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橋上麵的東、西、中部分別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並配有菩薩像。兩翼水中築有對稱方形石塔四座,圓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麵相豐滿慈善。中亭二尊護橋將軍,軀高1.59~1.68米,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劍,雕刻形象威武,這都是宋代石雕藝術的精華。

安平橋這一偉大的橋梁工程是繼聞名天下的海內第一橋的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以工程之艱巨,為世界首創的“筏型基礎”,而產生泉州府地之建橋熱,成為泉州“橋梁甲天下”。安平橋則以長度上被曆代所讚譽,以“臥龍“、“巨虹”的壯麗稱號,聞名海內外。在明代被泉州人稱為“學問最通”陳紫峰,有一天集諸文人周遊安平橋,正遇聚雨,他們都在橋上閑聊長橋勝景,隨即作對聯:“暴雨驟傾萬斛珍珠浮水麵,長虹多掛一條金帶束天腰。”

在橋頭還有一座磚塔和觀音堂,塔高達22米,為五層六角形空心建築,南宋時所創建。為什麼在南宋,晉江的一鎮有這麼多資財創建這麼偉大的橋梁工程?據有關史料記載:“安海鎮”於府南六十裏,古名“灣海”,宋初始改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東曰“舊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稅於此,號“石開津”;又據明代編號的《安海誌》稱,古時安海人善於漂洋過海發展海上貿易,宋元時期,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這都說明宋時安海海外通商之繁榮景況,安平橋之興更是當時海外交通發達,社會經濟繁榮的實物標誌。同時也看出泉州勞動人民的建築智慧。

自南宋建橋以來,雖經十餘次的重修,但舊的不斷破損,橋板斷折,橋墩倒塌、傾斜。1980年國家撥出專款進行全麵修複,1985年5月工程竣工。安平橋恢複了曆史的麵貌。

安平橋規模之宏偉,工程之浩大,結構之壯美,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

晉江簡況

晉江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晉江下遊南岸,倚山臨海,東北臨泉州灣,東接石獅市,東南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及西北與南安市接壤,比與泉州市區毗連,土地麵積649.32平方千米,現轄15個鎮,1997年底,全市人口99.4643萬人,其中除丁氏回族1.8萬人和滿族近千人外,均為漢族,通用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