃視帶推測,這段的意思就知道了,一本書別人要看一兩天,她幾個小時就看完了。用她的話說,看的書多了,一本書有意思或者新鮮的知識,也就那麼一點,掃視到有意思的地方就讀得慢點,沒意思的地方瀏覽一遍知道大意也就行了。
有些孩子一開始就沒有讀書的興趣,如果孩子沒讀書的興趣,辦法就是想法引導。引導的辦法一是給孩子講一些能引起他重視的有關背景材料,比如父母如果下過鄉,那就要給孩子講一些當年下鄉時的艱苦生活,而且保證故事生動有趣能讓孩子動感情。比如幹活很累,回來要大家輪流做飯,有天某某做了飯另一個說了不好吃,便打起來了,然後某某把飯倒進了豬圈,大家餓了一天的肚子等。孩子對父母的事當然會關心,這時你就可以告訴孩子,有一本專門寫知青生活的書,寫得很好,可以全麵了解到那時的生活。這樣孩子就會懷著了解的目的去讀,隻要孩子用心去讀,書中豐富的內容總有吸引人的地方,隻要堅持一段時間,慢慢就會培養出孩子的閱讀興趣。就像一個人本來對養花沒興趣,但偶爾的一盆花讓他養一陣子,他就會體會到養花的樂趣,即使體會不到樂趣,活幹習慣了,也會習慣性地去幹。
記得帶了女兒陪幾位外地的文友去遊本市的白塔山,山上有一個幹雜活的老漢得知幾位是作家時,便說他也喜歡看書,特別喜歡柳青的《創業史》,這樣一位衣衫襤褸幹苦活兒的老者喜歡讀書,我們自然要關注攀談,女兒也感到新鮮。回來後,女兒便問我柳青的《創業史》寫了什麼,為什麼老漢那麼喜歡。我告訴她,解放後,地主富農的田地房產被貧苦農民分了,田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祖祖輩輩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積累好多年,也許才能買得上一畝地,但祖輩積累下來的土地,一夜就被分光了,不但不給一分錢,地被分了還要挨鬥挨打。而對貧苦農民來說,因為自己沒有土地,隻能祖祖輩輩給人家幹活兒,幹一輩子,隻能糊住一張嘴,如果想買一畝地,那就得幾輩子的努力。但解放了,一下就分到了幾輩子想都不敢想的土地,他們當然要歡欣鼓舞。但土地分到手幾年後,先是互助組,後又搞合作化,就是把分到手的土地農具合到一起,也不管誰多誰少,就那麼糊裏糊塗合在一起,這樣當然就又有了激烈的矛盾。因為農民分到田後,有的人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有錢就買農具牲口,已經有了不少的家產;有的人卻好吃懶做,把分到手的東西也差不多吃光了。再合到一起,自然又不公平,也有很尖銳的矛盾,那麼怎麼才能合在一起,又是一件更不容易的事情。我告訴她,《創業史》,就是寫農業合作化的,就是寫這段曆史的。女兒聽了更加感興趣,要我第二天就給她找一本看。但第二天在圖書館沒借到,女兒回來聽說沒借到,急得沒著沒落的,要我明天一定要想辦法借到,第二天我跑了許多地方才給她借到了這本書。
孩子的閱讀興趣除了引導,還需要有孩子感興趣的書。我後來知道,讓我產生濃厚閱讀興趣的那本書叫《破曉記》。是什麼書吸引我女兒的閱讀興趣,現在已經說不清,但那時家裏的書多,她可以隨便看,總有書能夠吸引她。但有的人家裏書少,適合孩子讀的書就更少,孩子沒興趣讀書,也是書少造成的。比如雖然父母給孩子買了幾本書,但孩子不愛讀,就認為孩子不愛讀書,然後隨便就放棄了。其實買幾本書根本不可能知道孩子究竟愛不愛讀書,如果能讓孩子在大量的書中選擇,總有一種書會吸引孩子。為什麼,如果我們從動物的本能來看,任何動物,學習都是它的本能。比如肉食動物出生後會跑時,它就要學習打鬥捕獲的本領,否則它將會被餓死。而食草動物出生後站立起來時,它就要學習奔跑,否則它將會被肉食動物吃掉。正是這種生存的需要,動物便有了學習的本能。這就說明,孩子學習的本能是天生就存在的,隻是我們引導得是否合理,開發得是否正確而已。
還有個問題也要說幾句,就是究竟該讀哪些書。前麵說過,對少年兒童來說,讓他們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就可以了,但到了初中高中階段,就要有目的地讀書了,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不完全是孩子了,因升學和將來發展方向的需要,就要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書來讀,這時即使對有些書沒興趣,也得強迫自己讀一點,強迫自己對書產生興趣。這時對書的選擇,除了你發展方向需要的書外,還要閱讀一些經典著作,以此來提高你的閱讀水平和欣賞水平,也以此來提高你的審美水平。
4如果孩子有了網癮,最好的辦法是轉移孩子的興趣
在今天,網絡已經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它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對於中小學生來說,網絡給孩子帶來的,就未必是方便,甚至未必是好事。如果問為什麼,原因很簡單,網絡和電視、書籍不同,電視節目和書籍都一樣,是經過眾多編輯選擇編輯出來的,裏麵的內容都是人們需要而且無害的,而且無論是電視節目還是公開出版的書籍,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教育人培養人。但網上的東西就不一樣,因為網站眾多,上麵什麼東西都有,內容太多太複雜,對孩子來說,許多東西都是不適合孩子的,孩子看了往往有不良影響或者誤導孩子。另一方麵,網上的東西太多太複雜,所以也太浪費孩子的時間,往往是孩子在上麵呆半天,結果是什麼都沒學到,甚至什麼都沒看到,就是亂操作了。也正因為網絡上的東西太多太複雜,就像一個魔術世界,對孩子的吸引力也太大,孩子一上網,往往是無法控製自己和把握時間,甚至能忘記吃飯睡覺。更重要的是網絡是孩子自己操作的,有很強的互動性,能夠滿足孩子的控製欲和參與感,這樣就迎合了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因此孩子上網就容易上癮,成癮後當然就更嚴重地影響正常的學習,所以說,網癮也成了青少年的一種流行病,也讓不少父母操碎了心,而且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嚴重地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這就是說,網絡成癮和電視成癮不同,網絡成癮除了有電視成癮的那些特點外,還多了控製快感和攻擊欲望,其實網絡之所以成癮,就是能滿足青少年的控製欲和攻擊欲。比如,在現實中,你可能無法駕駛戰機,也無法發射炮彈,但在網絡上就能辦到。在現實中人和人搏鬥就要受傷,法律也不允許,在網絡中就可以這樣,而且隻讓對方受傷,自己卻毫發無損,就像那些武藝最高強的俠客,而且還可以隨意將人打死。這就滿足了人性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野性。前麵說過,人的本性是具有攻擊性的,史前人類和普通動物一樣,不但要捕獲食物,還要攻擊對方占領地盤和異性,而且男人比女人的攻擊性更強,也就是說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網絡成癮。但隨著遊戲軟件的發展,也有了更多的適合女孩子的遊戲,比如種菜哺育過日子等,這些又更適合女性,這些也都是女性的原始本性,因此,女孩也容易網絡成癮。麵對這樣的局麵,戒除網癮就有一定的困難,因為網絡之所以讓人成癮,就是滿足和恢複了人最原始的野性,這些野性當然和現代文明相悖,人的文明,恰恰就是要剔除這些野性,所以,網絡成癮也是件很麻煩的事情,也是要必須戒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