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馬大橋是“青嶼幹線”的主幹部分,橋長2160米,是香港第一座跨海吊橋,主跨1377米(目前世界上主跨1000米以上的吊橋,隻有5座)。青馬大橋的主跨長度僅次於英國的亨伯橋(主跨1410米),但青馬大橋有8條汽車行車線路(公路)、兩條鐵路鐵軌,而亨伯橋隻有4條汽車行車路線,且無鐵路鐵軌。所以青馬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鐵路兩用吊橋。其餘3條世界著名長吊橋是:美國金門橋(主跨1280米,汽車行車線路6條,無鐵路鐵軌)、日本南備讚瀨戶橋(主跨1100米,汽車行車路線4條,鐵路路軌2條)、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橋(主跨1090米,汽車行車線路8條,無鐵路鐵軌)。

青馬大橋的吊橋,高206米,吊裝的鋼纜直徑1.1米。6萬多條的主纜鋼繩,總長16萬千米,足可環繞地球赤道4圈,全部結構鋼重量達5萬噸。

吊橋橋身采用預製構件方式,逐件自海麵吊起接上橋纜,每件橋麵構件重達1000噸,全部50件橋麵組件隻花半年時間,便完成了吊放和接駁,組成了大橋六角形的橋身。工程進展速度之快,是創世界紀錄的,從1992年5月25日動工至通車,前後隻花去約5年時間,而國外卻需要7—10年。

青馬大橋橋麵距海麵62米,不影響巨型海輪通過。兩條鐵路鐵軌在六角形的橋身中間通過,與汽車行駛路麵采用半封閉式隔離。鐵路兩旁備有兩條緊急人行道,以供急用。橋麵為兩層,上層是雙向共6條汽車道,下層是有蓋行車通道,供汽車和火車行駛。

青馬大橋耗資71.4億港元,這座世界級大橋可承受180噸重的車輛行走,壽命可達120年。設計時已充分考慮到地震、氣候等對大橋的影響。橋上裝有地震、溫度、壓力、位移、重量及風速等感應器,即使遇上時速300千米的強大台風,青馬大橋也能屹然不動。

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口東側,東、南瀕南海,北隔深圳河,陸地麵積1103平方千米,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及260多個離島組成。是座美麗的海濱城市,素有“東方之珠”的美稱。

澳門西灣大橋是連接澳門半島與氹仔島之間的第三座跨海大橋,是澳門回歸以來的最大的公共工程。它不但進一步完善了澳門整體的交通布局,更透過其雙層及隧道式設計,正式的建構起半島與離島之間的全天候交通網絡。

西灣大橋於2004年12月20建成通車,項目總投資5.6億澳門元,全長2200米,大橋線條優美,外觀宏偉壯觀。大橋主結構為混凝土箱型梁斜拉橋,在箱梁頂層設置六條車道,箱內底層設置兩條輕軌和兩條避台風車道,這類結構形式是世界首創。在平常,大橋開放上麵六車道,當台風來臨,上麵的車道全麵封閉,車輛改走下麵密封的四車道,使澳門半島與離島之間的交通不受影響。

為滿足橋梁的通航需要,設計大橋時提出了采用主跨為180米的斜拉橋設計方案,是目前世界上雙層混凝土橋梁的最大跨度。麵對大型自重混凝土橋梁不利於抗震的特點,工程師特別為西灣大橋設計了超大型減震隔震橡膠支座,直徑為132厘米,承載力1300噸,刷新世界紀錄。

西灣大橋主塔采用了“M”造型,別具一格,也是斜拉索橋首創。據了解,“M”具有多方麵意義:“M”是澳門Macau的第一個字母,也是羅馬數字“3”,寓意第三座大橋,“M”造型與澳門地標大三巴相像,也寓意澳門的三個島緊密相連。

西灣大橋落成啟用,成為澳門一個新標記。位於西灣大橋澳門一端的橋口休憩區,設計十分獨特和創新,除了兒童遊戲的秋千架、遊戲車、滑梯、攀爬架外、尚有外型特別的搖搖板、滑落坡和其他新穎的遊戲設施,最適合家長帶同子女們到此遊玩,共享天倫之樂。

在休憩區內,在橋底接近海邊有一條步行徑,最宜在此休閑散步,享受陣陣吹來的海風,步行徑亦適宜跑步健身。

在大橋另一端氹仔的西灣橋口則是另一景象,一組設計獨特富有時代感的裝置矗立在橋口回旋處,這組由十多個透明欖核型雕塑組成的裝置,晚上透出幽雅的光彩,別具氣氛。

澳門概況

澳門位於中國南部的珠江口西側,與東側的香港隔海相望,相距僅61千米。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陸地總麵積(包括填海麵積)為22.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為42萬,其中96%以上為華人,其餘為葡萄牙人和其他國籍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