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河分為內金水河和外金水河,金水河上有多座石橋,分為內外金水橋,建於明永樂年間。內金水橋位於故宮內太和門前廣場的內金水河上,是五座並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橫亙在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為外金水橋,重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金水橋的藍本,出自元皇城的周橋。而周橋的設計師和主持建造者,是一位普通石匠——元代河北曲陽的楊瓊。曲陽盛產玉石,石雕技藝唐宋以來已名聞於世。楊瓊出身於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出自新意,天巧層出,人莫能及焉”。公元1276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門前的周橋,很多人畫了圖送上去,都未選中。而楊瓊的設計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滿意,下令督建。《故宮遺錄》中記有:這周橋“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百石龍,擎戴水中,甚壯”,為皇城增色不少,因而明皇城的建造者,把它照樣搬來,用以營造金水橋了。

外金水橋共計七座。中間五座造型別致、雕刻精美的石橋分別與天安門城樓的五個門洞相對應。橋南(包括橋)距城門洞62米,橋與橋之間距離5米。橋稍有坡度,中間出現拱麵,而且橋身中間窄,兩端寬,呈“\]\[”型。這種變化多姿、起伏曲折的線條,似“躡玉橋之長虹”,更增添了天安門的華麗。

七座橋在建製使用對象上各有不同。正中的一座最為寬擴宏大,長23.15米,寬8.55米,為皇帝一人專用,稱為“禦路橋”;禦路橋左右的橋寬5.78米,叫“王公橋”,是宗室親王們通行的;王公橋外側的橋較窄,寬4.55米,叫“品級橋”,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們走的;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的兩座橋比品級橋還窄,叫“公生橋”,供四品以下官員、兵弁、夫役來往使用的。現在人們看到的這兩座橋已不是昔日的“公生橋”,曾於解放後擴建,橋身加寬為11.8米。橋的建築裝飾也不一樣。禦路橋的白石欄杆柱頭上雕刻的是蟠龍望柱,下襯雲板,其餘四座的白石欄杆上皆雕成荷花欄柱。從橋的使用對象、建製和裝飾,可看出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是多麼森嚴。

為了保護金水橋這座古建築,解放後,政府采取措施,對漢白玉石欄及花崗岩橋麵多次進行了修繕,並在石欄杆外又加了一道保護性鐵欄杆。

金水河分為內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經故宮內太和門前的是內金水河,流經天安門前的金水河為外金水河。天安門前金水河西自社稷壇門前,東到太廟門前。全長500米,河寬18米,河深約5米,河北岸邊沿距天安門牆基32米。兩岸均由巨型石條砌成,岸上築有矮牆。碧波蕩漾的河水,映照著天安門城樓。

鄭州黃河橋

1896年,清政府決定修建盧漢(盧溝橋至漢口)鐵路,1899年初,盧溝橋至保定段竣工。1901年,盧漢鐵路展建為京漢鐵路。1906年4月,京漢全線建成並正式通車。鄭州黃河橋是該線的最大橋梁,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最長的鐵路橋梁。

鄭州黃河橋位於今京廣線鄭州北30千米處的邙山頭,全長3015米,共102孔,為單線鐵路橋。設計載重等級約合E-35級。1903年9月開工,1905年11月15日竣工。工程造價庫平銀265萬兩,由比利時的公司承建,技術負責人是沙多。

鄭州黃河橋於1900年選定橋址,其北岸從沁河到橋址有大壩防護,南岸邙山頭土質堅硬,是河道的天然屏障。橋址處河槽寬3千米,比其他地方窄,河道也比較穩定。橋址選定後,又先後聘請德國、美國和意大利等國工程師進行了現場查勘。1901年完成定測,1902年開始設計。設計的橋長與河寬相同。在橋跨布置上,因河水分南、北兩槽,中間為一灘地,故設計兩側各為25孔31.5米的下承鋼桁梁(施工時改為北端26孔,南端24孔),中間為52孔21.5米的上承鋼板梁。基礎設計采用鑄鋼管樁,各樁在地麵以上部分以鋼拉杆連成整體,增強穩定性。樁的上端套以特製的樁帽,樁帽上設置橋箱和支座墊梁等以承托鋼梁。全橋墩台103個,其中承托鋼桁梁的為大墩,共50個,各由10根管樁組成;承托鋼板梁的為小墩,共51個,各由8根管樁組成;在桁梁與板梁之間為對渡墩,共2個,各由14根管樁組成。橋麵線路為直線,平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