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成長教育1(2 / 3)

2讓孩子懂得,要勤奮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從總體上看,勤奮努力的程度和獲得回報的多少是成正比的,雖然成功有時需要機遇,但機遇也是給那些勤奮努力的人準備的。也就是說,隻有你努力後達到要求了,努力到了成功的前沿了,這時遇到機遇,你才能成功。如果你離成功的要求還很遠,甚至你根本沒去想沒去做,那麼有多少機遇也會從你的頭頂飄過。古人說得很實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時耕耘了可能沒有收獲,但如果不耕耘,就絕對沒有收獲,所以,即使我們為了這一分可能的收獲,也要拚命地去耕耘。有了這樣積極的人生態度,才有可能獲得成功,生活也才可能過得精彩。

勤奮努力,打好基礎,是成功的前提,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得,但遇到具體事情,有時難免不受到誘惑,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

我在中文係教書,總感覺許多學生有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比如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這個專業本來需要學生大量地讀書,踏踏實實地寫作,但卻有許多學生不這樣踏踏實實地去做,不少學生甚至根本不去閱讀文學作品,連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都沒看過,更不去認真地學習寫作。他們熱衷的卻是那些教人如何成才的書籍,比如學習竅門啦、成功秘訣啦、賺錢寶典啦、升職紀實啦、人生的智慧啦等等。當然這些書不是不能讀,而是他們把一個簡單的道理搞錯了,甚至是本末倒置。他們誤以為有了秘訣有了寶典,就有了一條成功的捷徑,就可以沒有知識沒有基礎隻靠秘訣就能一步到位一鳴驚人。有天我上課時,一位學生趴在桌子上睡覺,旁邊放著一本《孔子的智慧》,我問他孔子的智慧是從哪裏來的,他想半天也回答不上來。我問他是不是天生的。他搖頭表示否定。於是我說,既然不是天生的,那就是學習思考得來的,學習當然包括書本學習和社會實踐學習,如果你想擁有孔子的智慧,你就必須要先有孔子的知識,你不廣泛地讀書不深人地思考,即使你把孔子的智慧全部背會,你仍然不會有一點智慧,說不定還會變得更加愚笨。

上麵說的現象就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現象,也是在社會環境影響下的一種浮躁表現,而且這種現象絕不是個別,如果你走進課堂,如果你走進書店,你就會發現,看什麼竅門呀秘訣呀的人不在少數,什麼成功呀升職呀發財呀一類的書更是大行其道。在學生中,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很嚴重,具體表現便是熱衷於考證,比如鋼琴幾級證、小提琴幾級證、英語幾級證、計算機等級證、普通話水平證、汽車駕駛證等等,好像有了這些證書,自己就有了學問;好像學問不是在大腦裏,而是在證書中;也好像能力不是靠工作實踐來證明,而是要靠證書來證明。而我們不少的家長,也把孩子有沒有證書當成學沒學到本領的尺度,讓孩子學幾天樂器,就領著孩子四處考級,而進人大學沒一年,就催著讓孩子過四六級。我參加工作以後,一直在教育部門,給人的感覺是許多學生學習,就是為了考試。這讓人感到痛心,也感到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甚至是家長的教育都有問題,好像我們的學習不是為了學本領,而隻是為了考試,甚至有的學生把考試當成了學習的目的。比如我教當代文學作品選讀這門課時,發現大量的學生不讀作品,而且連課本選編的作品都不讀,而是等待老師把作品的藝術特色思想內容寫到黑板上,然後抄寫下來背誦會等待考試。這樣的做法確實讓人啼笑皆非,你不讀作品,背會那些藝術特色又有何用。但我這樣問學生時,學生告訴我,背會了就能考高分,如果隻讀作品不背會特色,考試就肯定考不及格。學生的話我不得不思考,事實也確實是這樣,有些考試成績很好的學生,當你在課堂上要和他討論問題時,他就什麼都說不上來,也就是說,這樣的學生隻能迨付考試,到了工作崗位,就會因知識少而感到工作吃力,更別說創新了。這種急功近利,在某種程度上是毀了孩子,也毀了教育。這樣做的結果,是讓孩子以為有了證書就有了學問,於是拿上證書,就萬事大吉,就洋洋得意,然後就靠這些證書四處找理想的工作,如果碰了壁,便抱怨不尊重人才。正因為這樣,目前社會上才文憑泛濫,有文憑沒水平的人才比比皆是。但我要說的是,濫竽充數終究是靠不住的,將來的社會,必將是一個重能力的社會,文憑泛濫了,那麼社會也就不會隻認文憑,那時,才有可能明顯地顯示出學習不是為了文憑,而是為了學到本領。所以,教孩子踏踏實實打好基礎,紮紮實實學到本領,應該是我們父母培養孩子的基本原則,浮躁、跟風、濫考文憑,都應該引起我們家長的注意。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告訴孩子,隻有努力學習打好基礎,才能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悟出技巧,自己悟出的技巧,那才算真正的技巧,別人教的,即使是真的技巧,但當你的基礎達不到要求時,對你來說就不是技巧。比如木匠師傅教你做木工的技巧,如果你從來沒學過木工,甚至沒摸過木匠工具,所有的技巧對你來說就是零。因此,父母要讓孩子懂得,隻有打好基礎,隻有能力達到了獲得成功的要求,才能獲得成功。

教孩子勤奮,父母首先要勤奮。我因為工作環境和生活的壓力,一直處在努力奮鬥和苦苦的掙紮之中,工作、學習、寫作、教育孩子,讓我的生活一直處在一個忙碌而充實的狀態,而妻子也是個閑不住的人。孩子出生前,我就每天早上早早起來跑步,晚上也睡得較晚。女兒出生後,更感覺有了動力和責任,早上起來跑步到奶牛場打回牛奶,然後給坐月子的妻子熬稀飯給孩子洗尿布,之後上班,中午回來做飯,晚上,我的學習寫作才正式開始。總之,孩子睜開眼,看到的就是父母忙碌的身影,這些對孩子的影響,當然不能小視。在以後的教育中,勤奮努力也是我教育孩子的一個主題。記得還是女兒很小的時候,有次女兒問我每天寫東西,寫了幹什麼呀。我告訴女兒,爸爸在努力學習。女兒問為什麼要學習。這時我給她講了許多,告訴她學習就是學本領,就是學技術,有了本領,有了技術,將來才能更好地工作。工作好了,別人才不會批評,才能掙到錢,掙好多的錢,才能買好多的東西,才能有大房子住,才能給你買好東西,才能給爺爺奶奶寄錢,才能讓所有的親人都高興。女兒聽了,當時睜著大眼睛一直看著我,什麼也沒再問。我雖然不知道她究竟想什麼,但這樣的話肯定對她觸動很大,她也許想到了自己長大了也要努力學習,也要好好工作,也要掙好多的錢,也要讓所有的親人滿意。如果孩子這樣想了,孩子就會這樣去做。

勤奮努力,就是教育孩子腳踏實地一心一意去學習,不要讓孩子有任何投機取巧的心理,要讓孩子明白,投機取巧即使取得了好成績,那也是短暫的。有一次我女兒的老師要求學生每個生字寫十遍,女兒在寫作業時,便抱怨太多,說有些字已經會寫了,還寫這麼多遍,然後問我會寫的能不能不寫。我問女兒如果不寫,老師會不會批評。她回答說會批評。我說那就不能不寫,老師讓你寫這麼多遍,有幾個原因:一是寫得多了,記憶就牢固;二是寫得多了,你就能把字寫好看;三是老師如果說會寫的字就不寫,有可能有些人就偷工減料連不會寫的字也不寫。既然老師要你寫十遍,你就按老師說的去做,字多寫幾遍也沒什麼壞處,而且寫這些會寫的字時,也不要馬虎,要想辦法寫得好看。女兒理解了為什麼要寫多遍後,就心甘情願地去寫了。

我為什麼要女兒按老師說的去做,這裏也有幾個原因:一是不按老師說的去做,老師勢必會批評孩子,這樣會對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傷害。二是如果父母支持孩子不聽老師的話,那麼今天孩子不按老師的要求去寫生字,明天就有可能不聽老師的話不完成作業,長期下去,孩子不僅會不聽老師的話,也會不聽父母的話。三是不能讓孩子有投機的心理,如果遷就孩子說會寫的不寫,那麼孩子今天覺得這個字會寫了不寫,明天看一眼那個字,又覺得會寫了又不寫,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馬虎或者偷工減料的思想,繼而把不會寫或者並沒熟練掌握的字當成會寫的字而不寫。要知道,許多字當時看時當然是會寫,但記憶不牢固,過後就會忘記,所以即使看起來會寫的字,多寫幾遍也沒有壞處,多寫可以形成牢固的記憶甚至是肌肉的記憶。再說,讓孩子聽話懂得服從,也是性格教育的一個內容。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生活在社會中,就得服從社會的約束,而且往往不是你想幹什麼,而是需要你幹什麼,你必須得幹什麼,也就是說,人生活在社會中,許多事情都是被動的,是必須要你這麼幹的。從小教育孩子服從,就是教育孩子接受社會的約束,把自己納入社會。也許有人說這樣是在培養綿羊,可事實是,狼比羊更有組織性紀律性,狼的捕獵行動,也往往是群體的行動,狼群之間的紀律和約束,要比羊群更加嚴明,若不是如此,狼就會滅絕。至於人類,越是現代化的社會,一體化的要求也就越高,統一的標準也就越多,條條框框也就越細,對人的約束也就越嚴。當然,接受約束和壓製個性是兩回事,個性不是不接受約束,而是在接受約束的情況下突出特點。現在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眾多親人的寵愛,往往使得孩子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如果任其下去,別說勤奮努力,不願意去學校上課,也是常見的現象。孩子任性,這也給教育帶來了不少的困難,而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還很難實現因人施教,六七十人的大班是很常見的,這樣的情況,孩子不聽老師的話,不按老師說的去做,正常的教學都無法維持。因此,我們做父母的就不能教孩子不聽老師的話,即使老師的有些做法不妥當,如果對孩子沒有危害,我們父母就不要直接讓孩子違反老師的規定。如果那樣做確實對你的孩子不合適,家長可以自己去和老師商量,找出改進的辦法,而不是要孩子去對抗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