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公路,從雲南省昆明經楚雄、大理、保山、潞西到畹町。長953千米,是橫貫雲南省西部的重要交通線。抗日戰爭時期,滇緬公路是當時中國抗戰大後方與外界聯係的唯一通往出海口的陸路運輸線。1942年到1945年間,中、英與日本軍隊為爭奪這條公路展開過多次激戰。

永濟橋原名浪溪橋,位於山東省平陰縣東阿鎮老城,跨浪溪河上,距縣城25千米。永濟橋為東西向,橋長55米,寬6.25米,整座橋非常雄偉壯麗,遠遠望去,好似橫臥在浪溪河上的彩虹,因此古今馳名。

永濟橋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有著輝煌的過去。根據《泰安府誌》記載,浪溪橋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當時為三孔石橋,後來因為發大水被衝壞。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改建,“以木一空,高四丈”,更名“永濟橋”。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橋高稍減。

現存的永濟橋為單孔拱形青石橋,為明萬曆年間所建,全部用當地青石砌築。由楔形青石砌成一大券拱,在拱額的中心,南麵和北麵分別雕有一大型龍頭。北麵龍頭嘴巴已殘,南麵龍頭則相對完整。龍頭栩栩如生,獠牙瞠目地注視著河麵,據當地人講,這兩個龍頭有“鎮水”的作用。

永濟橋橋麵十分平坦,全部用大型青石板鋪成,現在,橋麵青石板已被歲月磨得光滑照人。大橋橋麵的兩側各有對稱的石欄板15塊,石欄板上用淺浮雕手法雕刻精美的各種花卉圖案和幾何圖案。每塊石欄板下留有一對流水孔,這樣可使橋上的積水能迅速流出,如遇洪水漫過橋麵,這些流水孔可緩解洪水對石橋的衝擊,使石橋安全度過危機。

石欄板與石欄板之間各有16根方形石望柱。石橋兩側中部石望柱的柱頭上,還雕有7對石獅和1對石猴。石柱頭上雕刻的獅子神態各異,有立有坐,有威武的雄獅,也有慈愛的雌獅,有的表情活潑可愛,有的則莊重威嚴,有的左掌拿球,有的右掌扶球,還有雙掌抱球的石獅……這些形態各異的石獅,充分體現了當時的雕刻水平。

令人遺憾的是,經過歲月的洗禮和一些人為的破壞,如今橋上的很多石獅都已殘破,其中破壞最嚴重的是橋北西部的第一個石獅,現僅存1/3。在橋東第五根石柱頭上,雕刻著的一對石猴是很特殊的,南側柱頭的石猴為坐姿公猴,北側柱頭的石猴則為單腿跪姿母猴,可惜的是,石猴的頭和四指已殘缺。出於對這些石獅石猴的喜愛,當地人還把這座大石橋的石刻編成歌謠傳唱:“十八個獅子一對猴,二八一十六個蘑菇頭,獨石一百零八塊,南北三十個流水溝。”橋的造型雄偉,雕刻工藝精細,獅、猴形象逼真,大小適宜,是明代石雕中的精品。

永濟橋造型別致,古樸大方,是濟南市現存最大跨度的古石拱橋,是山東省藝術價值最高的古石橋之一。石橋的雕刻藝術體現了明朝大氣、精致和細微的藝術特色,是將橋梁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完美結合的典型,在中國建築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也正因為它獨特的價值,1995年,永濟橋被濟南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建築。400多年來,永濟橋已經為平陰、東阿的交通運輸及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曆史的發展和古今人們的生活同樣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東阿鎮地處平陰縣西南部,位於濟南、泰安、聊城、菏澤四地市交彙處。地域麵積95平方千米,地勢呈東高西低,東部屬山區丘陵,西部屬沿黃平原。黃河和全縣第一大內河浪溪河穿境而過,是外河和內河的彙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