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這麼多,目的就是要教育孩子不要自以為是,遇事要考慮多種可能,更不要固執己見,因為我們的聽覺視覺判斷都有可能出現錯誤。
大概是我的女兒讀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有次她說起小說《第二次握手》,她把作者說成了周揚。我告訴她不是周揚是張揚,但我女兒卻堅持說是周揚。我告訴她當年這本書經曆的波折,而且作者因此坐牢,而周揚解放後就是文藝界的領導。但女兒堅持說我錯了,而且說她昨天才看到的,就是周揚。我告訴她是你熟知周揚這個名字,所以憑經驗才看錯了。但女兒竟然和我打賭。這樣我隻好給她查找這方麵的資料。找到後,女兒不再說什麼,但我卻不放過這次的教育,我告訴她,任何事情都不能太固執,更不能把話說得太死。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我還是講一講我小時候的一件事情。
我小的時候去姐姐家,路過鐵路時,感覺兩根鐵軌間的距離很窄,和汽車兩個輪子的距離差不多。因為是第一次見鐵路,便在那裏等火車過來,火車過來時,感覺火車很長,但並不寬,感覺還沒汽車寬。回來後說火車,我母親和我哥哥都說火車要比汽車寬,說火車並排坐五個人,中間還有走道。但我當時卻堅持說不可能,我說我親眼看了很久,就是很窄的,而且當時我特別地強,和我哥哥爭吵得沒完沒了,我母親怎麼解釋我也不聽。後來坐火車,上了車才知道我錯了,而且很為自己的無知卻死強而羞愧,因為我母親和我哥是多次坐過火車的,但我卻那麼自以為是。記得那次我在心裏暗暗發誓,以後遇事再不能太強,人家堅持人家的觀點,肯定也有人家的道理。有了女兒,我自然要把這個故事講給女兒聽,為的就是教育女兒遇事不能固執己見,如果別人堅持人家的觀點,就要考慮自己的觀點有沒有問題,不要爭執,然後再站在人家的立場上想問題,全麵客觀地思考事情。
經常在學校的小道上散步,經常聽到學生之間的爭執,而且爭得麵紅耳赤,但有些聽起來就很像盲人摸象,這說明我們平時對孩子這方麵的教育還不夠,這樣各執一詞固執己見,今後很難全麵思考問題,而且也容易形成片麵偏激的性格,這種性格的人,可能是最不受歡迎的人。
全麵思考問題,就應該善於傾聽別人說話,等別人說完,再說自己的觀點。如果還沒等別人說完就打斷別人的話,然後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不僅僅是很不禮貌,而且也是很不明智。俗話說一瓶子不響,半瓶子才晃蕩,真正有學問的人,就不會輕易發表見解,更不會輕易說絕對的話。因為越是有學問,就越懂得知識的浩瀚和博大,就越知道大自然的變化萬千,即使你認為對的,也未必就是對的,聽聽別人的意見,不會有害處。這樣的品格,也容易和人相處,也才能提高自己。
我女兒小的時候,也容易搶著表達自己的觀點。女兒兩歲時和我們的領導合住,領導也有個孫女,比她大幾個月,兩人說話時,我女兒有時也爭著說,這時我們就告訴女兒,要等人家說完了再說,而且意見和人家的不一樣時,不要爭論,因為你現在知道得還很少。然後我又給她講盲人摸象的故事。我還進一步告訴她,以後和別的小朋友玩,不僅在玩耍時要互讓,說話時也要互讓。再後來,我便講要善於傾聽方麵的事。我告訴她,無論大人講話還是小朋友講話,都要認真地去聽,這一方麵是尊重對方,另一方麵也是學習知識,即使你覺得人家說得不對,也可以作為參考。
但不搶著表達觀點,並不是課堂上也不搶著回答問題,這一點要向孩子講清楚,因為講堂上回答問題是老師要你回答,而且回答是在主動動腦,這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而且回答錯了沒關係,因為學習就有對與錯,知道了什麼是錯,就是知道了什麼是對,況且老師有時也希望聽到說錯的聲音,學生說錯了,老師就知道了哪些地方學生容易弄錯,然後再反複重點強調。所以說,課堂上的搶著回答和平時說話的搶著回答是兩回事,課堂上搶著回答是學習,平日搶著說是不尊重他人,也是性格急躁不善於思考的表現,千萬不能讓孩子混淆了這兩者的區別。
有人會說這樣教育孩子,孩子會不會活得太累,孩子會不會城府太深。其實什麼事情都有個度,都要把握一個分寸,我們這樣教育孩子,是讓孩子明白不要偏激,要尊重他人,並且懂得一般情況下不要爭搶著說話,而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要孩子一本正經,如果是玩耍的時候,就不應該要求孩子不爭搶。這就是說,要孩子說話時不偏激不爭搶,並不是要孩子沉默寡言。活潑的孩子誰都喜歡,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活潑的性格,但活潑不是不要理智,活潑不是隨意亂說,活潑更不是不講禮貌爭搶著說話,這樣不但不是活潑,反而變成了討厭沒教養。我們要的活潑,是既開朗又有節製,既善於傾聽又不盲目苟同,既尊重了他人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教育孩子是一門精細的藝術,裏麵充滿了辯證法,也很講究把握火候,就像炒菜,火少了不熟,火多了又會燒焦。要把握恰到好處,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處處動腦,時時用心思。
3.傳統美德教育必不可少
在傳統教育中,孝是第一位的。子孝,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子不孝,就是家門的最大不幸。今天,我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孝順,但這方麵的培養,卻有所削弱,也沒引起我們父母的足夠重視。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自然是全家的掌上明珠,也成為全家圍繞的中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養成孩子唯我獨尊的習慣,甚至養成隻知道讓別人敬他養他,卻不知道他要孝敬別人,因此,對獨生子女孝道方麵的教育,就顯得尤為緊要。
在過去的家庭,長輩要坐在上首,第一碗飯,也要舀給長輩;現在,在不少的家庭這種情況卻倒了過來,第一碗飯總是舀給孩子。其實這不是先吃後吃的問題,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問題,長期這樣,孩子就會自然覺得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而別人都是不重要甚至是次要的,而且別人都應該為我服務。這樣孩子當然想不到為別人服務、為別人著想,更別說孝敬別人了。
在我家,平日我們也是讓孩子先吃,第一碗飯也是給女兒的,因為三口之家,做飯時,我和妻子都是廚師,第一碗飯自然得給女兒。而且我的女兒小的時候一直不好好吃飯,不僅第一碗飯給她,在很長一段時間,吃飯時還得督促伺候她吃。在這一點上,我們做得不好。但如果是我們家裏的人來或者是來了客人,情況就不同,第一碗飯絕對是要給家裏的來人或者是客人的。比如我的母親來我這裏,飯熟前就要讓孩子喊奶奶吃飯,然後讓奶奶先坐好,然後讓孩子把筷子和碗給奶奶準備好。這一點我們做得是好的,因為我的妻子從小生活在大家庭裏,最多時祖孫四代二十多口人,如果不是長幼有序,這樣的家庭就無法維持,因此我的妻子就很注意這一點,也覺得這不是一個吃飯的問題,而是一個長幼有序孝敬老人的問題。因此,如果家中有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客人,在舀飯吃飯時,孩子的父母最好還是先給孩子的爺爺奶奶舀飯,也讓爺爺奶奶先吃,而且要讓孩子喊爺爺奶奶來吃飯,並給爺爺奶奶拿碗筷。這些事看起來是小事,卻體現著孝敬教育的大道理,而且孝敬教育,就是從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孩子是否孝敬,也要從這些小事中體現。
不要小看一碗飯,它體現的是一種教育理念。但現在不少人已經很不注意這些,比如到飯店吃飯,坐滿滿一桌子人,菜還沒上齊,如果有小孩,不少父母總讓小孩先吃,而且挑揀孩子愛吃的吃。這樣我不是說大人們會有意見,大人們肯定不會有意見,而且還會主動勸孩子先吃,但這樣做確實對孩子不好,是教育孩子不把大人放在眼裏的表現,這樣的結果孩子心裏當然不會敬重大人,當然也不知道敬重長輩。如果父母會教育孩子,這時就應該讓孩子給大人們做點什麼,比如給大人們擺放一下餐具,給大人敬酒祝福什麼的,這樣既教育了孩子,孩子也學到了禮貌,孩子也惹人喜。
我們一直沒和父母住在一起,教育孩子孝敬,也隻能是口頭教育多,具體教育少,具體教育也是讓孩子常給老家的親人打打電話,寄錢帶禮物時讓孩子參與,親人來了熱情招待等等,這些我在前麵已經講過了。這裏我還要說說那年給我的母親過八十大壽。我母親八十壽辰那天,還不是放暑假的時間,於是我們建議往後推半個月慶賀,放假後我們帶著孩子去,讓孩子也體驗一下孝敬長輩。那天在生日的宴會上,我們兒女們鞠躬拜壽完畢,就讓孫子孫女們給奶奶磕頭。磕頭雖然是封建禮儀,但我們還是讓孩子們這樣做了,因為這樣做他們會記憶深刻,會知道奶奶是他們最敬重的人。過後我的女兒果然問我為什麼要磕頭,我告訴她,因為你的奶奶很重要,也最值得你們去敬重,所以才用磕頭的方式來表達。然後我告訴她,孝道是咱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會一直延續下去,等你過八十大壽時,也會有人給你磕頭的。這樣深刻的教育,她當然懂得了如何孝敬老人。
孝敬的孩子是最值得父母欣慰的。我女兒上高中時,她的一個老師就特別愛誇他的兩個女兒,常在課堂上說他的這個女兒給他買了什麼,那個女兒讓他如何如何。還說某某老師的女兒聽起來在國外很好,但一年隻打幾次電話,而他的女兒雖然大學畢業都在本市工作,但不僅特別孝敬他,而且他什麼都不用操心,許多事情他還沒想到,女兒女婿就為他想到了。每次這位老師誇他的女兒,我女兒回家來總要說說這事,有次女兒問我和她母親,說我將來也孝敬你們,你們會不會很髙興,會不會也到處給人說。在這裏我要感謝女兒的這位老師,他也讓我的女兒懂得了孝敬,現在我的女兒做得也不比他的女兒差,女兒離家上大學後,家裏的什麼事她都牽掛著,過節過生日,她不僅會打電話來,還會要求我們怎麼做,連二月二,女兒都會發來短信:“老爸,別忘了刹龍頭。”第一年寒假回家,我女兒就大包小包買了不少的東西,有給我們的,也有給親友的。因春節火車擁擠,我們要她不要帶東西,但她總是不聽。前年回來因帶的包多,她的同學便幫她拿了兩個包,結果上車時擠散了,上車後在車門處也擠不進車廂,等擠進車廂會合後,同學才發現丟了一個包,而且那個包是最重要的一個,所有的證件和貴重一點的東西都在裏麵,害得女兒為補辦這些證件花了很多時間。但以後女兒還是帶很多東西回來,說她辛苦一點大家高興了,也值得。
女兒的孝敬我當然高興,我也不知不覺變成了女兒高中時的那位老師,也不由得在講課時誇我的女兒,有時我的學生不聽話,我也用我的女兒來對比教育。這樣就少不了遭到女兒的“抗議”,她告訴我,說我教的學生裏有她的同學,還有不少人知道她,同學又告訴她我誇獎她了。但我還是改不掉,因為我覺得,用正麵的例子教育學生,會起到好的效果。
孝敬不能隻靠說教,父母要以身作則,因此,在孩子麵前,千萬不要說不孝不敬的話。有些父母會當著孩子的麵爭吵給父母帶什麼東西,爭吵帶多了還是帶少了,這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壞的。另一方麵,如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就更要給孩子做出榜樣,比如給父母住的房間要好一點,擺設被褥也要講究一點,而且處處要體現出父母是最重要的。這些如果是在過去,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實事求是地說,現在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特別是在農村,不很好地贍養老人已經成為社會問題,即使在文明的大城市,自己住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讓父母擠在簡陋的小房子裏安身的,也為數不少。孩子耳聞目睹這樣的事,長大了怎麼能不效仿。記得前不久看一個電視紀實節目,內容是兄弟四個為贍養母親爭吵,其中老二的女兒竟然拍著桌子罵自己的親奶奶,主持人忍無可忍隻能說:“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當然,中國早有一個民間故事,說一對夫婦不孝敬母親,隻給母親蓋一張破羊皮,母親死後,夫婦要扔掉這張破羊皮,夫婦的兒子立即製止,說不能扔,你扔掉,將來你們老了,我給你們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