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橋鋼結構在迪諾維克港浮鯨上組裝,拖運到橋址架設。

威爾士東臨英格蘭,南臨布裏斯托海峽,北與西瀕臨愛爾蘭海,土地麵積為20720平方千米,人口290萬,首府為卡迪夫。境內有三座國家公園,其中包括位於北部、囊括英格蘭以及威爾士第一高峰的斯諾多尼亞國家公園。1536年與英格蘭合並,下設22個區。英語為官方語言。

日本明石海峽大橋坐落在日本神戶與淡路島之間,1998年4月5日建成通車。這是一座三跨兩鉸加勁桁梁式懸索橋,主橋全長3911米,主跨1991米,總投資約40億美元。大橋原定設計為公鐵兩用橋,1985年決定改方案為公路橋。1986年4月舉行大橋開工典禮後,經過多次勘測和調查,於1988年5月開始施工,工期長達10年。大橋主跨比英國的亨伯橋(主跨徑1410米)長581米,從而成為世界上跨徑最大的懸索橋,創造了世界建橋史的新紀錄。

明石海峽大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大橋主跨1991米,全長3911米(跨徑中1米的餘數是由於阪神大地震所引起的)。采用這樣的跨徑是為了適應通航要求、橋位處地形地質條件以及兩岸的用地狀況等。

(2)兩個主墩建在水深、潮急的設置沉箱基礎之上,而兩岸龐大的錨碇基礎則分別使用了不同的新技術。全部基礎均采用最新的抗震設計理論精心設計,以抵抗該地區經常發生的強烈地震。另外,施工中還大量使用了新型低熱水泥,以及摻和各種混合料的混凝土。

(3)鋼結構的橋塔矗立於海麵以上297米,結構采取了良好的製風振措施。

(4)主纜采用預製平行絲股法架設而成。鋼絲束使用了最新的高強鍍鋅鋼絲,其抗拉極限強度高達1800MPa。

(5)大橋加勁梁為桁架式,架設時沒有幹擾橋下日通行量達1400艘的船舶交通。加勁梁已通過風洞試驗表明具有足夠的抗風強度。

自1988年5月正式動工興建以來,明石海峽大橋經受住了許多考驗,這其中包括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大橋原設計為全長3910米,主跨徑1990米,但經過大地震後,大橋奇跡般地被延長了1米。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約十年的建設期內該橋沒有發生一起重大工程事故。

日本兵庫縣首府神戶位於本州東南部,瀕臨大阪灣,背靠六甲山脈,距大阪約30千米,是日本著名的國際貿易港口之一。神戶的麵積為546平方千米,東西長約35千米,寬4千米。神戶是僅次於東京、橫濱、大阪、名古屋、劄幌的日本第六大城市,以港口、人工島、珍珠、牛肉和時裝而聞名。

瀨戶內海位於日本的本州和四國兩島之間,東經紀淡、鳴門,西經關門、豐豫等海峽與太平洋和對馬海峽相通。瀨戶內海海域風光秀麗,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詩情畫意,也給隔海相望的人們造成了交通不便的影響,甚至造成大禍。1955年,瀨戶內海發生了一起輪渡翻沉、死亡160餘人的重大事故,促使日本政府下決心建橋。

1988年4月10日,經過9年6個月的緊張施工,連接本州的岡山縣兒島町和四國香山縣阪出市的瀨戶大橋終於建成通車,實現了兩岸人民多年的夙願。這座大橋是在瀨戶內海上架設的第一座大橋,是世界橋梁史上的空前傑作。

瀨戶大橋為鐵路公路兩用橋,是由兩座斜拉橋、三座吊橋和三座桁架橋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橋。它北起本州的岡山縣,猶如一條灰白色的鋼鐵巨龍,穿過世界上唯一一條鐵路、公路上下分開的兩層式隧道,彎彎曲曲浩浩蕩蕩地跨海越洋,向南直奔四國的香山縣。大橋在海中越過5座小島,從遠處看去,5座小島就像5顆璀璨的綠色明珠,被一根銀線串在了一起。瀨戶水域水下地質構造複雜、水麵寬闊,加之台風經常肆虐等不利因素,給大橋的設計和建設帶來了諸多難題。然而也許正是這些不利因素,逼出了人類與大自然拚爭的聰明和才智。

在大橋的建設過程中,日本的工程技術人員用了諸如“海底穿孔爆破法”、“大口徑掘削法”和“灌漿混凝土”等技術,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建成了這座技術先進、造型美觀的現代化鋼鐵大橋。

瀨戶大橋總長度達37千米,跨海長度為9.4千米。作為鐵路公路兩用橋,不僅其總長度是世界第一,其最長的一處吊橋(兩座橋塔間距離)長達1100米,也是世界第一。最高的一座橋塔高194米,相當於一座50多層大廈的高度。內海地區,沒有嚴寒酷暑,四周群山環繞。碧透清澈的海水,倒映著低矮起伏的山巒,海內遍布著的大小島嶼,與周圍的群山交相輝映。大橋的建成,不僅方便了兩岸交通,也為瀨戶水域增添了一處人造景觀,使日本西部這一頗負盛名的遊覽地錦上添花。

日本本州西部、四國、九州之間的內海。東經紀淡、鳴門,西經關門、豐豫等海峽與太平洋和對馬海峽相通。瀨戶,意即狹窄的海峽。因在諸海峽之內,故名。為地層陷落而成。東西長440千米,南北寬5~55千米,周圍1300千米,麵積9500平方千米。有“產業運河”之稱。主要城市有廣島、下關、岡山、鬆山、高鬆等。

金門大橋橫跨南北,雄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寬1900多米的金門海峽之上,是世界著名大橋之一,被譽為近代橋梁工程的一項奇跡。金門海峽為舊金山海灣入口處,兩岸陡峻,航道水深,為1579年英國探險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發現,並由他命名。

金門大橋的北端連接北加利福尼亞,南端連接舊金山半島。當船隻駛進舊金山,從甲板上舉目遠望,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橋的巨型鋼塔。鋼塔聳立在大橋南北兩側,高342米,其中高出水麵部分為227米,相當於一座70層高的建築物。塔的頂端用兩根直徑各為92.7厘米、重2.45萬噸的鋼纜相連,鋼纜中點下垂,幾乎接近橋身,鋼纜和橋身之間用一根根細鋼繩連接起來。鋼纜兩端伸延到岸上錨定於岩石中。大橋橋體憑借橋兩側兩根鋼纜所產生的巨大拉力高懸在半空之中。鋼塔之間的大橋跨度達1280米,為世界所建大橋中罕見的單孔長跨距大吊橋之一。從海麵到橋中心部的高度約60米,又寬又高,所以即使漲潮時,大型船隻也能暢通無阻。

金門大橋包括從鋼塔兩端延伸出去的部分,全長達2000米,為此,又分別在兩側修建了兩座輔助鋼塔,使橋形更加壯觀。大橋的橋麵寬27.4米,有6條車行道和兩條寬敞的人行道。大橋的設計者是工程師約瑟夫·斯特勞斯,人們為紀念他對美國作出的貢獻,把他的全身銅像安放在橋畔。銅像形象生動,神情自若。

金門大橋於1933年動工,1937年5月竣工,用了4年時間和10萬多噸鋼材,耗資達3550萬美元。整個大橋造型宏偉壯觀、樸素無華。橋身呈朱紅色,橫臥於碧海白浪之上,華燈初放,如巨龍淩空,使舊金山市的夜空景色更見壯麗。

金門大橋是舊金山的象征,它以雄偉磅礴的氣勢,吸引著無數的遊客。然而,這座聞名遐邇的大橋,今天人們又賦予它一個新的令人恐懼的名字——死亡之橋。據說自從大橋建成以來的50多年間,從金門大橋上跳海自殺者已超過千人。為了防止在金門大橋上再發生投海自殺的現象,舊金山的警察部門已在橋上布置了許多安全人員,不分晝夜值班巡邏,並且應用現代化設備——閉路電視,實行“自殺監視”。盡管如此,自殺現象仍未能消除。因而,這座大橋在使人讚歎的同時,又引起遊人某些新的思緒。

加利福尼亞是美國西部的一個州,她是全美麵積第三大、人口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亞無論是在地理地貌還是人口成分上都十分多樣化。由於早年的淘金熱,加州還有一個名稱叫做“黃金之州”(TheGoldenState)。

布魯克林橋位於紐約,橫跨曼哈頓島與布魯克林區。布魯克林橋創立了許多第一的紀錄:第一座以鋼材建造的橋梁,曾經是全世界最長的吊橋,也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奇景”。布魯克林橋的完成非但是人力技術上的一大突破,同時,也改變了兩個城市間的往來關係與速度,在這座跨島大橋完成前,兩地之間僅能依靠富頓街的渡輪穿越東河。

布魯克林橋於1869年破土動工,1883年建成通車,前後共耗時15年,瑰麗壯闊的大橋卻血跡斑斑,建築期間造成20人殉難,包括設計師羅布爾自己,死亡的原因多是因為潛入水底的橋墩而罹患潛水夫病,1883年5月30日,一位婦人在橋上摔跤卻意外引發橋上2萬行人恐慌,結果有12人被擠死。另外,1885年5月,奧地朗與人打賭自橋上躍下,因內出血而死,成為第一名躍下布魯克林橋的死亡人士。