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跨徑最大的公路橋,是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的黃河公路大橋。

濟南黃河公路大橋坐落在濟南市北郊路口渡口下遊4千米處,全長2022.8米,寬19.5米。主橋長488米,共有5孔,其中最大的單孔跨徑為220米,不但在我國是跨度最大的,在整個亞洲地區也是首屈一指的,目前在世界上名列第八位。

黃河公路大橋是一座斜拉式橋梁,這是一種現代型橋梁,國外發展的較多,我國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引進斜拉橋的建橋技術,相繼建造了幾座公路橋、鐵路橋和管道橋。斜拉橋又叫斜張橋,與一般的橋型不同,它不是靠橋下部架橋墩來支撐橋體,而是用巨大的鋼索從斜上方拉住橋體,原理類似於我國古代城門外護城河上的吊橋,不過現代斜拉橋一般都是雙向斜拉,而不像古吊橋那樣仍要放置在岸邊才能進入使用狀態。

斜拉橋由索塔、斜纜和主梁組成,索塔是固定斜纜的支撐物,視斜纜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高度。斜纜是高強度鋼索,其一端固定在索塔上,另一端固定在橋體主梁上,由於斜纜可以做成扇形、輻射形等多種形式,這樣就能用多條纜索在橋梁上固定多處拉點,既增加了橋梁的穩定性,又能獲得較大的跨度,還能加大橋梁的負載。濟南黃河公路大橋采用的是世界先進的預應力混凝土斜拉型結構,載重量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最高標準,可通過210多噸重的大型拖車。在設計大跨度橋孔的同時,該橋還采用了較高的橋身,在河水達到9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時,橋下仍有8米高的淨空,既保證了洪水安全通過,又能使船隻正常航行。由於斜拉橋具有結構經濟合理,造型輕巧美觀,養護簡便等特點,特別適用於水文和地質條件較差的地區建造,因此在我國發展很迅速。

濟南,又稱“泉城”,是山東省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總麵積8227平方千米,人口596萬。曆史文化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公布的首批曆史文化名城。

武漢長江大橋

我國第一大江是長江,長達6300多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在長江上架橋是我國人民數千年的願望,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初年,趙匡胤征討江南的南唐時,就曾采納樊若水的建議,用大船竹繩,在采石江造了一座浮橋,這是有曆史記載的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梁。而長江上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是位於湖北武漢的長江大橋,號稱“萬裏長江第一橋”。

武漢長江大橋地處湖北省武漢市的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它是連接長江南北的第一座大橋。這座橋梁於1955年9月正式開工,1957年10月建成,曆時整兩年。建橋之前,有關部門從多方麵進行了測量,認為龜山和蛇山之間的江底情況較好,而且在建橋時,可以利用兩山的高度,減少兩岸引橋的工作量。

武漢長江大橋全長1670.4米,其中正橋1155.5米。為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桁架橋,共有8墩9孔,每3孔為一聯,每孔跨徑128米,為連續梁組成。大橋上層為公路橋,車行道寬18米,能並行6輛大型客車,兩側也辟有各寬2.25米的人行道,下層是雙線鐵路橋,火車可以對開通過,兩側也辟有人行道。大橋兩端都建有高35米的橋頭堡,非常莊嚴雄偉。橋頭堡建成民族形式,頂部四角攢尖,飛簷挑起,覆有琉璃瓦。內部為4層,有電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牆壁上有各種圖案的浮雕,裝飾精美華麗。橋高從江底到公路橋達80米,相當於30多層的高樓。橋下淨空較大,終年可通行巨輪。

大橋建成後,不僅使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連成一體,而且連通了我國鐵路南北大動脈的京廣鐵路,毛澤東主席在他的一首詩詞中評價武漢長江大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在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過程中,前蘇聯的一些專家參加了設計和施工。

武漢,湖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市區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古稱江夏,東漢末年開始築城,叫“卻月城”。三國孫權又在武昌蛇山築城,稱“夏口城”。後幾經興衰,至唐宋時,兩城基本定型。漢口明代初成鎮,商業繁榮,為我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季炎熱,有“火爐”之稱。

我國第一座大跨徑疊合梁斜拉橋是上海南浦大橋,於1991年12月1日正式建成通車。其規模之雄偉、工藝之嚴格、技術之複雜、施工難度之高,建設周期之短,是我國橋梁建造史上少有的,在世界建橋史上也不多見,是一座代表我國橋梁建造水平的現代化大橋。

在市中心的黃浦江上建橋,是上海幾代人的夙願。同時數萬噸級巨輪要進出黃浦江,又要求橋必須一跨過江,橋麵必須高出水麵45米以上。為此上海市的決策者們決定,要在黃浦江上建橋,就要建造剛剛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世界上最新潮的一跨過江的疊合梁斜拉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