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塔橋是泰晤士河上一座幾經重建的大橋,也是該河上28座橋梁中位於最下遊的一座橋。倫敦塔橋是倫敦的標誌性建築,地處倫敦塔附近,連接著南沃克自治市高街和倫敦市的威廉王大街。在曆史上被稱為倫敦的正門。老倫敦橋始建於12世紀,以代替羅馬晚期和中世紀早期先後建造的木橋,竣工後發生多次災難性事故,雖然1775年對老倫敦橋進行了改造,但使用效率仍然不高。新塔橋建於19世紀90年代,1894年開放使用。

像其他橋一樣,倫敦塔橋包括一條公路以及公路上方的步行道。但與眾不同的是,它的公路橋可以開啟,以便高桅船能夠駛入倫敦市。可惜現在已沒有太多的高桅船保存下來了,塔橋每周隻需開啟幾次。塔橋剛竣工時,第一個月便開啟了600次。

倫敦塔橋上的塔樓可能使它比世界上任何橋都顯得更為宏偉。它見證了昔日的大英帝國的輝煌和繁忙的泰晤士河。塔樓內部設有若幹房間。1894年6月30日,倫敦塔橋對公眾開放,將倫敦南北區連接成整體。河心建有兩墩,相距76米,墩上建有

高聳的方形尖塔,在兩塔間建成一跨雙層兩用橋。下層是活動橋,6車道橋麵,可通行萬噸海輪;上層(高出水麵43米處)為固定的人行橋。橋塔內設樓梯上下,內設博物館、展覽廳、商店、酒吧等。登塔遠眺,可盡情欣賞泰晤士河上下遊十裏風光。

塔橋高高聳立在泰晤士河上,河中的兩座橋基高7.6米,橋基上建有兩座主塔,為花崗岩和鋼鐵結構的方形五層塔,高40多米,兩座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頂和5個小尖塔,遠看仿佛兩頂皇冠。兩塔之間的跨度為60多米,塔基和兩岸用鋼纜吊橋相連。橋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寬闊的懸空人行道,兩側裝有玻璃窗,行人從橋上通過,可以飽覽泰晤士河兩岸的美麗風光;下層可供車輛通行,並且可以開合。當

泰晤士河上有萬噸船隻通過時,主塔內的機器啟動,橋身慢慢分開,向上折起,船隻過後,橋身再慢慢裏落下,恢複車輛通行。兩塊活動橋麵各重達1000噸。倫敦塔橋的設計頗為合理,在世界橋梁建築業中有口皆碑。兩岸兩座用花崗石和鋼鐵建成的高塔,高約60米,分上下兩層。上層支撐著兩岸的塔,下層橋麵可讓行人通過,也可供車輛穿行。如果巨輪鳴笛而來,下層橋麵能夠自動往兩邊翹起,此時行人可改道從上層通過。橋內設有商店、酒吧,即使在雨雪天,行人也能在橋中購物、聊天或憑欄眺望兩岸風光。

從外表來看,塔橋的兩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磚石塔,但實際上塔身的結構主要是鋼鐵的。裏麵裝有用來開合各重1000噸橋梁的水力機械。塔橋自建成至今,機械功能一直正常,從未發生故障。巨輪鳴笛致意後,上升機械隻需一分鍾便能使橋麵升起。塔橋的設計是為了同時滿足航運和路麵交通兩方麵的需要。塔橋博物館工作人員解釋說,當時所有的橋都建在塔橋的西麵,維多利亞中期隨著貿易的發展倫敦開始向東擴展,考慮要再建一座橋緩解交通,但碼頭老板反對,認為橋會阻止他們船隻通過,討論了多年終於建成了塔橋,她張開橋麵時可以讓大船通過,而水平的橋麵又利於馬車的行走。可以翻轉的每半個橋麵的重量都在1000噸以上。

倫敦塔

倫敦塔坐落於泰晤士河北岸,倫敦城的東南角,占地7.2公頃,和泰晤士河上的塔橋同是倫敦的標誌。從1140年起,它成為曆代英王的主要住地之一。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英國的皇後學院,有一座古老的木質桁架橋橫跨於劍河之上,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數學橋。這座當地最著名的橋,陪伴著劍河沿岸最古老的建築——紅磚壘砌的劍橋大學皇後學院院長官邸,走過了250多個春秋。

數學橋的傳說在劍橋堪稱無人不曉。相傳這是大數學家牛頓在劍橋教書時采用數學和力學的方法設計並建造的,整個橋體原本未用一根釘子和螺絲固定。後來,皇後學院的學生為探究這座橋的奧秘,曾把它拆開剖析,但卻無法複原,於是隻好用釘子重新固定成現在的樣子。

還有人傳說,這是英國橋梁設計大師威廉·埃斯裏奇1749年在皇後學院讀書時的傑作。而且,他是在遊曆了東方以後,受中國橋梁的啟發而設計的。

據考證,牛頓是不可能建造這座橋的。數學橋建於1749年,而牛頓已經於1727年辭世。隻能說劍橋人對牛頓太過鍾愛,總是把很多的故事與他連係在一起。

實際上,這座橋是由詹姆斯·埃塞克斯根據埃斯裏奇的設計而建造的。它展示出現代鋼梁橋的雛形,其橋身相鄰桁架之間均構成11.25度的夾角。在18世紀,這種設計被稱為幾何結構,所以此橋得名“數學橋”。現在的這座橋是原橋的複製品,建於1905年,是用螺栓連接、固定的。

牛頓簡介

牛頓,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1642年12月25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附近的沃爾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倫敦病逝。牛頓在科學上最卓越的貢獻是微積分和經典力學的創建。

2000年,英國人為紀念這個世紀之交的時刻,除新建了倫敦東南的“千禧大棚”和市中心的“摩天轉輪”之外,在泰晤士河的水麵上還架起了一條耀眼的“銀帶”——千禧橋。泰晤士河上原本有28座橋,但與這些“前輩”相比,千禧橋以其簡潔明快的結構、輕巧纖細的造型和連續流暢、充滿活力的美感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美麗的千禧橋從泰晤士河北岸的聖保羅大教堂直通南岸的泰特現代藝術館門口,它的用途就是把藝術的崇拜著者直接送到這座現代藝術的宮殿。

千禧橋全長320米,是倫敦第一座專為行人設計的橋梁,造價1825萬英鎊,也是自1894年倫敦塔橋建成以來的第一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新橋。2000年5月13日千禧橋正式開放,它的崇拜者人流洶湧,眾人的腳步使者輕盈的“銀帶”開始在水麵上搖擺,振動。千禧橋隻開放了三天,當局即下達了暫停使用的命令。在花費了500萬英鎊和關閉20個月對它進行整修和加固後,千禧橋於2002年2月重新開放。

泰晤士河是英國境內最長也是最重要的水路,發源於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希爾斯,河水流向東邊的倫敦,全長338千米。在英國曆史上泰晤士河流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的政治家約翰·伯恩斯曾說: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河流,“因為它是一部流動的曆史。”

布列坦尼亞橋又稱不列顛箱管橋,位於英國威爾士北部,是切斯特至霍利裏德鐵路線跨越梅奈海峽的雙線鐵路橋。這座橋於1846年開始建造,1850年建成,至1970年5月因火災而受到嚴重破壞為止,正常運營了一個多世紀。設計人為R.斯蒂芬森。

布列坦尼亞橋是世界上用熟鐵板鉚接的第一座鐵路箱形梁橋,其上部結構為4跨熟鐵梁,由兩座平行的箱形連續梁組成。橋全長460米,共4孔,主跨為2孔140米(2孔459英尺),兩端邊跨各為70米(230英尺),列車在箱形梁內通過。梁部的熟鐵板件在工地預製,並組裝成箱形截麵梁,借助躉船將每孔重1285噸的箱形梁水上跨浮運,並用放於墩上的巨型液壓千斤頂將它提升就位。

1970年5月23日至25日,布列坦尼亞橋在火災中遭到嚴重破壞,造成主跨嚴重下垂。此後,這座橋分兩個階段進行改建,將水上兩跨更改為具有3條拱肋的鋼桁架拱,陸上各跨改為鋼筋混凝土門架支承的鋼梁。第一階段用貝雷梁構件承托箱梁端部,並結合梁部損壞情況采取必要的應急措施。水上跨及陸上跨下麵分別架設鋼桁架拱和建造鋼筋混凝土門架。臨時開通上行線。箱形梁分別由水上跨拱肋間的橫梁和陸上跨下的鋼筋混凝土門架支承。這個階段工程於1971年12月完成。第二階段移走下行線箱形梁,將混凝土橋麵板建於橫梁之上,承載永久單線鐵路荷載。新建軌道投入使用時,橋上原有上行線的箱形梁被分段拆移,此階段工程於1973年完成。第二階段工程完成後,又開始開通公路的工程,公路麵分別由支承在水上跨外側拱肋的鋼製門架與陸上跨的鋼筋混凝土門架頂部承載,於1980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